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蓄池深基坑专项方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721844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9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蓄池深基坑专项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调蓄池深基坑专项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调蓄池深基坑专项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调蓄池深基坑专项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调蓄池深基坑专项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蓄池深基坑专项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蓄池深基坑专项方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市新店片区水系综合治理项目汤斜溪调蓄池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3第二章项目概况3第三章基槽开挖前准备工作8第四章基槽开挖14第五章工程监测26第六章质量保证措施27第七章安全文明保障措施38第八章基坑现场平面布置图40第一章编制依据一、 根据业主提供的该工程相关图纸和技术交底等设计文件及现场实地踏勘记录。二、 国家现行适用于本工程标准规范、规程及国家、部委和福州市现行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相关法规、政策,特别是环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

2、010)2015 年局部修订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79-20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 GB50497-2009)三、其他施工有关规范、规程第二章项目概况一、 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汤斜溪调蓄池工程2、地理位置:汤斜溪3、建设单位:福州城乡建设发展总公司4、设计单位: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5、监理单位:四川泰兴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6、地质勘探单位: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7、施工单位: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二、项目概况1、总体概况汤斜溪调蓄池工程占地面积为:3545.6

3、 ,建筑面积为: 333.06,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凝土框架结构,地上1 层为服务用房。2、基坑规模调蓄池基坑大致呈长方形,基坑长 38.00 米,宽 16.60 米,总面积约630.80 ,基坑四周内侧为已完工直径0.90 米的冲孔灌注桩,深度为 18.00米,净间距为 200,基坑外侧为已完工直径 0.8 米的双排旋喷桩,深度为16米,桩搭接间距为300mm(详见下图)。3、基坑挖深本工程自然地面标高为结构正负零,采用相对标高,开挖深度为 9.60 米,局部达到 11.30 米。4、环境概况基坑东侧为象峰村空地。基坑南侧为农田基坑西侧为汤斜溪现状河道, 现状河道距离基坑边界最近距离约12 米

4、。基坑北侧为象峰村空地。5、基坑安全等级基坑整体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取1.1。三、地形地貌拟建调蓄池位于象峰村,年平均温度为2025,年降雨量为9001200mm,地貌类型属潜丘地貌,场地相对平整,地表相对高差1 米。六、岩土层详细描述(从上往下)1层黏性素填土层:平均厚度1.80 米,稍密,黄褐、灰色,黏性土为主,夹杂少量砖渣及碎石,堆填年限大于10 年,湿 很湿2层粉质黏土:平均厚度2.16 米,可塑,褐黄色,含铁锰质结核,局部夹少量细砂,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高,饱和3层碎石:平均厚度5.70 米,中密,灰黄色,碎石粒径一般有36mcm,含量一般 50%以上,颗粒磨圆度较

5、差,多呈棱角状,排列无规律,级配较差。母岩成分为中 微风化程度的硬质花岗岩,含黏性土,局部为细中砂,饱和4层残积黏性土:平均厚度4.20 米,可塑,褐黄色,具可塑性,可见花岗岩结构和构造,矿物已风化呈土状,湿饱和。5层花岗岩: 平均厚度 2.70 米,褐黄色,主要矿物为长石、 石英、黑云母,呈土状,手捏易碎,可见原岩结构。四、水文概况1、地表水场地地表水为溪流中的溪水,溪流由北向南流动,水深受季节和洪水影响较大,约 0.20.8m,变幅约 0.30m,与场地内的地下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2、地下水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介质划分,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和岩浆

6、岩类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3、松散岩类孔隙水(上层滞水) :赋存于人工填积层中,大气降水、地表水和生活用水渗入是其主要的补给来源,蒸发、下渗是其主要的排泄方式,依地势通过地下径流向溪内和低洼处径流,勘察期间测得整个场地内的稳定水位深度为 0.903.50m,相当于绝对标高 17.7339.65m,变化幅度约 2.0m。4、松散岩类孔隙水(孔隙承压水) :赋存于碎石层中,深部地下水侧向径流是其主要的补给来源,上部和下部的黏性土和下部燕山期晚期白垩系上统为相对隔水层。5、岩浆岩类裂隙水(基岩裂隙水) :赋存于燕山期晚期白垩系上统花岗岩层的裂隙中,深部岩体裂隙中的地下径流是其主要的补给来源,

