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市意象》有感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706965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城市意象》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城市意象》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城市意象》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城市意象》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城市意象》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城市意象》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城市意象》有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城市意象有感姓名:班级:学号:日期:1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theimageofthecity。翻译者将其译为城市意象。我想,为什么不是城市印象,而是城市意象呢?怀着这个疑惑,我决定从书中去寻求我要的答案。在读它之前,我突然想到加拿大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阐释的城市的本质。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正是那些远离城市真实生活的正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乌托邦的城市模式和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要挽救大城市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

2、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非粗鲁而简单地进行城市的改造和建设。【1】初读这本书,想必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有这样一句话。它不止一次由现在我们的眼前,“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象征性的图案、重新训练观察者或是改造周围环境都有可能加强意象。(P8)这便是对意象最为精辟的解释了。“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P66)我很欣赏林奇自下而上

3、的研究方法:不拘泥于其他的任何理论,就单纯的通过调查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中进行分析提炼,得以形成能加强人们印象发五个元素,并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城市设计。它的成绩在于提供了一种研究城市的方法,如何研究其他领域的研究模式和优秀论文的写作模式。本书从环境印象的基本概念与其属性开始,进入感性材料的收集方法并举例(三个城市)说明,从而提炼分析得由五种元素(支持基本概念的主干概念),并指导设计城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全文标题的简洁明了和精确不含糊,这完全不同与中国现在的论文写作模式(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意义作用,最后到应用),演示的部分十分恰倒好处,能很好的起到帮助读者阅读理解的作用;全文基本是白话,配合一定

4、量的图片和简明的解释,并没有很深奥的理论,就算是没学过本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明白。以上这些对论文的写作同样具有很大的启发性。第一章从人的感知特点开始分析产生印象的四种属性和四种基本概念(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和个性和可意象性)可读性,从空间上支持产生印象的原因,是产生印象的空间属性;营造印象,从可行性上支持产生印象的原因,是产生印象的可为属性;结构和个性,从内容上支持支持产生印象的原因,是产生印象的内容属性;可印象性,从时间上支持产生印象的原因,是产生印象的时间属性。在此,我对“意蕴”的翻译存在怀疑,西方价值观中只有“意义”,“意蕴”只有中国才有,所以我更倾向于用“意义”。第二章开始进入操作方法

5、。通过勘探调查和问卷收集感性材料,具体举了三个城市:泽西城、洛杉基、波士顿。在此,对对象的选择上我认为是随机的,无论是被调查的城市还是被调查的人们,只要是在城市中就可以,范围也是可大可小。作者想通过此证明此方法的随机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个体印象”到“公众印象”的限度区分过程中,作者虽然作曲了解释,但每个城市被访问的人数只有15-30人,但我认为远远不能形成“公众印象”。通过三个城市收集上来的感性材料,作者整理发现他们对人们产生强烈印象的共同的东西:空间与景观的广度(即突生程度),开敞空间,为定形空间,植被和水面,道路,截然不同的东西(对比的),包括古今,空间,地位,功能等等的对比。第三章在

6、前面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归纳由对印象起重要影响的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点。这是从“点-线-面”全面的考虑得由的可操作的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作为前面四种基本概念的主干概念支持论文的思想。这里可以完全看到西方的理解模式和分析方法:先全面解构莫一事物,分成若干个子成分,等分析完这些子成分再分析他们的联系和关联。最后这章讲到五种元素的联系正适合西方人的分析方法。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读者中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关于交通的问题。“曾经,我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司机,在纽约。曼哈顿的路是古老而拥堵的,却是好辨认和好遵循的。我不知道用专业术语如何去表述,但是作为一个司机我清清楚楚:所有南北向的道路都叫

7、Avenue(大道),东西向的道路都叫Street(街)。所有的大道和街,都会有一些主干道,比如第五大道、百老汇大道、42街、12街等等,是双向行驶的,而其余的都是单向行驶的。虽然有时候不免绕路,但是,作为一个菜鸟司机,我也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该如何寻找我要去的地方。由了曼哈顿,当然,道路要复杂得多,尤其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没有地图或GPS的帮助,上错了一个高速路口,或者下错了一个,半箱油就没了。在纽约,最怕的是在小区里开车。那里面没有红绿灯,只有“Stop(停)”标志。看见“Stop”,必须停下来观察左右来车。如果不停,首先会被路人骂,接着会被其他司机骂,如果被警察看见,那就惨了。所以,我会做一

8、个循规蹈矩的司机。因为我永远得知道怎么去要去的地方,我会得到路标的帮助,而且畏惧行人和司机以及警察对我的冷眼。后来回国,开始的时候我也想做一个好司机,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小心通过,不超速、不飙车。可是我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不会开车的人。道路上的交通标志让我疯狂:因为它们在不断地变化,此处不许左转,此处不许掉头,此处是单行道,此处入口封闭。道路上的其他车让我疯狂:因为它们会从任何地方插入我已经辛辛苦苦排了半个小时的队,它们会在红灯时从我的身边呼啸而过,它们会在我小心翼翼过斑马线的时候疯狂按喇叭。道路上的警察会让我疯狂:他们在的时候总是交通堵塞,他们在的时候总是拿着一沓罚款的单子,他们在的时候总是

9、不那么遵守交通规则。到最后,道路本身也开始让我疯狂起来了:明明是车辆稀少的高速公路却限速80公里,明明是靠右边的线路却标着左转,明明一路是直行的标志到了最后10米却变成了转弯道。”【2这恰好与文章中所说的那些契合了。第四章是落实到指导城市设计。通过前一章分析得到的五种元素结果,按这进行各项的设计指导。文中讲到:城市是人创造的,城市给人的最精彩的感觉应该是“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这里的“艺术”应该来自海得格尔的“艺术化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化”这话。最后所有的五种元素设计完毕,回到了整体性的要求,这也是亚氏所苦苦追求的。这章的疑惑是对三个词的概念:形状、形态和形式。我个人理解是形状是二维的,包括

10、平面和立面;形态是二维和三维的,不仅包括形状还包括立体的;而形式是最高级的,是二维,三维和思维的,包括形状,形态,而且包括时间,它是“物的存在”。第五章是小结,对以上的研究做了概括和展望。我想,印象只是镌刻在脑海中的画面,它并没有包含着人的想法和感受,而意象恰好符合这一点。感想写到这,我想以孙仁成的一句话做结,“当前,我们的城市世界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现代城市的混乱状况使环境和社会危机加剧,现代主义的原则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在现代主义那里,城市设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控制自然的理性活动。面对一个既复杂又不可预测的城市世界,现代主义的机械论世界观和简化论原则已不再适用,城市设计正变得更谦逊、更现实和更人性化。”3】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1】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2】一个城市交通的生与死读者2009第23期31清华大学孙仁成重估后现代:城市设计与后现代哲学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