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709741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溶氧变化是指:同一水体内,同一水层、水区在不同时刻溶氧含量差别情况。水体中增氧、耗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水体内溶氧分布变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般说:贫营养水体,溶氧多近饱和,变化不达;相反,富营养或或受污染水体,溶氧浓度很不稳定,大起大落,变差很大,下面着重讨论其动态规律。一、溶解氧的日变化及日较差溶氧日变化的一般规律是:1.表层水中溶氧含量昼夜变化极大,最小值通常出现在早晨日出之前,最大值则出现在下午日落之前。早上日出后的整个白天,溶氧量从最小值逐渐增高,至日落前达最女值,而在日落后的整个黑夜,溶氧则从最大值不断降低,到早晨日出前又达到最小值。如此循环不止,变

2、化不息。表层水中溶氧含量的这种变化规律,是水中PR矛盾运动的必然反映,其原因在于,日出之后,表层水中浮游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PR,放出大量氧气,终于使表层水中增氧作用超过耗氧作用;因而水中溶氧实际含量逐渐增高,经过整个白天的积累,在日落之前,便积累到最大值。日落之后表层水中的浮游植物,不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反而要进行呼吸,消耗氧气, RP,耗氧作用大大超过增氧作用,溶氧实际含量迅速减小,经过漫长黑夜的积累,到日出之前,达到最小值.溶氧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的具体时间,不仅与光照有关,也受温度影响。 寒冷季节,早,晚气温很低,光合作用较弱,与温暖炎热季节相比,溶氧最大值出现时间常会提早2

3、4小时,溶氧最小值的出现时间,则往往推迟12小时。溶氧日变化最大直与最小值之差称为“昼夜变化幅度” 简称“日较差”。溶氧日较差的大小,主要与水体本身的生产性能有关,其一般规律是:其他条件相同或近似时,水体越肥,水中浮游植物密度越大,则溶氧日较差越大。在生物与肥料条件相同或相似时,水温高,光照强度大,光合作用进行强烈时,溶氧日较差也大。因此,一年之中,以夏季的溶氧日较差最大,冬季最小,春、秋两季居中,相差亦不大。综合上述两点可知:水质肥沃、生物密度大、光合作用强烈的鱼池,一到酷暑季节,表层水中溶氧日较差可变得极大,最高溶氧量可达饱和度200以上,最小溶氧量可在饱和度20以下,严重时会引起鱼、贝类

4、大量死亡。因此,凡是溶氧量日较差极大的水体,一到容易出现溶氧最小值的季节及时间,都要特别留意溶氧动态,加强水质管理,防止鱼、贝类大批死亡。3底层水中溶氧日变化倾向,大体与表层水相似。不过,底层水中阳光不足,即使白天,光合作用也不能正常进行,主要依靠水团运动、分子扩散,从表水层向底水层增补溶氧,数量比表层水少得多,而耗氧作用则日夜照样进行,强度变化不大,因此,底层水中溶氧, 日变化不及表层水大, 日较差也小,饱和度保持在较低水平。水中溶氧量除日变化之外,还有年变化,其基本原则与上述相同。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1白天中午及下午,养殖水体中溶氧垂直分布特点是:表层水中溶氧甚多,饱和度可高达200以上,

5、底层水中溶氧甚少,饱和度约为4080,甚至更低。在中层水中,溶解氧随深度增大急剧减少,形成一个“跃变层”。总的倾向是,随水深增大,溶氧含量急剧减少。溶氧垂直分布的这一特点,也是各水层PR矛盾运动的必然反映,其原因是:太阳出来后,真光层内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O2,使表水层内PR,增氧作用超过耗O2作用,溶氧含量不断增高,积累到日落前达极大值。实际调查时常发现,溶氧最大值不出现在最表水层,而出现在次表水层。其原因,除逸散进入空气外,主要与光强有关。最表水层若光强过高,就会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O2减少,此时次表水层则光强合适,产O2也多,故极大值出现在该水层。与此同时,表层水吸收太阳光