7、上部残积黏性土是相对隔水层,水量小,透水性弱,对拟建项目无不利影响。五、不良地质作用场地主要地层分布连续,无全新活动断裂,未发现新构造运动迹象及滑坡、泥石流、危岩及崩塌、岩溶、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构造较为稳定。开挖时,可能发生边坡滑坡现象。特殊性岩土场地内的特殊性岩土是填土、软土和风化岩。1.填土场地内分布的填土黏性素填土及局部建筑垃圾。2.黏性素填土:清理河道时随意堆积而成,属新近填土,未经任何处理,为上部滞水含水层,堆龄少于 10 年,工程性能差,未经处理不宜直接用作拟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和基础持力层,基坑开挖时易产生掉块、坍塌和边坡失稳现象。3.风化岩场地内下部岩层为燕山期晚期白垩系

8、上统花岗岩,根据风化程度划分,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两种风化状态。4.全风化花岗岩:已成土状,虽可见原岩结构,但主要矿物成分已发生严重变化,不适宜做荷载较大、变形要求高的重型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是良好的下卧层。5.强风化花岗岩:已风化呈粗砂和砾砂状,虽呈块状,手捏易碎,节理裂隙发育,工程性能一般,满足设计要求时,可直接用作拟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是良好的下卧层。不利的地下埋藏物本场地无地下暗藏的河道、暗浜及防空洞等不利工程的地下埋藏物。本场地部分地段有地下排污管、自来水、燃气管和沿线电信电力光缆等,施工时应注意河道开挖等对沿线尚在使用的地下排污管、自来水、燃气管、电信电力光缆和周边建筑物的不利

9、影响。第三章基槽开挖前准备工作一、基础降水1、基坑降水目的基坑工程降水主要是为了使基坑内地面至基坑底以下一定深度内的土层疏干并排水加固,便于土方开挖,更有助于提高围护结构被动区及基坑内土体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基坑的顺利开挖和地下结构的施工,其中包括降低浅层潜水的地下水位,降低土体的含水率,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稳定性,防止发生流砂、管涌和基坑回弹隆起等。2、基坑降水设计根据工程与水文地质特点、围护结构类型、基坑开挖方法及施工顺序等,进行基坑降水作业。本调蓄池采用基坑内管井降水,沿基坑冲孔桩内壁共布设 10 口管井,间距为8-10m 左右。拟在调蓄池做完冲孔灌注桩及高压旋喷桩后,进行基坑降水;根据地

10、质情况及设计要求,基坑在开挖前 20 天进行基坑降水工作,降水至基底以下1-1.5m 即可。3、降水方式基坑降水采用潜水泵降水。基坑降水在土方开挖前20 天左右进行,每口井配潜水泵一台。潜水泵抽水连续24 小时不间断进行。4、井管构造和安装工艺降水井钻孔直径为600mm,降水井管径 320mm,单根井管长 2.5m,井管下置深度015.0m 为隔水管, 15.020.5m 为滤水管,滤水管外围用尼龙丝 3040 目丝网包缠。5、基坑降水施工方法( 1). 基坑降水运行 , 每一口井单独用一台水泵进行抽水,抽水设备的抽水能力要和单井的涌水量相匹配,不能低于单井涌水量,也不宜大于单井涌水量。( 2

11、). 降水运行过程中,对各降水井及时做好水位观测工作,并做好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含水层水位的变化情况。( 3). 降水的设备在施工前及时做好调试工作,确保降水设备在降水运行阶段运转正常。( 4). 施工现场要备足抽水泵,并设置备用水泵,使用的抽水泵要做好日常保养工作,发现坏泵应立即修复或更换。( 5). 降水运行期间,现场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以保证抽水连续性,值班人员应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做到准确齐全。( 6). 降水井抽水出现间断、无法正常运行的处理:为保证降水井24小时抽水正常运行,施工现场必须 24 小时配备有值班人员,不间断对每口降水井的运行情况进行巡查并作好记录;施工现场必须配备

12、有不小于 120KW 的发电机组,一旦发生停电现象,立即启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保证降水井 24 小时正常运行。加强降水设备维护,出现故障迅速排除,所需维修时间较长时,及时更换备用设备。6、降水排水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基坑周边降水采用明沟排水,部分采用暗排,设置一个沉砂池,基坑排水经沉砂池沉淀处理后排水进入市政雨水排水管网。排水口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施工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与安排,施工中应保证排水通道的畅通。7、水位监测及措施(1).地下水动态监测应提供的监测数据为:地下水位日监测数据、地下水位月监测数据、日排水量数据、排水含砂量数据,单井排水含砂量不大于 0.5 。(2).降水期间观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如满足不了降水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可在局部增设降水井或设集水坑明排的方法来满足本工程降水要求。(3). 降水施工期间,为防止地面沉降量过大,在基坑外布设水位观察井,根据坑外水位观测情况采取设回灌孔并动态回灌水的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