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宁夏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685181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宁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宁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宁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宁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宁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宁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宁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宁夏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学习历史,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体现,锻炼他们在实践中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2、通过对宜阳的历史名人、文化古迹的了解,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树立集体观念和对社会、家庭、班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3、了解先辈的事迹,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意。4、培养学生组织、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能力。二、选择课题:每个人的家乡虽然不一样,但对家乡的热爱却几乎是一致的:每个人都会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总是对家乡的名胜古迹、轶闻趣事、名土特产等有

2、着浓厚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乡土信息,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将原来枯燥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等在生活中重现,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成才欲,这也是新时代历史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是开放式历史教学的重要途经之一。我在讲到西周的政治、经济的时候,有意识的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本地区历史名胜古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进而增强其认知能力,以及通过自我分析验证得出结论的能力。宜阳是历史文化古城,名胜古迹很多,经过挑选,我和同学们决定以宜阳甘棠的“召伯问政”作为考察对象。三、时间安排第一阶段把学生分组,安排小组长。第二阶段学生分

3、组行动,利用周末走访群众、搜集资料。第三阶段学生讨论整理得出结论。第四阶段教师归纳总结。四、分组第一组:李帅兵(组长) 徐圆圆 谷巧丽 王云龙 史亚萌 赖明明 吴 兵 王莲莲 郭秋秋 束丹丹 李孟婷第二组:丁蒙雅(组长) 刘琳娜 石 帅 王丽佳 周亚南 张龙飞 张龙娟 王 浩 刘欢欢 柳晓晓 张渊博第三组:郑 磊(组长) 王婵平 姜 月 赵静怡 王晓阳 陈 哲 赵志青 樊 晔 黄勤卫 袁诒芝 张竞毅第四组:宋业隆(组长) 宁晓锋 王云淇 刘伟强 李广旭 彭娜娜 李鹏鹏 仝佳佳 李佩佩 谷玉平 田 倩五、准备主要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通过课本、图书馆、上网、参观、寻访等途径获取资料并加以印证,

4、由此得出部分认识:六、寻访说起甘棠,人们并不陌生,它座落在洛河北岸,寻村乡西部,紧贴郑卢公路,有历史悠久的九曲城之称。甘棠,是“召伯听政处”,为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驿站,站旁生长着茂盛的棠梨树。三月花如白雪,八月果实累累,风景秀丽迷人。据历史记载:召伯是周初的政治家,文王庶子,他曾辅佐武王灭商,支持周公东征平乱,事定以后,封其长子于蓟丘今北京),为燕国始祖。又曾受命营建洛邑(即洛阳),与周公旦分陕而治,巡行南国,途径甘棠,曾在甘棠树下小憩,体察政事,后人称召伯甘棠。 召伯听政碑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带领学生乘车向甘棠进发,在郑卢公路上正欲打听甘棠村在何处,忽然一个学生说:“前边有个甘棠村!”果

5、然,路右边一块牌子上写着蓝色大字“甘棠村”。大家下车寻找,发现村支部对面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大家围着石碑细看,发现碑上有大大的阴体字“召伯听政处”。碑的左边,刻着“大清雍正二年腊月宜阳令”,右边刻着“河南尹张汉书”。石碑约有米高,共有个字“召伯听政处”,为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河南府尹张汉书文、宜阳知县郭朝鼎立。但是与我们搜集到的三年前的照片却有不同之处(如左图)。原来石碑在公路边上,后来由于公路拓宽的需要,被移到了村里。原来碑帽上雕着二龙戏珠的画面,中间刻有较小的篆书“甘棠古迹”,皆线条流畅、生动传神。碑帽底部有左右两处被撞坏的旧痕,是过路汽车撞坏的。石碑下半部被泥土溅满,但“召伯”二字

