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6706934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玉米生产实习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 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 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 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为145cm,小 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 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培育和选择耐密植的品种是玉米高产育 种、栽培发展的趋势。但玉米的耐密性应该是许多性状的综合体现。关键词:玉米种植方式不同密度玉米大豆间作春玉米是辽沈地区重要

2、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高低,对该区乃至辽宁畜 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实验将从玉米的种植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以及玉米与 大豆的间作等3个方面着重研究,分析其水肥效应和产量效应。1玉米种植方式试验1.1方法试验设三个小区,采用三种种植方式,分别为玉米行行种、玉米比空种植和 玉米大小垄种植。小区面积均为33.6廿,小区之间随机排列。1.2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沈阳农大标本园,属标准的东北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 较高,降水充沛,年均温7.3C,很适合春玉米种植。1.3试验处理1. 比空种植 种植形式采取比空,玉米植株高大,生育中后期田间郁闭度大, 通风透光不良,同时玉米关部位在植株中部,功能叶片

3、为棒三叶,透光通风不好, 必然影响产量的提高。采用比空的表式,二垅中间留有通风透光的通道,有利于 通风透光,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2. 玉米行行种前茬玉米收获后,拉走秸秆,10月底用铧式犁深翻20cm,饭 后旋耕镇压,裸露冬闲;翌春临播前按产量指标将所需化肥撒施地表,然后旋耕 整地,玉米条播机进行播种,行距60cm,株距37cm。3. 玉米大小垄种植 在垄体调整的基础上,调整垄上作物布局。玉米横向加 宽,纵向加密,在保苗株数不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通风透光,保持正常密度 的前提下,通过边行效应,达到提高光能生产力。1.4结果与分析1. 不同种植模式的水热效应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含量、作物发芽出苗及

4、幼苗健壮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土 壤热量的最基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土壤表面状况如何有无覆盖和覆盖物类型都 会对土壤吸收传递、释放热量有明显影响从而造成土壤温度的差异。2. 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春季土壤水分对旱地春玉米非常重要,良好的水分条件可保证春玉米按时播 种及苗期健壮生长 冬闲期不同模式因地表状况不同,对2m 土层土壤水分的保蓄 产生明显影响。从7月中旬开始至玉米成熟降水542.7mm,这么多的降水,严重 干扰了各种模式的水分效应,各模式全玉米成熟时,2m 土层水分贮量基本一致, 均达600mm左右。1.5结论与总结冬闲期及种耕作模式中,以大小垄保水效果最好,行行种次之。碎秆覆盖免 耕冬春

5、季节为防秸秆被风吹走,在秸秆粉碎后进行浅旋镇压虽有较好的防风效 果,但土壤表层被搅动并把碎秆混合在表层土壤之中,所以虽有一定的保墒效果 但相对较差。玉米生育期倒秆覆盖膜侧种植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相结合组成秸 秆与地膜相间的带状,两元覆盖形式垄上覆盖地膜可减少棵间水分蒸发,集雨保 墒提高地温而玉米行间又有两倍的秸秆覆盖,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玉米种在膜 侧,既可充分利用垄上地膜聚集的降水和行间秸秆下保蓄的水分,又可有效地克 服秸秆覆盖造成的低温效应,使玉米生长状况好于秸秆覆盖露地种植和传统翻耕 露地种植,其增产增收效益非常明显。2玉米种植密度试验2.1材料与方法试验设不同种植密度3水平,共3个处理

6、,3个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大小行种植,小区面积33.6廿。具体如下高密度=60000株/公顷,中密度=52500 株/公顷,低密度=45000/公顷。叶面积的测定参照叶面积指数法,叶面积采用长宽系数法,计算公式为:叶 面积=0.75*长*宽每小区随机定3株,在乳熟期收获前测量株高、穗位高、茎粗。将小区内固 定的3株收获后测定果穗的长度、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株穗重、双穗率、 空杆率、籽粒千粒重、穗粒重。十物质的测定时每小区取3株,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抽丝期、乳熟期、 完熟期每小区各取5株,取回烘至恒重。2.2结果与分析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形成是玉米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复杂

7、 的生理生化活动和生化代谢过程完成的。在一定的基因型条件下,通过适宜的栽 培技术,可以使品种的优良特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大量的研究证明,玉米栽培技 术中,密度是协调个体和群体的最有效措施,因而,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 键技术。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叶面积、植株十物质积累、茎粗、有效穗数等产 生显著的效果。在所设的高、种、低三种密度中,低密度虽然个体得到较大的发 展空间,单株十物质积累、茎粗、单株穗粒数、千粒重等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 生长前期叶面积系数过小,前期群体的光能合成十物质少,而中期最大叶面积指 数不足,更主要的时有效穗数的不足时限制产量的主要原因。高密度虽然在生长 前期叶面积指数较大,能截

