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浸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683001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浸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浸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浸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浸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浸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浸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浸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人文关怀洒向每一个孩子何海青“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现实社会,钱潮滚滚,物欲横流,形形色色的观念、思想、主义、文明冲击着、占领着、控制着我们的心灵世界,我们迷茫、矛盾、孤独、痛苦、失望、悲哀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社会里,物质生产的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了,甚至还扭曲的发展了。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试的语文教育)应当承担这个责任。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要谈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明白什么是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在应试教育之大环境

2、下,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只是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作为训练语言的例子,学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为了考试,为了高分,为了升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把课堂变成训练场各种不同类型考试题目的训练场,至于传道、审美、感悟、思辨他们只好舍弃!高考、中考考什么,他们就训练什么,不管这些东西学生是否喜欢,对学生的人生能否导航,反正这是考点,必须要记住!就连小学生也不能幸免!什么黄冈密卷,什么海淀考王铺天盖地,那上面有些题目,就是教师也棘手呀!且大多是重复训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考通鉴语文卷就是从字音、

3、字形、词语到阅读、写作,将高中语文教材肢解为24个考点,设计了无数道习题,真是“蔚为大观”!给我的感觉却不是个滋味,就好比研究一个人,我们不去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和生平事迹,而是去研究他的骨头有多少块,肌肉发不发达一般。如此肢解,真是本末倒置!要声讨应试教育之弊端,那可真是罄竹难书!“陕西教育学会会长张克俭同志将其概括为四点:一是教育对象的片面性;二是教育内容的分割性;三是教学方法的机械性;四是教育评估的负导向性。”在语文教学中,一切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动,学生为考而学,只求高分,不求内涵;教师为考而教,只是视学生为倾注考点知识的容器,为冲锋高考独木桥的士兵。如此种种,其实质就是一点:人文精神的

4、缺失没有把人作为发展的第一主角和发展的终极目标。二、语文教学的灵魂人文精神(一)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教育之根本在于修道。何为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是培养人遵天道、守人伦、和谐发展,以求道德的完美。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趋向至善之境,不能使人自新,那便只是寻章摘句的“小学”。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学会生存一书开篇明义地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是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

5、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即如何治身,如何养心,如何处事,如何立家,如何尽公民的义务,如何利用天然的资源来增进福利,如何善用我们的才能,达到最高效用,以求人己皆利,要言之,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 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把握了教育的本质,但我们仍然需要对教育下个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

6、,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增进知识技能也好,影响思想品德也好,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二)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1、语文的学科性质现代汉语词典将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又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

7、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是,“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让人文精神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像人的躯体与灵魂一样是不可分割的。但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语文的工具性日益突出,大家只见“文”不见人,甚至连“文”都没了,只有铺天盖地的习题,所以我想重点谈一谈语文的另一面人文性、文学性。如果将小学一年级用来集中识字的儿歌童谣也算作文学作品,那么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就都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那么这个载体到底要盛

8、载些什么给我们的学生呢?当然,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符合语言规则的,都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但是如果教师仅仅将其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那么就是对文化的浪费,思想的漠视。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她表现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理解、对情感的思辨和对真、善、美的感悟;她是思想的宝库、理想的源头,更是现实的写照,未来的指导,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内涵。更何况,汉语言文字也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在中华文明的代代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要眼中有“人”,“以人为本”,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文学之器盛思想文化之道,浸润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

9、感,使之才高德馨,让他们的心灵更加充实,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二、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内外(一)人文精神的实质要谈人文精神,首先要了解人文精神的源流。“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

10、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泛人文精神与人文内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华夏文化就完成了从神本向人本的过渡。孔子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明确表达了对天道的不信任和怀疑。易传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相信人为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极好写照。在儒家学说的深刻影响下,道德至上主义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实质。有着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强烈

11、的入世精神的君子,不仅是一种道德理想意义上的人格称谓,更是作为一种现实的追求在列代儒生中绵延传承。乐得其道、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搏施民而济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君子必备的人格境界。”正是人文精神的代代传承,才会培养出无数文章道德彪炳千秋的文人学子,才会孕育出浩如烟海的美文妙诗,才会使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就要弘扬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内外世界的和谐发展,尤其是精神境界的提

12、升。(二)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就是语文课堂及其延伸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正常的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性,发展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是通过学习,了解自我,发展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之境。于漪老师说过“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育,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有人文精神的内涵。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在事业上达到高峰,就是把人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所以,语文教学应当之无愧的扛起这面旗帜人文的旗帜,以道为本,以人为本,以文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三、人文浸润的方法 “水有源,故其流无穷;木有根,故其生无穷。”,一名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一定会扎根

13、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沃野千里,学贯东西,博古通今,在语文教学的大观园里辛勤耕耘,传承文明,化育生命。细雨无声催百花,春风有意润桃李这,就是人文教育的境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弘扬人文精神,浸润学生心灵,引导其精神世界得到和谐发展,必须要明白一点: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强加给学生,人脑不是电脑,可以把某种东西加载上去。为此,我提出“浸润”这一概念,“浸润”本是一物理概念,是指固体和液体接触时,它们的接触面趋于扩大,且相互附着的一种现象。熏陶、濡染、浸润当为一组近义词,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人文精神应该无处不在,如阳光、如甘霖、如春风、如生命赖以存在的氧气一般,“随风浸

14、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要浸入、浸透,更要滋润、滋养学生心灵,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一)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全国优秀教师霍懋征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 现代著名教育家王企贤也曾说过:“要有什么经验嘛,也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 所以说,人文关怀的前提就一个字爱!爱是不息的火焰,可以溶化一切坚冰;爱是春风缕缕,可以红桃绿李;爱是汩汩清泉,可以明澈那一双双清亮的眸子!爱,一切生命之源,一切力量之源,一切体验之源。爱是可以传递的!没有教师博大无私的爱:爱学生,爱事业,爱生活,爱生命,爱自然,爱历史,爱理想就不会有学生

15、的爱:爱父母,爱自己,爱同学,爱学习,爱社会,爱未来,爱我们这古老而又悠久的文明。有爱方有情,唯有师生的互相信赖和真爱,才会有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融,才会有人与文的交流,今与古的交流,东与西的交流,现实与理想的交流,传统与未来的交流。对学生的爱,不是放在嘴上的,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上海市尚文中学的黄静华老师说“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每位学生开垦出一片成长的沃土,只要我们用心执着地去爱,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我们要以真情去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他们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使蓓蕾绽放,使枯木逢春。黄静华老师的“三支笔”唤醒了三个孩子的良知,把他们引向了正确的人生航道。只

16、要我们饱含热情,全心投入,给一个赞许和眼神,送一件小小的礼物,来一场别致的师生嬉戏,轻轻的刮一下学生的鼻子都会胜过千言万语,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顽劣成性的何永山,在霍懋征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关爱中,不也缴械投诚了吗?大爱无言,一切尽在行动中。(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语文课堂要充满乐趣,要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课,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的成长需要出发,从他们的情感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教师语言的魅力来“粘”住学生;用教师渊博的学识“迷”住学生,用教师崇高的品质折服学生。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把学生视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板着面孔高高在上,空洞说教满堂灌输,见题不见文,见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