6、清晰可见,下边的“听”字被埋入地下半截。原有六角亭护碑,“文革”时被毁了。 走访当地群众带着许多疑问,我们走访了当地群众。我们了解到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召伯辅成王时,经常外出巡查民情,了解百姓疾苦。有一次他巡视到甘棠寨这里,天气炎热,就来到官道旁的一棵甘棠树下歇息,并让随从召来田间耕作的农夫谈话,征询政治得失,民间诉讼。召伯走后,百姓们仍怀念这位亲善的长官,就互相劝戒不要伤害为召伯遮过荫凉的这棵小甘棠树,还编成了曲儿悠悠传唱,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蔽芾(树木茂盛貌)某棠,勿翦(剪断)勿伐,召伯所茇(指树为召伯遮荫);蔽芾甘棠,勿翦勿败(毁),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拔),召伯所

7、说(喜爱)。”甘棠即棠梨。后世由于“召伯甘棠”这个故事,常以“甘棠”称颂地方官吏施惠政于民。召伯这种遗风对后代官吏也富有榜样作用,河南府尹张汉就在召伯甘棠记中深有感触地写道:“予往读诗,而尝甚敬甘棠也,夫古有召伯,后人思其德,爱其树而不忍伤。吾与若同官于斯土也,顾不可思其树、效其人,以德斯民而不忍伤乎?”河南府志载:“商未召伯循行南国憩甘棠下即此。”一统志言:甘棠为“宜阳古邑名,周为召伯听讼所”。 村民的担忧来到“召伯听政处”碑前,一位村民一脸忧郁。他说,为保护和开发“召公听政碑”的历史文化价值,村民张长升和村干部曾多次奔走呼吁,但除了在修国道时上级严令保护该碑、县文物部门委托张长升等文物爱好

8、者义务看护外,至今没有更好的办法。前两年,县里某单位欲将此碑移往他处保护,村里人说啥也不答应。1996年、2004年,石碑两次遭撞击。张长升拾起碑渣,用报纸小心包起收藏了起来。按他的想法,应该在村中另选址恢复六角亭,并用玻璃罩将石碑保护起来,建个像样的召公纪念馆。他称赞三门峡的吴启民“很不简单”,“一个人能开发出那么大的甘棠苑”。他还说,县领导也知道三门峡建成了甘棠苑,也曾想在宜阳县来个“后来居上”,但终因财力不够而未果。七、研究成果一组: 周文化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源头,从周太王迁岐建都邑到周平王东迁洛邑的400多年里,岐山一直是周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召伯是西周时与周公同等重要的开国人物

9、,也是西周参政时间最长、年龄最高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召公姓姬,名奭,“文王庶子”,周公之兄,官居太保。因其采邑在召地(旧名召亭,今岐山县城南刘家原),位列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故称召公。史记周本纪、诗经召旻均有他的记载。召公历经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不仅策划参与了武王、成王时期的克商战争,营造洛邑,征伐东夷等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多次巡行南国,布文王之教化,为开创和巩固周王朝800年基业,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周初“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周公死后,他还兼司寇,除监护年幼的成王外,还主管教化和司法,并著有尚书召诰和诗经卷阿等。周康王二十六年,召公去世,死后谥“康王”。因其早先封

10、地于北燕(今北京),故又称燕召公。诗经黍苗曰芃芃黍苗 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 召伯劳之我任我辇 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 盖云归哉我徒我御 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 盖云归处肃肃谢功 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 召伯成之原隰既平 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 王心则宁二组:甘棠是西周时召公采邑内的一棵珍贵树木棠梨树。因为召公一贯奉行文王、成王及周公的德政,经常不辞劳苦巡行乡里,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听讼断案,深得百姓爱戴。召公死后,人们把甘棠树作为召公勤政爱民,施行德政的美好象征,作诗咏颂,加以纪念。诗经召南甘棠篇咏曰: 蔽芾甘棠,勿剪勿忘,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召伯甘棠图(见

