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公开课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7091946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登鹳雀楼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登鹳雀楼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登鹳雀楼公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登鹳雀楼公开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公开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鹳雀楼教学阐明执教者:谢仁君登鹳雀楼是一年级上册的第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一、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本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说教法、学法 、做必要的解说和阐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某些具体的阐明,协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从指引读出停止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措施。这样

2、可以迅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3、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入。教给学生“运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协助学习古诗”的措施。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状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本上再进一步结识和提高。 5、引导合伙在合伙中摸索规律,理解措施,理解全文大意。 6、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执教者:谢仁君一、引入新课 1、同窗们,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由于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因此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

3、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她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后来,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窗们发现她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她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教师带读。3、教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教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引: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背面停止!4、一

4、起学着教师在书上标出停止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她想到的呢? 、登鹳雀楼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论述:一泻千里的黄河

5、水,奔腾吼叫、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始终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看图,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体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男女比赛。(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测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重点:欲穷更千里目)你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人们常说,“站得高才

6、干看得远”(板贴:登高才干望远)5、合伙的力量是最大的。目前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伙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6、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教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四、总结、延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这句诗。由于它不光用在登楼上,常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 登鹳雀楼教后反思执教者:谢仁君 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别,尊重差别,教学不仅要掌握

7、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并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别,因材施教,才干增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足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干做到有的放矢。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学生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她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某些字还不结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晰,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

8、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本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在教学中,我充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她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措施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背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临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伙的精神。此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状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引、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

9、学生需求的调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她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她们的心理特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一方面,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乐意做代表为人们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积极站起来背古诗了。另一方面,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运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引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足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协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同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爱好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

10、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测、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例如,我这节课重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紧张放开了会收不拢,因此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精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足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由于还不够老到,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某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但是,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本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阐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获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局限性作为自己对教学摸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种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善,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