6、能,水温上升。而水的比热大,导热性小, 因此表,底水层之间出现跃温层。若无风力搅拌等因素打破这种分层状态,则表水层内多量O2不能通过水的对流混合,直接带给底层水,只能靠扩散作用,缓慢向下补给,这样,底水层内PR,溶氧实际含量比表水层就低多了。在跃温层内,尽管深度相差不大,但温度随深度增加下降较急较快。相应的,水的密度与浮力也增大较急较快。这样一来,由表水层沉落下来的浮游生物残骸,有机碎屑等,一进入跃温层内,因浮力增大,下沉速度大为减小。一些细小碎屑,几乎全被跃层挡住,使该处积累多量有机物。跟着细菌也大量繁殖起来,迅速分解有机物,耗用大量O2,终于形成溶氧跃层。其深度与跃温层大体一致,主要决定于

7、表水层升温快慢与风力搅拌强弱等因素。升温快,时间短,风力搅拌弱时,跃变层离水面较浅, 变化较急剧,反之,升温较慢,作用时间较长,又有较强的风力搅拌时,则跃变层离水面较深,变化较缓和。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升温降温交错进行,还可能出现几个跃变层的复杂情况。溶氧垂直分布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称为“水层差”,其大小取决于水体生产性能与分层流转情况。在夏季停滞期内,水体初级生产力越高,水层差就越大,底水层往往缺氧。水的垂直对流则使水层差减小以至消除。2晚上、特别是下半夜,溶氧浓度不断下降,垂直分布趋于均一。其原因是: 日落后,P;0,只有呼吸耗O2作用,加上入夜后气温下降,表层水温随之下降, 密度增大,表、

8、底水层密度差消失,甚至上重下轻,发生垂直对流或在风力吹拂下,循环流转,终于混合均匀,使溶氧垂直分布均一化。恰好,水陆散热、降温快慢不同,水面与地面上的空气存在温差及密度差,因而,晚上常有风从陆地吹向水面,大水面尤其明显。有些水体,或由于深度过大,或因为地形复杂,即使晚上,有风吹刮,也不能完全破坏分层状态,底水层常为缺O2还原状态。三、溶解氧的水平分布池塘中溶氧水平分布,主要取决于风向风力.无风时厂垂直分布本不均一,水平分布则大体均匀,后来在风力作用下,溶氧含量高的表层水移到下风沿岸,溶氧含量低的底层水,则在上风沿岸处上浮,使溶氧水平分布出现不均一状态。如果底层水中溶氧极少,那么,在上风沿岸水中

9、蓄养的鱼贝类,就有缺氧死亡的危险,应予注意。此外,在河流有支流流入处,湖泊池塘水的出口、进口处,浅海有淡水流入处,有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污染处,甚至于鱼贝类的群集处,溶氧及其他水质特点,也与周围水质有相当差别,呈水平分布不均状态。例如,有人测定发现:当海水流通不好时,珠笼内部水的溶氧量比笼外水中溶氧量少得多,特别是在放养过密,笼网孔眼大都堵塞时,尽管笼外的溶氧很多,笼内珠贝仍会因缺氧窒息,大批死亡。网箱养鱼也有类似问题。这种水平分布均一的溶氧状态,往往为人们忽略,必须特别留意。四、溶氧极值出现的一般规律综合以上各点可知,养殖水体中溶氧最大值、最小值出现的规律如下:1溶氧最大值通常出现在夏季白天日落之前的表层水中,2溶氧最小值通常出现于下述场合:(1)黎明或日出前的表层尤为底层水中,( 2)夏季停滞期长期保持分层状态的底层水及上风沿岸的底层水及中层水,(3)水质过肥、放养太密、投饵施肥过多、水底淤泥很厚的鱼池,遇上夏季天气闷热、气压低、暴雨强风之后,表层水与底层水发生垂直流转混合,带起淤泥,这时整个水体都有可能出现溶氧最低值,甚至造成养殖生物大批死亡的事故,上述情况如果是发生于晚上,后果将更加严重,必须特别留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