11、下页图)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岐山县令李文瀚绘制并撰文。其时,他与幕僚春游访卷阿和召地遗址时,顿生追古思贤之情,遂依照当时召亭甘棠古树之状貌,运用传统写生手法绘制,并由邑人武澄题跋109字后钩勒于碑石上:“邑侯李云生师治岐,以循良称。丁未夏,澄谒见,因出此图并制之记以示,寓意遥深。至其精妙绝伦笔墨之必传,特余事耳。丞请持归。众见皆怂恿勒石以重久远。碑成,遂建诸卷阿,志爱也。然则吾岐之民,凡览此图者,其有异于爱甘棠乎!道光二十七年秋九月弟子武澄谨识并书。” 此碑存世五十三年后(光绪二十六年),武澄之侄武敬亭到西安,向逃避八国联军而驻跸西安的慈禧太后请得白银5000两,创建召公寺。光绪二十

12、九年,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甘棠遗爱”巨匾,悬挂于建成后的寺门之上。作为勤政爱民的象征,后人一直怀念召伯甘棠,不仅画图刻石,还写诗歌咏,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独特的“甘棠文化”。三组:甘棠图记凡387字,文辞清新,考证精详,书体隽美,实为一篇优秀的散文佳作:“诗周南召南谱曰: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史记索引曰:召者,畿内采地。始食邑于召,故曰召公。水经注:雍水又东迳邵亭,世谓之树亭川。亭,故召公采邑也。岐阳即古周都。邑志:召亭去城八里,士人谓至今有召伯甘棠树。余疑或出后人傅会,然恒思一访之。乙已上已后一日,春阴云淡,昼永庭闲,偕幕中诸友,策马出西郊,行八里许,至一村,即召亭也。北向,进而西迤,有

13、衖宽计二弓,深约半箭,四周环以墙。中唯一树,正及花时,腰围七尺,高约六丈余。老干横斜,着花繁茂,瓣五出如梅,白而小,如雪之糁树,而枝叶尽为所掩。里人并能名之,谓即诗所咏召伯蔽芾之甘棠也。夫由周而以来,积三千余载,虽金石之物,莫不剥烂,而一树犹无恙,然耶?否耶?然召亭固即召公旧治,其树亦特异,非凡木可比,且水经即有树亭之称,或即指此树而言,未可知矣。惜穷乡僻壤,考古者未一经历,虽寂寂徒称于农夫田劳也。岂召公之迹,将久而始显,其奇耶?其必有神物扶持而呵护之者,正未可以寻常人事疑也。召公之明德远矣,爰绘此图以志景仰。道光二十五年清和下浣。宣城云生李文瀚敬绘并记”。四组:召伯甘棠,作者张长升,甘棠村一

14、位普通村民,十余年来不图名利、不记得失、无怨无悔,默默的义务看护召伯听政碑,义务宣传召伯遗爱广布四方,为宜阳文化增光添彩。一位农民,如此挚爱宜阳历史文化、钟情文物保护、关心旅游事业,这种举动、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首感人的诗篇。这部倾注了张长升十五年心血的作品一经出版便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此书虽小但内涵深厚,其文不长但意义深远。它是山野里一枝雪白的棠梨花,给人清新悦目的享受,它是枝头上一枚小小的棠梨果,给给人带来满腹的清香。 “阅读此书,深深被群众中蕴涵的巨大力量和无限激情所感动。”农民作家张长升召伯甘棠一书首发式2006年9月在宜阳县甘棠村举行,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名流和当地政府领导参加了首发仪式。许多年过去了,生命已化作轻烟一缕,飘散在茫茫天宇间,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思念却永不会老。望着蓊郁苍劲的甘棠树,沉甸甸的思念终于有了寄托之处。“召伯”、“甘棠”,两个本不相干的词,却因为思念和景仰而被连在了一起。它们相辅相成,穿越幽长的历史隧道,走到了今天,落在了宜阳。历朝各代在宜阳甘棠村修建召伯祠、甘棠庙不断,并立有召伯画像碑。文人骚客每经甘棠,必留诗文咏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清人赵彝过宜阳甘棠时留的过召听政处留题四绝中的第一首:弯环十里过甘棠,水碧沙清路正长。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