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课程笔记整理授课教师:翟云岭第一章 物权总论第一节 物权与物权法一、物权法的制定二、物权法的概念:以物的归属与利用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一) 狭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二) 广义:同概念三、物权:(一) 概念——几种不同定义:1、 支配性:权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权利2、 支配性和利益性: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享有其利益的权利3、 支配性、利益性和排他性:权利人直接支配其物,享有其利益并具有排他性的权利4、 支配性和排他性(我国立法观点):权利人直接支配其物并具有排他的权利二) 特征:1、 主体:绝对权、对世权2、 客体:物—— 特定的、独立的物 在观念、法律和事实上能与他物区分)( 1) 有体物(主要的物):能够被人体感知的,有一定价值的物 2) 无体物:① 不具有一定物理存在的物② 知识产权③ 有体物以外的其他权利和利益(我国规定)(3) 2nd( 2):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3、 性质:直接支配性——不需要他人的权利与意思作为媒介就可以实现注:物权可以直接享有利益,债权只能间接享有4、 排他性:是支配性的必然结果支配性是排他性的基础;排他性保障支配性。
5、 效力:物权具有优先性和追及性6、 权利的发生:物权法定,当事人不得自行创设法律未规定的类型7、 存续期:( 1) 债权:期限未定≠没有期限( 2) 物权:有的有期限,有的没有8、 保护方法多样性:对物权的保护方法不同于债权四、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一) 平等保护原则:1、 法律地位平等2、 适用规则平等:国家、集体、私人实施同一行为,即适用同一规则3、 保护平等: 4th(二)物权法定原则:物权之种类、内容由法律规定,不得由其他规范性文件或当事人约定创设或变更1、 分类:( 1) 物权种类法定:类型强制( 2) 物权内容法定:内容固定( 3) 物权法定之法:即《物权法》狭义)2、 理由( 1) 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2) 保障交易安全的需要 3) 保障交易便捷,物尽其用 4) 保障充分合同自由的前提3、 违反后果:( 1) 有特别法律规定的,从之 2) 物权设定无效( 3) 部分违反,部分无效 4) 构成其他法律行为要件的,该行为有效4、 物权法定原则之缓和:法律未规定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可以视为物权学术争议)(三) 公示公信原则:1、 公示原则:物权的存在、变动,应以第三人能及时识别的法律方式公开展现。
1) 含义:① 物权变动:A. 基于法律行为B. 基于非法律行为:征收、司法裁定、继承等② 并非所有的物权行为都要适用公示原则2) 内容:① 公示方法法定:不可约定A. 静态:就物权存在而进行的公示B. 动态:就物权变动而进行的公示② 效力法定(3) 违反后果:① 物权产生: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② 物权变动: 或不得发生变更2、 公信原则:依法公示的物权具有使社会公众信赖其为正确的效力,即使公示与实情不符,因相信公示物权状态而与名义物权人为法律行为的第三人,仍受到法律保护注:错误登记也是有效登记1) 内容:① 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A. 若主张自己登记权利的记载错误,必须自行举证B. 登记是国家行为,国家行为应具有公信力② 善意保护效力: 仅因为信赖登记机关的登记而与名义物权人发生交易行为的第三人应当受到保护注:只要不知情即为善意,应当知情而不知情视为有过错 2) 与公示原则的关系:① 公示:消极的信赖② 公信:积极的 ,只要有法定公示方法出现,即相信物权变动发生3、 价值:( 1) 维护交易安全( 2) 促进效率( 3) 维护占有秩序,定纷止争(四) 区分原则:物权法 15 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1、 含义: 在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原因与结果是作为两个法律事实存在的,其成立与有效应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则确定 1) 作为原因行为的债权行为,其成立与有效应根据债法规则判断 2) 作为债权行为的合同行为只能发生债权债务效果,而无物权变动效果 3) 不动产的登记与交付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物权变动行为,也是履行债务的行为注:以物权变动基于法律行为为前提2、 根据与价值:( 1) 物权与债权性质的区分:债权基于买卖合同,物权基于不动产之登记、动产之交付,产生两类权利的行为不同,应当加以区分 2) 债权之成立未必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① 