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679477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 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二) 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产生标志:19 ,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三) 实验期-独立阶段(20世纪代)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

2、究转向应用研究。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提出了社会促进3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四、 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 麦独孤 弗 劳仑兹 生物因素 本能 印刻 遗传差异 XYY(二)学习理论机制:1.联结S-R 2强化、模仿 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2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工过程. 1分类 2聚焦五、 概念解释

3、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1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 理想与现实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研究现实:要在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2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取舍实验室试验确保内部效度 现场实验提高外部效度 重复性实验综合运用第三章 社会认知一、 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一图式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

4、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图示作用:1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加快信息加工速度3填补信息二、 自动化思维的形式之二社会认知的心理策略与捷径(认知启发线索)1代表性法则(表征性启发):对当前事件或信息与典型的事件相似程度来判断。2. 可用性法则(获得性启发):根据信息容易想起来的程度来判断:生动程度 有具体事例3. 锚定与调整法则(调整性启发):首先抓住一个锚定点,根据这个起点进行调整得出结论。三、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个人直觉的偏差)(一) 知觉者因素。A兴趣。兴趣的个别差异决定着知觉的选择性。B需要与动机。凡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

5、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C个性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知觉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D认知结构。个体在知觉他人时,深受知觉者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影响。这包括个人的不同观点、态度以及不同的评价标准。(二) 知觉对象因素。A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B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对知名度大的对象,知觉者无形中会把他看成是有魅力的人。C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简单的事物易知觉,复杂的事物则给知觉者带来困难。D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空间或时间上较接近的,相似的、具有连续性

6、、封闭性的对象易被组合,往往会产生错觉,对表面相似实质并不相关的对象做因果判断。(三) 知觉效应A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初次交往时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人们认知他人所产生的心理作用。B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并对以后刻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C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社会知觉中,由于对知觉对象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知觉对象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第四章 社会知觉一、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二、 印象管理:个体通过一定的

7、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三、 整体印象(1)平均模型(1965)(2)累加模型:人们对片段信息的整合谨慎 +8 +2(3) 加权平均模型:整体印象=较重要的特质(4) *负性效应: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权重。(5) 影响因素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最先(后)接受到的信息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C晕轮效应: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评价受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光环效应、 扫帚星效应)D积极性偏差(正性效应、宽大效应、慈悲效应):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原因:1.积极快乐原则(波利阿纳效应) 2.仅

8、限于对人的评价,不包括物E刻板印象: 对群体中的人形成的固定和概括的看法。F证实偏差:既有的观念.期望会影响他人有选择的解释.记忆能证实自己既存信念图式的信息G后视偏差: 回忆自己判断时,倾向判断比实际更准确。H虚假一致偏差: 高估、夸大自己的判断、信念、行为的普遍性。I自我中心偏差:人们会夸大自己在事物中的作用四、 归因理论归因:人们推断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1.Heider(海德) (朴素心理学、通俗心理学) 动机(1)理解环境 (2)控制环境 1. 二分法(1)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 (2)外因:压力.天气.情境. 2.与进行外部归因相比,我们对内部归因更偏好原则 (1)共

9、变(协变性)原则:某个特定结果在某些特定的情境由某特定原因导致.该原因不存在该结果就不会出现.就可把结果归因于该原因。 (2)排除原则:如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原因五、Kelly(凯利)三度归因理论(立方体理论)(1)归因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 (2)归因是人们使用三种信息 A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B一贯性信息: 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C独特性信息:对其他事物也有同样的反应吗? (3)评价六、Weiner韦纳 成败归因理论(1)维度 A内外因 B稳定性 C可控性(2) 一致性偏见与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的所作所为起因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非他们处于什么样

10、的情景。许多社会学家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隐错误: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内在的性格因素,低估情境因素的倾向。归隐的俩个阶段过程:第一阶段 在分析别人的行为时人们通常会先自动地做内部归因。第二阶段 会想到行为可能的情境因素,然后可能会对原先的内部归因作出调整。(3)归因偏差 A探照灯效应:高估自己行为和外表在他人严重的显著程度的倾向。B当事者与旁观者差异:观察别人的行为偏好作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的归因。C自利归因:将某人的成功归功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D涉及个人利益与否会导致归因的不一致 (4)内隐人格理论: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

11、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七、 概念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是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定。反事实推理: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任何意图的,自然而然的并不需要努力地思维。控制性思维:有意识的有意图的自发的及需要努力的思维,图式: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事件等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图示作用:1提取信息:组织并理解世界,将就经验与新情景衔接起来。2加快信息加工速度3填补信息思考抑制:试图避免想

12、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跨文化的研究: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表现出较个人主义文化中较低的一致性偏见。第五章 社会化与自我认知一、 社会化类型基本社会化:语言、技能、行为规范继续社会化:不适应要求与社会相协调再社会化:原有的环境变为新的环境,新生存方式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二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亚社会(次级社会)认同机制三、 自我概念建立的途径1. 通过自行来认识自己2. 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3. 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四、获得自尊的途径1. 控制环境得到成功2.他人对自己有积极地评价五、提高自尊的方法1.

13、 自我服务2. 防卫机制,逃避消极的反馈3. 自我障碍策略(自我妨碍)4. 向下比较5. 转移到擅长的方面四、自我表演(自我展露):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时候做的展露。1. 自我抬高:传递正向信息2. 显示:显示自己的价值,有价值,引起别人的内疚3. 谦虚: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贡献4. 恫吓:威胁5. 恳求:显示不足或依赖,引起同情6. 逢迎:说他人喜欢听的话第六章 态度一、外显态度: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内隐态度: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二、心理功能:1、效用功能(适应功能):使人们寻求筹赏和他人的赞许。2、认识功能(图式作用) :有助于我们组织

14、有关知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3、自我防御功能(精神分析原则):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4、价值表现功能:有助于表现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四、态度改变理论(一)Heider的平衡理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平衡系统:与喜欢的人态度一致,与不喜欢的人态度不一致;不平衡系统:与喜欢的人态度不一致,与不喜欢的人态度一致。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规律:因喜欢某人而不平衡,改变压力较大; 因不喜欢某人而不平衡,改变压力较小。二)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Festinge

15、r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 。早期:由于持有两个或更多不一致的认知而引起的不舒服的行动或感觉。后期:因为做了一件和自己习惯的而且通常是与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的。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一大动因。最强烈的情况是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认知失调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一大动因。认知失调最强烈的情况是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认知失调的原因:1、逻辑的不一致2、文化价值不同3、观点矛盾4、新旧经验的矛盾解除认知失调可采用的办法:1、改变态度2、改变行为3、增加一致性认知4、改变认知的重要性5、减少选择感 决策后失调:一个人在做了决定之后所产生的失调。消除办法:、提高被选择对象的吸引力。、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