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697406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文教育温馨提示:各位考生在考前练习做题的同时,要注意学习好答案解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心理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 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 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 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 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 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

2、或压力,而向与 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 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 的接受。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夜场被称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 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 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 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

3、 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 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罗森塔尔效应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 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 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 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 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 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

4、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 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他推测说,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 物和蔼友好,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在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 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 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 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 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

5、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 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 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 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 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上述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 着一种定势,定势又作何解释呢?这需要从头说起。定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心向,是指在对 某一刺激发生反应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比如你听别人说过,张某近来对你很不 满意,那么你在遇到他时,即使他没有说一句对你不满的话,你也会体验

6、到一种不自然 的感觉。如果你听别人说这个人专会挑别人说话的毛病,那么你在同他讲话时,就不如平 时讲话那样流利。这就是因为事先你的脑子里存在着一种趋势,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使 你的反应同平时大不一样。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 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 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 些零钱。又过了 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 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 2元 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

7、 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 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 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 咕:“怎么老这样对我? ”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 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 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

8、减低。3对1规律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 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引 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 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人数增至8名或15 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 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 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

9、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一般由 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 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 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克莱乌杰比茨的手下败将拿破仑也曾说过:“胜利在于兵力充足。”由此看来,“以多 胜少”的道理应该是在克莱乌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个规律 皮革马利翁效应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 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 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这个故

10、事蕴含了一个非 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 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 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 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 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 一个道理:学生的智

11、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 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 应”。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 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 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 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 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12、。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 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 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 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 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 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 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 正确的情报加

13、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 于全面地了解、分析。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 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 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 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 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

14、。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 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 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蝴蝶效应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 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 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 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 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 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

15、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 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 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 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 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一一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贝尔效应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 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 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

16、要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 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鲶鱼效应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 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 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 “异 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 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 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 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 听到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