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6815316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史学界,顾颉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大名鼎鼎的胡适热情洋溢地称赞道: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也评论说:顾先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史学界发生革命性的震荡,主要就是因为它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现代史学的观点,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第一册,先后出版七册),再次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

2、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顾颉刚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顾家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特地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赠之。因为数代单传,所以顾颉刚一生下来就成了掌上明珠,家里不但希望他能传宗接代,更希望他能延续顾门书香。年仅两岁时,祖父就教他识字,顾颉刚从小就对书感兴趣,六七岁时已理解几千个字,能读些唱本小说和简明的古书。被老妈子抱上街时,两边的招牌他都能一一认出,街上行人大为惊叹。1906年初,苏州第一所高等小学开办,顾颉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同时考取的还有叶圣陶。进入初中以后,除了课堂上的内容,每天晚上祖父还

3、要给他亲授尚书、周易,家庭环境对他后来走上治学之路影响很大。除了家学,少年顾颉刚还经常向旧书肆的老板请教版本学、目录学,像四库总目、书目答问之类的书,在十几岁时已翻得烂熟。12岁那年,顾颉刚做了一篇题为恨不能的文章,表示恨不能读尽天下书。少年顾颉刚也曾做过一段文学梦。中学时代,他和叶圣陶等几位好友成立了一个诗社,因为叶圣陶最具文才,便做了社长。顾颉刚开始还很热心地跟叶圣陶学习写诗填词,后来发现自己没有文学的烟士披里纯(灵感),自称怀了创作的迷梦约有10年,经过了多少次的失败,方始理解了自己的才性,恍然知道我的思想是很质直的,描写力是极薄弱的于是决定弃文从史。1913年3月,顾颉刚从报上看到北大

4、的招生广告,便与同学一起前往上海考点报考,结果以第九名的成绩考取北大预科。4月底去北大报到时,毕业生还没有离校,学校暂时安排他住在前门外西河沿旅店。平时长辈管教极严,这时离开家庭,就像鸟儿飞出了樊笼。此时学校没什么事,住处旁边又都是戏园子,票价又便宜,于是顾颉刚天天去看戏,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戏迷。后来开学了也沉迷其间不能自拔,常常上午课间去买票,下午去看戏,有时连课都不上,自称全北京的伶人大约都给我见到了。因为沉迷于看戏,又生病休学,再加上他选的农科中数学和制图两门课都非他所长,最后顾颉刚未能按时从预科毕业。本来按规定,预科没毕业的学生是不能参加升学考试的。于是他急中生智,临时给自己取了个颉刚的

5、名字,1916年夏,顾颉刚以自修身份考入北大哲学系。古史辨派创始人进入北大哲学系是顾颉刚一生的转折点。这段时期有三个人对顾颉刚影响很大,一个是章太炎,一个是胡适,还有一个便是王国维。接触章太炎,是缘于同学毛子水的介绍。顾颉刚平时很佩服毛子水的治学与为人,毛子水又竭力向他介绍自己的老师章太炎,于是顾颉刚便对章太炎十分倾慕。1913年冬,听说章太炎在化石桥共和党本部讲学,顾颉刚便和毛子水一起冒着大雪去听讲座。章的讲座内容涉及小学、文学、史学和玄学。顾颉刚一向自视甚高,自称从蒙学到大学,接触教师无数,没有一个令他佩服,这次听了章太炎的课却大为折服,觉得他的话既是渊博,又有系统,又有宗旨和批评,我从来

6、没有碰见过这样的教师,我佩服极了。 不过毛子水却对他说,这是章先生对初入门者讲的最浅的学问,这个来顾颉刚对章太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好景不长,因为章太炎反对孔教会,讲学不到一个月,就被袁世凯关进了监狱。虽然师从章太炎的时间很短,但顾颉刚的收获却是巨大的,从此以后,我在学问上已经认清了几条大路,知道我要走哪一条路时是理应怎样走去了。 这个个觉悟,真是我生命中最可纪念的,我将来如能在学问上有所建树,这个个觉悟决是成功的根源。 从此以后,我敢于大胆作无用的研究,不为一班人的势利观点所笼罩了。(顾颉刚北京岁月)另一个对顾颉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胡适。顾颉刚真正与胡适接触是大学二年级。这时胡适刚从美国

