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720178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 语文试题第I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

2、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

3、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

4、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

5、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

6、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B. 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C. 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D. 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2. 下列对

7、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B. 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C. 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D. 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B. 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可以保证得到施展。C.

8、 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D. 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错在“完全不一样”,范围扩大。原文第二段是“西方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B项错在以偏概全,“朱熹的六条读书”是为学

9、之方,而不是为人之道。C项错在说法绝对,“只要就”根据原文应改为“如果也”。【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是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题详

10、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保证得到实展”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段只强调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孤 儿邓元琼我是天下最自由的孩子。小时候,除了上学,就是每家轮着去吃饭。谁敢对我不好,他家就遭报应,不是新衣服突然冒个洞,就是他家的菜莫名其妙地消失。我能不知不觉拿走任何一家的东西。我知道哪家桃最甜,哪家桔最酸,哪家鸭子下绿蛋十岁那年的春天,队里来了一男一女。队长说,大

11、家注意,这是当年的小地主陈友文,和他老婆从英国回来,曾在省城做大学教授。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我问了所有的小孩,有的说,男的是牛神,女的是蛇神。有的说可能白天是人,晚上就是鬼和神。我也觉得他们有问题,首先皮肤比一般人白,走路的样子也不一般,特别是那女人,只有神仙和妖怪才会那么好看。晚上,我带上水枪,钻进了他们床底下,想着等他们变牛或变蛇时,就给他们喷水,看他们还变不变。他们用野菜拌稀粥后,就在那慢条斯理地咽,我等得不耐烦,就撕扯他们的毯子。饭后,他们举着昏暗的煤油灯,来到另一个屋里,我轻轻跟上。他们神神秘秘地下了地窖,我毛发就竖了起来:快变了!突然一阵颤抖,水枪也掉了,先听到一阵哗啦哗啦的声音

12、,然后就静下来。我悄悄来到地窖口,我的妈呀,地窖里全是书!他们就坐在煤油灯下看着,那神情很专注。我突然激动起来,偷!不,是拿!半夜里我抱走了一摞书。看完后,我就悄悄还回去。当然,弄脏了些,没办法,又换另外的看。过了段时间,我还发现了儿童故事书,有一本安徒生童话,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我好喜欢。早上,看他们静静地去放牛,天黑时,静静地带着野菜回家,好像什么都没发生,我想特务真笨。有一天,那个女特务晕倒在男特务的背上,我听一个妇女在说:“造孽啊,饭都没得吃,都快饿死了。”我就突然一阵心酸,眼泪涌了出来。那一刻,我很惊奇,自己居然会哭,好像从前从来没有流过泪。不能让他们饿死。我才想起,已经好久

13、没偷过东西了。晚上去了一趟队长家的鸡窝,还真有两个蛋。换书时,偷偷地放到他们灶上。我常常到小河去,捉了鱼,悄悄放在他们盆子里,有时也顺便拿集体种的一些菜和嫩玉米红苕之类的给他们。秋天的时候,我的小床上,烂席换成了一床线毯,还有两套改小了的旧衣服。我的泪又出来了,我知道那线毯就是我撕过的那床。那个冬天好暖和。春节的时候,我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没有谁替我高兴。我把奖状名字抹去,悄悄地放他们桌上。也不知为什么要那么做。像往常一样我抱着书翻窗而去,却被两个人影堵在窗下:“孩子,不要跑了。”女特务声音很温柔,“走,到屋里去说话。”我发现桌上放着一碗回锅肉,还有三大碗蒸饭,口水就不停往下咽,男特务声音

14、有些沙哑:“今晚我们专门请你吃饭,因为我们明天就要走了。我们平反了,也就是说,我们不是特务了。”回锅肉就堵在我的咽喉里,下不去,上不来,任眼泪往下淌。我多么希望他们永远在这里当特务。女人给我擦干眼泪,它又流下来了。女人也哭了,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孩子,我们从来没想过,在这里救我们命的是一个这么小的孤儿”他们走的时候,送了我一地窖书。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写”我是天下最自由的孩子”,不仅为下文中“我”的许多“出格”行为作铺垫,还暗扣标题“孤儿”。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女“特务”晕倒后,一个妇女说“造孽啊,饭都没得吃”体现了普通人的善

15、良。C. 小说写小朋友们对春天来的一男一女的推测以及“我”对他们的感觉,是为了印证队长的话: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D. 从“我”与素不相识的一对“特务”之间的故事,能看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5. 小说三次写到了“我”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小说以“他们走的时候,送了我一地窖书”结尾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C 5. 第一次是因为人的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第二次是因为被人关怀的感动与知错后的愧疚。第三次是因为即将分离的眷念与不舍。这样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不断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6. (情节上

16、)与前面写他们的到来和“我”偷书”的情节相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人物上)烘托人物精神世界的富足,表现人物的美德,丰富了人物形象;(主旨上)表现了他们对“我”的期盼,对知识、精神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主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考查,往往涉及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为了印证队长的话: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说法错误,应是反映小朋友们的幼稚无知,也为后面“我”对他们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故选C。【5题详解】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