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_5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707151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仨》读书笔记_5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我们仨》读书笔记_5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我们仨》读书笔记_5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我们仨》读书笔记_5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我们仨》读书笔记_5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仨》读书笔记_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仨》读书笔记_5(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仨读书笔记我们仨读书笔记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信任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保藏。我们仨读书笔记1感悟赏析:最近我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这本书讲解并描述的是一家三口几十年里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经验。读过之后,感受深刻,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更让我们有平安感,是我们人生的避风港。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好词:跋涉长途、自相冲突、苦恼不堪、牵心挂肠、意想不到、近在咫尺、安家立业、精明能干、一言不发、牛鬼蛇神、一塌糊涂、陈年积土、受宠若惊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好句:1、从今

2、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2、人间不会有单纯的欢乐,欢乐总夹杂着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恒久。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4、我摩挲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5、离别拉得长,是增加苦痛还是削减苦痛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今不见。6、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找归途。7、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观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凳子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或许得把人当作绳子运用。8、人间没有单纯

3、的欢乐,欢乐总夹带着苦恼和忧虑。9、人间也没有恒久,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排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终点了。10、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11、灵性良心人人都有,常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12、我像林黛玉一般当心眼,问是单给我一人,还是别人都有。他们说,单给我一个人的,我就特殊珍宝。13、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样。14、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15、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突然走了。他现在有意渐渐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情愿,送一程,说

4、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苦痛还是削减苦痛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今不见。16、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17、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终归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18、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19、我醒悟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找归途。20、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打算斗争。21、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22、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

5、菜。23、彻底的宁静,给沉沉的夜色增加了重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寂!24、选择是一项特别的本事,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25、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确定他何去何从的,或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仨读书笔记2看完了我们仨,始终新奇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恩爱相处之道,在这本书中得以窥见一二。发觉饱腹诗书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种世界较其他人有着自然的屏障。他们不管外在的言语,外界也或许认为他们清高。像极了俗世中的“你不是人民币,不行能人人都喜爱你。”钱杨不与他人争锋,秉承谦逊的相处之道,也不免有人诟病。倒让我们俗世之人更加应当把他人的言论看法抛掷脑后,可得一身轻松。

6、另外,二老育有一女,老人的心愿都是孩子欢乐无忧、健康成长,长大之后常回家看看。与俗世稍有不同的可能是二老会更加支持女儿的个人发展轨迹,为所谓工作、发展做出甘愿忍受思念的让步。这或许是高学问分子的人生领悟。而俗世之人或许在个人发展和家庭团聚方面较难选择。又或许,这根本不是俗世不俗世的问题,这只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问题。自古“忠孝难两全”,长大之后也更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再有,钱老在84岁高龄仍要听从组织支配,一路颠簸路途遥远去开会,在外的条件总比不上家里安心舒适,杨绛女士再心生不愿也会敬重钱老自己的确定。至此发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工作难处。看似光鲜或完备的工作背后或都有其辛苦之处。应了之前的一句话

7、“没有一种工作不委屈”。所以,不埋怨工作,尽力克服困难,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分。最终,钱杨之女钱瑗先于二老去世,真是令人扼腕。之后,钱老于女儿去世的后一年也因病去世,独留杨绛女士一人聊度余生。至此我们仨走散了,杨绛女士也要在原有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团聚氛围中尽显孤独。至此感概,这一生,或好或坏都是个人“独活”的一生。这种“独活”,不是形式上的孤独或团聚,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寄予。若终其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然后才为家庭而活,那么家人走散的那一天,就是世界倒塌之日。好在,我们仨走散之后,杨绛女士还可以看书、写作、出书。形式上虽然一人了,内心还有一隅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则是支撑天不会塌下的顶天柱。可喜可

8、叹也。观他人的一生,可以反思个人需求的渺小。在他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以当作参考,要什么,不要什么。少即是多。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全力以赴,做减法,去成为自己,从心而活。我们仨读书笔记3我们仨运用现代派手法以求意识流淌的自由和主观感受的真实,但情感的表法依旧是节制含蓄的。中国古代诗歌抒情的经典手法借景言情,杨绛也运用得自然娴熟。通过情景交融营造梦境的邈远迷离,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困难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方、象征、示意,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梦起先,杨绛虚构了客栈、小船和古栈道,对应于现实中的家、医院和两地间的路途。“古驿道烟雾迷漫,杨柳成行,杂树丛生,野草滋蔓,几棵苍松翠柏掩映着

9、谁家的陵墓。”场景的描写示意通向死亡的荒芜、迷离、阴森。这是作者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外射和物化。文中杨柳的描写不断出现,写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秃柳:“驿道上又满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堤上的杨柳起先黄落,慢慢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柳树是古代诗歌表达离情别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是中国抒情传统中的分别树,它所含的韵味是苦涩的。面临生离死别,杨绛自然运用了这一传统的象征意象。与一般离别不同,杨绛笔下的是寒柳和秃柳,示意死神日渐靠近,象征的是死别和永别。秃寒二字折射出作者内心极为孤寂和悲伤的悲情。亲人逝矣,作者也变成柳树的一片黄叶,脱落飘舞,“摩挲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悲情。”景

10、因情而生,情由景而传。情是悲到极致,景亦写尽凋零败落,两者相融,岁也觉黯然消魂,但情借景调整了强度,景因情有了韵味,两者中和便有了艺术的含蓄蕴藉,营造了“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悲凉意境。其次部我们仨失散了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验。写梦是我国古代悼亡诗常用的形式,以此描写幻境,抒发真情。杨绛用此手法,从心理上看,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情感深受刺激,恍如梦中,亦幻亦真。心理学认为,情感到了极至,无论悲喜都会幻以为梦。从创作上看,以梦入书并结构全文,易于情感的自由流淌和主观真实感受的表达。可以达到多层次和自然流淌的状态。同时,以艺术手法叙述描绘,缓解自然情感的强度,可使其升华为“诗的感

11、情”。古典意味杨绛的长篇散文我们仨含有浓郁的古典意味,一是淡泊功利的人格精神,表现在我们仨对家的相聚相守以及酷爱读书勤奋治学,这三者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推动他们走向高远超凡的境界。二是平和朴实的语言风格,平和即和谐、中和,杨绛最擅长把各种对立的因素和谐的统一起来,达到恰到好处的志向状态,三是和哀而不伤的抒情笔调,通过情景交融古典手法,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困难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方、象征、示意、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从全文看,杨绛散文平和的风格更体现为缓急有致、悲喜相济的结构。解放后,诸多_给学问分子很多压抑和苦闷,每写至此,便会转写一段趣事,以缓激愤之情。写钟书病重,语速急速迫促

12、,转写一般人家的温情,缓缓道来,语调温顺安静。缓疾交织,悲喜相济,最终达到“和”。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无单纯的欢乐和苦恼,两者总是杂糅在一块,中和一体。杨绛以平和之心去相识生活和采颉生活的时候,自然切中了生活的自然规律,也切中了“以和为贵”的古典思想。我们仨读书笔记4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其次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哀思。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

13、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微环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谐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旧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我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向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爱护。而作为两位宏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可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劝慰和傲慢。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

14、。但他们似乎总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常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共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主角,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仅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看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我们仨读书笔记5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今,他们恒久快愉快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欢乐,欢乐总夹带着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

15、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实的家常。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实,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担当困难,一同享受欢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终归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往者不行留,逝者不行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间,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文人的苦痛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