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6810371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2011年6月第l3卷第6期中国现代中药ModemChineseMedicine资源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取向蔺海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从中药材生产规模,产品销售概况和药材产区的区域特征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与特点,指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定位,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加强中药材加工业,将中药产业提升为朝阳产业;强化中药材品牌意识,带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和打破行业界限,实现中药企业中药材产业有机结合的发展取向.关键词甘肃;中药材;产业优势;发展现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多样性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甘肃省种类繁多,数量

2、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统计,全省共有中草药资源1527种,其中植物类1270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43种l1-23.由于甘肃省地理环境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形成强辐射,寒冷,干旱,缺氧的特殊自然资源,使境内生产的不少中草药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能抵抗众多逆境条件下的疾病或疑难杂症,这是其他地方同种药用植物所不能替代和无法比拟的,而这种无可替代性则为甘肃省的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先决条件,并赋予一些道地药材的唯一性.近年来,随中药材价格的上扬以及野生中药材资源的衰竭,家栽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甘肃省,特别是甘肃省中南部地区农业新的增长点和特色.因此,充分发挥这种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进

3、行中药材产业化生产的深度研发,是甘肃省中药材发展的基本取向.1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1.1生产初具规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向特色产业转移,甘肃省中草药种植面积和栽培范围不断扩大.据甘肃省农牧厅统计,201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6.0万hm,居全国第一位;年产中药材50.36万t(5.036亿kg),仅次于四川省,位居全国第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草药有党参,当归,大黄,黄芪,红芪,甘草,麻黄,柴胡,板蓝根,远志,款冬花等20余种,其中岷归,纹党,铨水大黄,民勤甘草等名贵道地中药材驰名中外,享誉东南亚.甘肃省的中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岷县,漳县,宕昌县等为中心的当归

4、生产基地,以文县,舟曲,渭源,临洮,安定,陇西县等为中心的党参,红芪,黄芪生产基地,以武都,康县,成县等为中心的杜仲,天麻生产基地,以民勤,张掖,酒泉等地为中心的甘草,麻黄生产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引领甘肃省的中药材生产发展迅速,并使优势中药材产业向适生区汇聚.当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红芪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80%,党参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大黄和甘草产量约占60%和25%.为促进中药材生产的发展,甘肃省在”九五”期间分别组织实施了”优质当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优质党参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进行了中药材GAP示范推广,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5、,使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含量得到提升,产品质量得以提高.1.2产品畅销中外,成为重要特色产业在甘肃省的农业发展中,中药材已成为颇具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中药材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在中药材这一新型产业的催生下,甘肃省的中药材物流产业日臻完善,已形成以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首阳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和岷县当归大型交易市场等为主体的中药材集散基地,不仅对甘肃地产药材发挥了交易,贮藏及中转的功能,而且发挥甘肃气候凉爽,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2009一Z19),甘肃省农牧厅中药材攻关项目(gye09-0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E1(2007BAI37BO0)通讯作者蔺海明,

6、Email:?16?2011年6月第13卷第6期中国现代中药ModernChineseMedicineJun.2011Vo1.13No.6少雨干旱的资源优势,对全国的中药材产业发挥了南药北贮,西药东藏的作用,成为全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中药材交易的旱码头,甘肃也积极将陇西打造建设成为”西部药都”.仅陇西就拥有千吨以上的大型中药材仓储企业23家,仓储容量l3万m.,仓储能力l5万t,年药材吞吐量5O万t,已吸引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千金,广药集团和中国药材公司等在甘肃建立仓储中转基地,实现中药材年成交量18万t,交易额10亿元,出口量达1500t.为使中药材物流产业升级,近年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7、,应用高技术含量的贮藏防虫防霉措施,使中药材的贮藏,中转,交易步入了冷链产业的正轨.通过集散地将大批的中药材销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欧美各国.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的岷县,”中国党参之乡”的渭源县和”中国黄芪之乡”的陇西县已形成中药材种植,成药仓储,中药材加工和组织销售的综合生产基地,在当地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3区域特征明显,种植区域向优势产区集中甘肃省中药材产区按照自然环境和中药材分布特征已形成陇南亚热带与暖温带秦药区,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藏)药区,陇中东部黄土高原温带一暖温带半干旱西药区和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4大区域性特征明显的中药材产区

8、.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中药材也向自然资源适宜于种植的定西市,陇南市和天水市集中,形成规模化生产.2010年定西市,陇南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8万hm和4.0万hm,产量分别达16.89万t和7.9万t,产值分别为10.02亿元和4.72亿元,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66.0%69.0%.甘肃省的主产道地中药材有誉为陇上”五朵金花”的当归,党参,大黄,甘草和黄芪,其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大,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优良,主要集中在优势产区种植,规模化程度较高;人工驯化栽培的中药材种类13渐增多,而且有数十种药材已进入规模种植,大宗种植的中药材由陇上

