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722015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明显提高,吕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派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论述引起这种差距的因素,对于采用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存在,但是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不断呈扩大趋势,党的十六大报告一方面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规定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于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获得重大进展”,意义更加重大。

2、和的两个中央一号文献,其最后目的也就是想要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是从主线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构造问题和新阶段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规定,对于增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收入差距在国内整体的现状数据分析(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0年以来,国内经济发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年的3 64.2亿元增长到的24929.亿元,国内国内生产总值为3 7亿元,增长了8.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高,198年为38元,为1893元。 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步

3、,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具体参见下页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97年以来,国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年的343.4元,到985年为39.元,994年为3 496.2元,到城乡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增长到781元,相比较197年增长了45倍,这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9年的7.5%下降到的3;与此同步,国内农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的13.6元增长到的 61.0元,增长了近35倍。恩格尔系数也由98年的67.7%下降到的43.7%。这表白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增长,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整体来看,城乡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长的,但也随着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老式体制初步建立的1957年,都市居民的平均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8倍。到文革前的19年,前者是后者的2.38倍左右。”这一差距始终持续到197年。 978年改革开放后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不小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派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如图1所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此前是农村超过城乡。195后来,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相比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5、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看,国内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如图)。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1,到,国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57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 7610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1。 从绝对差额上来看,17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人均纯收入多209.8元。此后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985年为341.元,到19年增长到2 275.2元,国内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 9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620.元,不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量的1/3,绝对差额也增长至1020元。过去的年,国内城乡居民人

6、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长了近52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和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表白,国内城乡间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很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表1和图2的数据变化特性也可以看出,国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97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由2.7倍缩小到1.86倍,这是由于农村的率先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历史上居高不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迅速缩小;184年都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扩大到14年的261;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浮现了下降的趋势,但从997年起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滑,差距又逐渐扩大

7、:199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相称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初次突破31,达到111,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到3.31,为3.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值不能精确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如果再加上城乡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多种福利和补贴,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实际的城乡收入比应为6倍左右。来自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1,国内的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水平。 二、国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体制因素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国内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构造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

8、别,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因素。建国以来,国内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迅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都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都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构造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有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诸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

9、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国内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都市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自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体制改革的另一种负面后果是产生多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在国内,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有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迅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多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并且双

10、轨制的实行,为某些寻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制度缺陷 1.分派制度 在按劳分派与按要素分派相结合的新的分派机制下,按照投入生产的要素的奉献来分派收入,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拥有要素的数量、质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入。这对增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限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区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别,城乡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成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派差距的作用。2.税收制度 国内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一方面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而对高收

11、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当的税负不均。此外,国内税收管理单薄,依法治税水平不高,对地下税、黑色税收打击乏力,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严重不到位等都使税收在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3社会保障制度 国内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国内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都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措施。因此,国内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国内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4.监督

12、制度 国内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多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浮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派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种重要因素。 (三)政策性因素 政策性因素重要体目前国家经济政策的都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派不平等。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教育及多种医疗社保和其她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和都市的政策,为增进工业和都市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同步,农民承当的承当有增无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