有利于对占有权的保护② 当债权合法有效,但物权尚未变动时,此时的请求权受到法律保护,可以请求办理所有权移转手续( 3) 可以解决逻辑上的问题 4) 是诚信原则的体现五) 一物一权原则 :仅限于所有权第二节 物权的效力一、 含义(课本 P183):物权基于物权人对物的支配权和物权的排他性而产生的特殊法律效力二、物上请求权(物权请求权):物权人对物的支配,因受 他人之妨碍或妨碍之危险而出现 缺陷 时,为了恢复 物权人 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 而产生的 请求权 一) 内容( 34th 、 35th ):1、 返还原物 2、 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3、 修理、重作、更换、恢复原状 4、 损害赔偿 (二) 性质:1、 物权说:物上请求权是一种物权。
2、 债权说: 是纯粹的债权3、 准债权说4、 独立权说:是不同于债权或物权的一种新型权利三、物权的优先效力(一) 物权优先于债权:物权、债权存在于同一物时,物权优先于债权1、 所有权优先于债权2、 担保物权优先于债权3、 具有物权效力的债权优先于一般债权例:预告登记4、 物权优先于具有物权效力的债权5、 例外:( 1) 买卖不破租赁( 2) 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政策的考量二) 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先后顺序例外:( 1) 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自物权) 2) 留置权 >抵押权 >质押权四、 物权的追及效力: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落入何人之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均可追及至物之所在行使物权的法律效力例外:1、 善意取得2、 取得时效(我国不承认)3、 不具有对抗第三人效力的物权(不以抵押登记为成立要件的抵押权)第三节 物权的分类一、自物权与他物权二、他物权的分类:(一) 用益物权:以使用、收益为目的二) 担保物权:以担保债权实现为目的1、 抵押权2、 质押权3、 留置权(三) 区别:1、 目的不同2、 担保物权有物上代位性,用益物权没有注: 物上代位性,即当担保物因他人之侵害而灭失、毁损时,债务人所得之赔偿金应作为代位物继续为债权之担保,债权人得对该代位物优先取偿。
3、 用益物权以占有为前提,担保物权不必4、 用益物权具有独立性,担保物权具有从属性5、 用益物权主要是使用价值,担保物权主要是交换价值三、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的区别:(一) 动产不可设立用益物权二) 法定公示方法不同三) 不动产物权受限较多四、本权和占有(一) 占有是指对物直接进行掌控之事实二)相对于占有,所有权、各种用益 / 担保物权以及承租人、借用人基于债权关系而对物进行占有、使用的权利,皆称本权五、普通物权和准物权(一) 普通物权:由物权法直接规定的物权二) 准物权:其他法律规定的,具有物权性质的权利第四节 物权的变动一、概述:(一) 含义:物权的 发生、转让、变更和消灭 二) 分类:1、 发生(设立):就特定主体而发生 1) 原始取得:非基于他人权利与意志而取得物权① 分类:A. 通过生产取得B. 通过收益取得孳息的物权C. 国家通过税收、国有化、征收征用、没收而取得D. 国家按法定程序取得无人继承遗产、无人认领遗失物和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所有权E. 集体组织取得其成员的无人继承的遗产的所有权F. 通过先占取得无主物G. 取得添附物的物权H. 通过时效制度取得I . 通过即时取得制度取得。
② 价值:A. 由于原始取得不以 为前提,所以原始取得的物权只能是所有权 B. 原始取得不存在抵押等负担, 添附除外 2) 继受取得:基于 ① 移转之 :原所有人的物权完整地移转给新物权人② 创设之 :指所有权人为他人创设所有权以外的物权2、 变更:( 1) 广义:主体、客体、内容等 2) 狭义:客体(量)和内容(质)3、 转让:主体变更4、 消灭(丧失):( 1) 绝对消灭:物权与特定主体分离,而他人又未取得其权利 2) 相对消灭:物权与原主体分离而归于新主体二、物权变动的原因:引起物权 的法律事实(一) 基于法律行为发生例:抛弃、签订契约等(二) 基于非法律行为发生:1、 事实行为例:发现埋藏物2、 事件例:一定的法定期间届满3、 公法上的行政、诉讼行为等三、物权行为:(一) 德国法上物权行为的基本原理:1、 交付是一个独立的契约2、 交付中的意思表示是独立的3、 物权变动中的意思表示具有外在形式4、 无因性:交付引起的物权变动效果,不受原因行为影响二) 含义: 直接发生物权法效果,而以物权变动的意思,与登记交付相结合的法律行为1、 物权变动的合意2、 登记或交付(三) 各国法例:1、 肯定主义:德国——(物权)形式主义2、 否定主义:法国——(债权)意思主义3、 折中主义:瑞士——(债权)形式主义(四) 评价与中国法的选择(折中主义)第五节 物权的公示一、概述:(一) 含义: 物权享有及变动的可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外部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