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7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6919568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7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7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7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7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7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7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7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7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榆林模拟)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解析:选D。从题干信息中可知,材料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商品集中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根据时间16世纪中期,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

2、洋沿岸,西欧国家商业繁荣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但与题目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说这些商品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没有涉及荷兰贸易出现顺差的信息,故C项错误。2(2018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阅读关于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1562年英国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1583年英国开始在北美殖民1651年伦敦商人开始组建东印度公司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742年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贸易战争1825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A.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英

3、国崛起的最重要原因B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是英国崛起的基础C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让其成为欧洲霸主D工业革命是其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根本原因解析:选B。上述材料没有反映出英国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并非英国崛起的最重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是英国崛起的基础,故B项正确;英国在与邻国的殖民战争中获胜,成为欧洲霸主,没有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故C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在其开始工业革命之前,故D项错误。3“不应该得出结论,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这

4、导致了对全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对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否定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B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C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D殖民扩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解析:选B。“不应该得出十足的灾难”,并不是否认殖民扩张对殖民地造成的灾难,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因此排除D项。答案为B。4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A英

5、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纺织业中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其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兴盛而不是衰落,故A项错误;手工劳动被机器生产取代,这是纺织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匠的技能,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蒸汽机应用的问题,故D项错误。5(2018临汾考前适考)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教,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表明()A英国科技中心的转移B传统大学科学研究的落后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D科学进步加速

6、工业革命解析:选C。材料意在表明工业革命前大部分科学进步来自大学科研机构,而工业革命后主要来自伯明翰这些工业城市的工厂,不是科技中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工厂的需求更能推动科技进步,而不能推断出传统大学科学研究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后主要科技进步来自伯明翰这些工业城市的工厂,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故C项正确,D项错误。6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最能说明()A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

7、迅速解析:选A。依据材料“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可知,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市场中的原料产地,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不能断定整个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故B项错误;在美国内战期间,中国农耕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棉花种植业扩大,但主要是出口,而不是发展中国的家庭棉纺织业,故D项错误。71862年,徐寿和华蘅芳联手用一年时间制成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台蒸汽机与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往复式蒸汽机”类似。曾国藩高兴地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8、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据此可知()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革新B洋务派熟练掌握了近代科技C曾国藩对西方科技作了理性分析D洋务企业急需采用机器生产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1862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与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往复式蒸汽机类似”以及曾国藩对此技术的肯定,可以推断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革新,故A项正确。B项中的“熟练掌握”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曾国藩对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的肯定并非说明他对西方科技的认识较为理性,C项错误;D项观点虽正确,但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得出。8(2018资阳模拟)中华文明史记载:“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事所牵动,近代化改革也多从军事改革开始但中国的近代

9、化由军事所牵动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当转型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时军事体制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层次化、制式化、纪律化、统一化又恰恰具有某种反现代的品性,这不能不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影响。”材料的核心观点是()A中国近代化开始于对外战争B统治者局限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C军事部门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核心D军事改革牵动的近代化转型缓慢解析:选D。中国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而不是对外战争,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除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还学习西方创办民用工业和创办新式学堂,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工业化,而不是军事部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军事体制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层次化、制式化、纪律化、统一

10、化又恰恰具有某种反现代的品性”可知,军事改革牵动的近代化转型缓慢,故D项正确。9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农工商部出台政策,提出利用一战的时机加快工业的发展。材料没有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具体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民国政府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加快发展,但无法推测它们的具体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掌握国家政权的阶

11、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国政府的政策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10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项目1912年1936年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54.7%14.3%出口比例10.9%25.2%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比例13.7%47%出口比例3.6%6.9%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解析:选C。经济结构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表格中反映了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的情况,这些不一定是列强的投资,不能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

12、出,故B项错误;轻工业的出口比例提高较快,而重化工业的出口比例也有所提高,说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整体上提高了,故C项正确;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说明了1935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一定的成效,故D项错误。11(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押题卷)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解析:选C。“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

13、势”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A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也有其他与近代化相关的事物,故B项错误;由“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没有体现西方科技的作用,故D项错误。12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

14、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解析:选D。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兰州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的政治精英们似乎还在18世纪以前就已经找到了促进国家财富和实力不断增长的窍门。

15、繁荣的海外贸易促进了英国经济,刺激了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资金,同时它还是通向殖民地的生命线。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制成品提供了出路,还为英国提供了许多原料来源,从宝贵的糖、烟草、白棉布到越来越重要的北美航海用品。而且皇家海军为了英国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在和平时期确保对本国商人的尊重,在战争时期保护他们的贸易并攫取更多的殖民地领土。这样,贸易、殖民地和海军就组成了一个“良性三角”,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保证了英国的长期优势。“日不落帝国”与英国海上力量材料二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提出并建立了西方的“海军制胜论”,这一理论总结了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提出“海军在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夺取制海权则被宣称为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唯一目的,达到了这一目的就能最终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海洋霸权: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 (1)根据材料一,阐明“良性三角”之间的关系。(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汉提出“海权制胜论”的历史背景。(10分)(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扼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