7、学成归来任北大教授,给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他没有沿袭传统的方法,从唐虞夏商开始,而是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胡适授课一反常规,开始很多人不以为然,但逐步却感到新鲜而有说服力,听课的人越来越多。当时顾颉刚与学国文的傅斯年同住一室,经常交流心得,便对傅斯年说:胡先生讲得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水平的历史家。他的议论处处合于我的理性,都是我想说而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的。他还建议傅斯年去听胡适的课。傅斯年本是黄侃的高足,听了胡适的课后,对胡大为折服,从此成了胡适的信徒。胡适的讲课让顾颉刚第一次领略到了西方先进的科研方法,开阔了视野,虽然胡适仅年长他二三岁,却对胡十分佩服,视为自己的老师

8、。那数年中,适之先生发表的论文很多,在这些论文中他时常给我以研究历史的方法,我都能深挚地理解而承受;并使我发生一种自觉心,知道最合我的性情的学问乃是史学。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源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两人的启发和协助。(我与古史辨)从这番话能够看出,是胡适把顾颉刚引上了史学之路。1920年顾颉刚从北大哲学系毕业,留校任图书馆编目员。这段时间,他潜心阅读了罗振玉和王国维的著作,从罗王二人身上获益良多。他们的求真的精神,客观的态度,丰富的材料,博洽的论辨,使我的眼界从此又开阔了很多,知道要建设真实的古史,只有从实物上着手,才是一条大路,我所从事的研究

9、仅在破坏伪古史系统方面用力罢了。后来他多次在书信和日记中称:在当代的学者中,我最敬佩的是王国维先生。甚至做梦都梦到王国维, 数十年来,大家都只知道我和胡适的来往甚密,受胡适的影响很大,而不知我内心对王国维的钦敬,治学上所受的影响尤为深刻。总以为他是最博而又最富于创造性的。 顾颉刚曾专门给王国维写信,表示愿追随杖履,为始终受学之一人。师从胡适等人后,顾颉刚更加用功,每天都读书到凌晨三四点,虽然学业大有长进,但天长日久却落下了失眠症,并且终生未愈。1922年12月,钱玄同给顾颉刚写了一封长信,讨论经部的辨伪问题。顾颉刚回了一封长信,除了讨论钱信中的问题之外,还把他一年来逐渐形成的相关古史的见解也写

10、在了里面,希望得到钱的应和。但两个月过去了,钱玄同音讯全无。恰好此时胡适来上海治病,请顾颉刚负责读书杂志的编辑工作,因久不得钱的回信,顾颉刚便把与钱在信中讨论古史的一段文字发在了读书杂志第九期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发表,竟成了轰炸中国古史的一个原子弹。紧接着,第十期上就发表了钱玄同的回信,他表示完全赞成顾颉刚的古史观。与此同时,刘楚贤、胡堇人等人则来信反驳,从而在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赞成的,称他烛照千载之前,发前人所未发,反对的则骂他想入非非,任情臆造。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

11、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至少能够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这个学术观点的提出为顾颉刚赢得了巨大的名声,顾的学术地位至此可谓一鹤冲天。但找他麻烦的也大有人在,特别是来自学术圈以外的麻烦。当时顾颉刚正在为商务印书馆编中学本国史教科书,此观点一出,山东参议员王鸿一即提交专案弹劾此书,认为它非圣无法,要求查禁。戴季陶也给教育部写信,认为顾颉刚的历史教材竟然怀疑禹有无其人,实在是太过荒唐,容易误导学生,不应作为中学课本,应予以取缔。当时的国务会议上还有人提议应对这样的书予以重罚。该书发行了大约160万册,以一本一元罚款计,要罚160万。假

