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7226591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 科学学科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 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 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 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有效的 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 基本要素。所以,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 科学志趣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 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科学观、科学态度的教育,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

2、法。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客观实际 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中获得新的知识。 这样他们得到的才可能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思想和方法 等。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实验使学生 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1、培养实验观察的能力科学课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 行观察实验,使学生不仅从中学习科学知识,获取探索乐趣, 培养科学的行为方式。在实验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 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 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 等等;在观察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方 法,包括明确观察目

3、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 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 观察边记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 基本的科学方法。2、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探究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一作出 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 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本领, 就能在探求科学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我们还要教给学生记录与整理、思维和逻辑等科学研究 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 的习惯,养成他们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孤立、发展而不 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学会良好的科学方法。二、在

4、实验中倡导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它是一个人在处事行事中 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科学精神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尽 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 神。1、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我 们要对任何发现都应该问一下是真是假,可靠还是不可靠。 所谓的“眼见为实”,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太阳的东升西落 现象恰恰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的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 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必须采取科学

5、的方法。应该让学 生懂得,只有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在严格的科学检查和验 证下进行的实验,并且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必须可以重复 进行,才具有科学意义。2、鼓励质疑问难的品质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其实, 书本上的东西和权威们的说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 下得出的结论。如果爱因斯坦不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观念,就不可能提出相对论。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 钻研、去创新。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猜想, 大胆向教师质疑问难,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 “塑料直尺不摩擦也会吸纸。”你恐怕不会相信这出自一位刚 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口中。记得我在上静电一课时,我曾

6、问学生:“你还有哪些方法使这把塑料尺吸引纸屑、鸡毛等 呢? ”学生实验后,纷纷告诉我:把塑料尺在外套、毛衣、皮 背心、红领巾等物体表面摩擦后,会吸纸屑、鸡毛等轻小物 体。可这时有一位学生的回答令大家震惊,他说:“老师,我 不用摩擦也会吸纸屑。”他一边说一边做,“我只是把直尺藏 在内衣里面,等几分钟拿出来,去靠近纸屑,也能把它们吸 上来。”当时,我也被他的大胆和自信惊呆了。在表扬这位同 学的奇特发现后,我引导其他同学开始做同样的实验,来证 实一下这位同学说的是否属实。过了一会儿,有同学开始附 和了: “是的,我的也行了 ! ”“哈,我的直尺也能吸纸屑了。” 噢,果真如此!于是我向学生解释:“原来

7、,我们的衣服经常 与皮肤接触、摩擦,衣服会带上静电,当塑料直尺放在衣服 里面后,由于受到带电的衣服的影响,直尺也带上了静电, 所以纸屑被吸上来了。有时,我们在脱毛衣时,会看到火花 产生,这也是静电作用的缘故。”最后,我总结说:“同学们, 今天这位同学做得非常好,我们应当给予表扬。我们在做实 验的时候,要多想想、多试试,才能得到更多的结论,发现 更多的奥秘。”3、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 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 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 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儿童对周围的世 界有着强

8、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 象的事物。我上(苏教版)第五册食盐哪里去了时,在 上课时我举起一杯水问:(1)杯里装的是什么?(学生:水)。(2)把食盐放在水中并轻轻摇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 生:会沉在杯底、会化了的、会不见的.)。(3)让学生 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4)学生汇报:(食盐不 见了)。(5)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食盐 哪里去了)。问题产生了,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 问题,接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即高锰酸钾和粉 笔灰进行的对比实验,借助高锰酸钾和粉笔灰的颜色,学生 直观地看到了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以及粉笔灰 沉淀在杯底的事

9、实,学生在报告实验结果时纷纷说出了:高 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粉笔灰沉淀在杯底。我及时告诉学生像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 变成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 解。学生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因此 对溶解的概念理解得想当透彻。此时我趁热打铁,追问学生: 谁能告诉大家,通过刚才的对比实验,你认为“食盐到那里去 了”这是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他们在科学探究 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他们获得了科 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动了、学生乐了、学生也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