8、获较多的光能合成干物质,但由于封行较早,中期叶 面积指数过大,造成行间过于荫密,透光率过低,下部叶片得不到足够的光照而 早衰,降低了生长后期十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中密度能较好的协调玉米植株个体 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生长前期有较高的叶面积,能有效的截获较多的光能用于 合成干物质,中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为玉米高产打下良好的群体基础。3玉米与大豆间作试验3.1方式与方法试验设置为:(1)大豆净种:行距30cm,穴距20cm,2行区,面积10廿(2) 玉米大豆2: 2间作:玉米与大豆的行比为2: 2,小区长833cm,玉米行距80cm, 株距22cm,折合密度4180株/亩(3)玉米大豆2: 4间作

9、:玉米与大豆的行比 为2: 4,小区长833cm,玉米行距110cm,株距20cm,密度3250株/亩。随机区 组排列。3.2田间管理试验于5月6至7月播种,5月12日出苗,大豆于9月3日成熟,生育期 114天,玉米于9月18日成熟,生育期129天。做好种肥,施好基肥,及时追 肥,N、P、K肥以一定比例一次性施入。3.3调查记录玉米和间作大豆成熟时全区收获,然后脱粒、晒十、承重、计产,大豆净种 时则收获中间两行计产。玉米田间调查在乳熟期进行,每小区随机选取15株调 查有关性状。收获时每小区全部果穗由大到小排列,按比例抽取15穗用于室内 考种。大豆田间调查在收获前进行,2行区的大豆每行随机选取1

10、0株、4行区的 则从中间两行种每行随机选取10株考种。3.4讨论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一种典型的种植方式。关于玉米与大豆 的立体栽培技术,一些研究已充分表明既能增产又能增收。本研究是在总结了当 地多年来玉米大豆间套种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和试验结果表明,在目前 的技术条件下,采用玉米与大豆立体种植的方式,通过合理配置各复合群体的 结构,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进一步挖掘单位土地的产出能力,是 实现种植业高产高效的一种有效途径。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由于株型及生理生 态方面的差异,从而有时与水肥利用互补作用,比单作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目前玉米大豆不同比例的间作模式的探索是初步

11、的,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 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种多熟制种植模式能否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是由 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水分、社会和经济条件等。玉米和大豆间作模式是一种水、肥、技术条件要求高的集约化种植模式,宜 在中低海拔,热量条件好,交通方便而且精耕细作的高产区推广而对于单产水平 低、技术水平差、管理粗放的地区不宜推广。4参考文献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贵州农业科学-范厚明, 余莉,余慧明,2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赵正雄, 赵明,3 .浙北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 作者:陈杰,杨京平, 王兆骞,期刊-核心期刊

12、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 第06期4 .春玉米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作者:刘建,周根友,徐少安, 期刊 南京农专学报2002年 第01期5 .栽培方式与群体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杨克军,萧常亮, 李明,李振华,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年 第04期6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作者:李明,期刊-核心期刊 现代农业科技 XIANDAI NONGYE KEJI 2008 年第 22 期7 .玉米新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 作者:王瑞莲,韩凤英,曹巨峰,李成,温瑞强, 许有刚,张海丽,期刊 内蒙古农业科技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

13、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年第 01 期8 .玉米杂交种登海11号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作者:王俊振,期刊-核心期刊 河南农业科学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2 年第 07 期9 .密度对糯玉米丽糯2119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作者:程林润,蒋梅巧,黄伟明, 朱璞,俞金龙,期刊-核心期刊2008年第02期10 .紧凑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施用玉米健壮素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嵩,黄文林, 黄勇,陈祖瑶,期刊耕作与栽培2003年第z1期11 .王照霞,郭贤仕,马一凡,胡自治;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甘

14、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12 .梁泉,尹元萍,杨通新;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4 年05期13 .李彩虹,吴伯志;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05年02 期14 .张建华;马义勇;王振南;齐晶;间作系统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标改善的研究 J;玉米科学;2006年04期15 .陈颖,王绍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沼液浸种的产量效应分析J;种子;2005 年08期16 .赵双进,张孟臣,杨春燕,王文秀;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 影响一一I .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方式)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 学报;2002年04期17 .周勋波,李国兰,刘洪波,贾锡云,郝玉广,姬景红,刘英强;种植方式与施肥 量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2年03期18 .徐庆章;王庆成;牛玉贞;王忠孝;张军;玉米株型与群体光合作用的关系 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2002年19 .胡式仪,王胜华;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报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20 .刘淑云;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