12、如真的罚款,对商务会是灭顶之灾。商务总经理张元济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直奔南京,找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斡旋,最后终于化险为夷。甘把金针度与人顾颉刚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纯粹的学者。他认为:一个学者决不理应处处都以传统的是非为是非,做学问是不好专看人们的面色的,看人们的面色来做学问,学问总不可能做好的,总不是真学问的。(蔡尚思顾颉刚先生治学的几个特点)存疑是顾颉刚治学的一大特点,对待书籍亦要留心:千万不要上古人的当,被作者瞒过;须要自己放出眼光来,敢想,敢疑。一个人的进步,根本在这个人有疑惑的性情。(顾颉刚致妻殷履安信,见顾潮我的父亲顾颉刚)受家学影响,顾颉刚读书一向多而杂,但他读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在书上

13、加批注,并每每把读书时的见解疑问等等心得写成读书笔记,一生共写读书笔记200多万字,他的很多文章都是根据读书笔记加工而成的。但他的研究和思考并不因为文章的发表而终止,常常是有了新的发现后持续修改、完善,有时甚至完全推翻重来。上世纪40年代,顾颉刚在自己的寓所挂了一块匾,上书晚成堂三个大字,以此鞭策自己。顾颉刚早年受过严格的文言写作训练,后来仍习惯用文言写作,假如要用白话文发表,就先用文言写一遍,然后再译成白话文。这样一来,一篇文章通常要写两遍。他在致蔡尚思的信中说:弟幼年习文言文甚久,作文言文反容易,白话则必须易稿数四。作为一代学人,顾颉刚对不同意见表现出了少有的宽容,不但能够容忍不同的见解,

14、而且还特别欢迎别人批评他的观点,与他争论。他的史学名著古史辨就是争论的直接产物。他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致钱玄同的长信后,刘、胡二人反驳他,他十分快乐,来函照登,并在致胡适的信中说:我最喜欢有人驳我,因为驳了我才可逼得我一层层地剥进,有更坚强的理由可得。离开中大后,他还把自己的文章寄给中大学生,请他们批评讨论。他并不因为自己的成功而自满,反而时时反思自己的研究。顾颉刚当年在北大和燕大等校上课时,顾颉刚总是穿宽大长袍,戴一副白色金边眼镜,微驼着背,显得不苟言笑。虽然旅居北京多年,却仍然脱不了一口浓重的苏州口音,再加上有点口吃,所以上课时一般学生都不易听懂。所以上课时他便扬长避短,很少侃侃而谈,除了发给

15、学生大量资料外,大多数时间都在写板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声也就响了。这个点他的朋友钱穆也有同感:颉刚长于文,而拙于口语,下笔千言,汩汩不休,对宾客则讷讷如不能吐一辞。闻其在讲台亦惟多写黑板。虽然顾颉刚不善讲课,但他的板书内容却是精心准备的读书心得,很有见解,对学生很有启发,所以时间一久,大家也就认可了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觉得货真价实,别具一格。 顾颉刚上课从不把自己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印发一堆资料,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判断,自己下结论,他认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水平很有协助。他考试也与众不同,他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学会找资料,实行独立的研究和思考,并鼓励他们创新。考试时通常采用开卷的方式,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去做,但不许抄他的观点,凡抄袭他观点的试卷分数都极低,凡是提出自己见解的,即使是与他唱反调,只要能自圆其说,往往能得高分。他的目的就是要学生鸡蛋里挑骨头。顾颉刚认为有的事可大题小做,但做学问要小题大做。他的学生徐文珊回忆说:这鸡蛋里找骨头的方法是我得自顾师的最得力的教育,一生享用不尽!顾颉刚爱才惜才是有口皆碑的。有的课选修的人少,他就让学生到家中上课,目的是充分利用家中的图书资料。在北京时,他家里有五间大屋都摆着书,最多时有五六万册,他全部对学生开放。碰到学生提问,他就从架上抽下一本讲解,因为对各类书烂熟于心,想要什么书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