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部编本八年级第三、第六单元课后题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6747430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要-部编本八年级第三、第六单元课后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要-部编本八年级第三、第六单元课后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要-部编本八年级第三、第六单元课后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要-部编本八年级第三、第六单元课后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要-部编本八年级第三、第六单元课后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要-部编本八年级第三、第六单元课后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要-部编本八年级第三、第六单元课后题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一 、答案: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一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一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二、答案: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

2、悲伤垂泪。答谢中书书一、答案: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二、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静,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具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

3、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趁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所抄笔记也可以)与朱元

4、思书一、答案: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二、答案: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着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野望一、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

5、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才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二、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金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

6、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三、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两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

7、。“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焦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缩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四、答案: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只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

8、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静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孟子两章一、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作的一切无非是在迎

9、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二、答案: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

10、,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三、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礡、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悦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周亚夫军细柳一、答案:在匈奴大举入侵的背景下,汉文帝亲自到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在霸上和棘门,文帝可以纵马奔驰,军营将士也极为恭敬。而在细柳营,文帝则被要求处处遵循军令:无将军令

11、不开营门,军中不能驱驰,只能徐行;劳军也要严格遵守军礼。文帝出营门,称赞了周亚夫。汉文帝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细柳营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派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可见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2、文帝到细柳营,“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直至文帝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在细柳营中,文帝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可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3、面对天子,周亚夫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霸上及棘门军提供了反面例子作为对比,而在“匈奴大入边”的背景下,文帝需要的正是一直

12、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周亚夫这样治军有方的将军。二、答案:1、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营中的两次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这可以说是“情势”的对比。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这可以说是“性格”的对比。3、出营门后,群臣的“惊”和文帝的“称善者久之”也形成对比,表现文帝的贤明,识大体。这可以说是“结果”的对比。对比手法给出了反面的参照物,使得正面形象更加鲜明。文中还有大量的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

13、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写来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诗词五首一、答案: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悠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二、答案:乱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

14、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三、答案: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包括 和 ,作者都是 。消息是 的一种,广义的 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 、 、 、 和 五部分。消息的三个特点: 、 、 。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 。 诺贝尔(18331896), (国)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

15、时间是 , 地点在 ,人物是 。 3、“飞天”凌空是一篇 ,记叙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 秒,体现了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 精神,洋溢着满满的 。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 ,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宏大场面,表现了人们 的心情,表达了热烈赤诚的 。第二单元 1. 藤野先生作者鲁迅,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为笔名,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2.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朱德, 字玉玠,

16、四川仪陇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3.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 奥地利作家, 评论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作品有小说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4. 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第三单元1. 三峡作者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 撰写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 实则以水经为纲, 广为补充发展, 自成巨著, 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