9、”五朵金花”,发展到甘肃十大陇药,即:归芪参黄草(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板杞柴秦花(板蓝根,枸杞,柴胡,秦艽,款冬花).栽培面积分散的地产中药材有板蓝根,小茴香,金银花,天麻,生地,丹参,柴胡,贝母,半夏,薄荷,红花等约40多种,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4效益得到彰显,”粮农”转为”药农”由于中药材产业的可比效益较高,在药材主产区许多”粮农”已变成了”药农”,将种植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经营,不仅在种植理念上得到升华,而且在栽培技术方面不断提升,农业向中药材质量规范化管理的高度发展.甘肃省委省政府对药材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审视,列到了农业的”六大产

10、业”之中.2010年调查,种植枸杞每公顷的产值可达22.5万元,是种植小麦的1215倍,种植当归每公顷的产值可达15.0万元,是种植小麦的810倍.2011年枸杞的价位为45.050.0元?kg,当归30.050.0元?,党参30.050.0元?kg,鲜甘草5.05.2元?,种植中药材单位面积的产值普遍高于种植粮食作物.中药材价格近年来一直呈走高态势,柴胡由1990年的8.010.0元?kg上扬到2010年40.050.0元.kg;款冬花20世纪90年代一直在20.030.0元.kg之间徘徊,但20072008年攀升到50.070.0元?kg;半夏2000年春季价格为26.028.0元?kg,

11、2010年西和县产的半夏价格最高达到148.0元?kg.甘肃省种植的16万hm中药材的总产值约为31.0亿元,相当于种植3840万hm的小麦.中药材的这种比较效益优势是其他粮食和蔬菜作物无法比拟的.2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1药材栽培品种混杂,生产技术落后甘肃省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地方品种繁多,但主产区药材栽培品种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使名牌产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中药材的育种工作刚刚起步,应用成果还显不足,科研单位主要偏重于粮食作物的育种,而从事中药材育种研究的人较少.甘肃省的许多王牌药材也没有定名,已限制了中药材向更高层次发展.栽培技术也较落后,影响中药材产量提高.与大田作

12、物栽培技术相比,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除党参,当归等大宗栽种的中药材有一般性的研究外,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型栽培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药农使用,与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仍有一定的差距.应该指出的是部分药农在栽培中药材过程中对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的认识不够,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而影响中药材产品质量提高和稳定的现象还未完全杜绝.2.2加工技术缺乏,后续产业断链一些驰名中外的道地中药材,如文县,舟曲县所产的”纹党”,徽县,两当县所产的”西潞党”,岷县,临潭县所产的”岷归”,渭源县所产的”白?17?2011年6月第l3卷第6期中国现代中药Mod

13、ernChineseMedicineJun.2011Vo1.13No.6条党”,民勤县产的甘草等在国内外虽享有盛名,但至今仍以出售原药材为主,导致药农的经济效益流失,产品优势变不成经济优势.中药材加工技术几近处于原始状态或空缺水平,在中药材的主产区所能见到的加工业只是简单的手工作业,加工设备落后,条件简陋原始,是典型的作坊式的加工模式,加工的终端产品也极为粗糙,包装简单,中药材生产的后续产业断链,成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中的短腿.近年来,中药材主产区的地方政府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致力于加强中药材的加工升值,但因缺乏资金,技术和项目,使这一能以激活中药材产业的伟业发展滞缓.即便有了先进技术和设备,也

14、因无科学的思想和一定的经济支撑,难以在生产上应用.2.3未能形成品牌,市场竞争乏力近年来在中药材市场繁荣的形势下,甘肃省药农一度盲目追求中药材产量而忽视质量,给中药材的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生产带来了不良影响,目前,甘肃的中药材尚未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甘肃省毗邻的宁夏在中药材发展中打”宁夏枸杞”品牌,与枸杞相关的初加工,深加工和精细加工业不断发展,成为宁夏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强区产业;吉林省紧紧抓住吉林人参这一品牌不放松,不断拓宽研发领域,积极开发人参医药品,人参保健品,人参化妆品,人参酒,人参糖,人参茶和人参礼品等系列产品,不但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人参文化.甘肃省道

15、地药材”岷归”,”纹党”,”铨水大黄”,”民勤甘草”畅销全国,饮誉世界,”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黄芪之乡”名震华夏,但至今未能形成一个战略品牌,不仅仅失去了应有的竞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与药材资源大省,生产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2.4研发力度不够,水平提升困难中药材产业虽然在主产区的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粮油作物比较起来,其研究水平和深度都显得不够,药农生产中药材基本是凭借经验种植,尚无技术标准支撑,部分药农主观上追求产量提高的同时,严重忽视了中药材的特殊性.由于中药材的研发力度不够,结果是一方面技术部门不能为药农提供可增产增效的替代技术,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因经费所限不能将实用的常规技术示范推广到生产中去,限制了中药材产业水平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