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6697337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七(上)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遂()不得履 宁()信度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 不亦惑乎( ) 吾忘持度()二词语理解。(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郑人有欲买履者()( ) 2置之其坐()3至之市() 4.而忘操之()()5何不试之以足?() 及反( )市罢( ) 遂不得履( ) 9宁信度() 10无自信也()( ) 11楚人有涉江者()1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3遽契其舟)( )14舟止()b 1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6求剑若此() 17不亦惑乎()(二)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

2、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而置之其坐通义:2反归取之。通义:(三)一词多义。1【度】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2【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3【之】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何不试之以足( )是吾剑之所从坠4【其】而置之其坐(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遽契其舟( )5【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6【而】而置之其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7【自】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三)

3、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译文:(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译文:(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译文:(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译文:四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韩非,_时期哲学家,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2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3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答:4说出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答:5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答:6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答:7读句子,回答问题。(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

4、之其坐。(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答:(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答:8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9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10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11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请谈谈你的看法。答:12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请你再列举一些!13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你认为现

5、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答:14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你在大街上正好遇到买履的郑人,你准备跟他说些什么?答:15你觉得郑人买履的买鞋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答:16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17刻舟求剑中“坠”、 “遽”、“入”、“求”几个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18试想一睛,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答:19试从对比、反问两种修辞入手,分析刻舟求剑的写作手法。答:20说说这两则寓言揭示寓意的不同方法。【参考答案】一l du d su nng sh zhu jq二(一)、鞋子

6、 、放置 、到了、集市、拿,携带;、为什么时、到,等到;、结束8、遂:终于;9、宁可10、不,不要 自己 11、渡,从水上经过 12、掉下去13、 立即,匆忙 雕刻14、停止15、寻求16、像17、迷惑,糊涂(二)同“座”,座位 同“返”,返回(三)涉江者 代“舟”1度:量长短,是动词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2是:这,这儿对,正确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3之:指量好的尺码之到去之指剑代鞋子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4其:他的,指郑人的他,指楚人指示代词,那5者:的人的地方6而:表顺接表转折7自:自己从(三)(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

7、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四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战国法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2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3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4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

8、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5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6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7(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2

9、)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8(1)宁信度,无自信也。(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9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10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11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课文所选的两则寓言虽然内容不同,但讽刺的对象都是因循旧、不知变通、不会灵活采取对策的蠢人。“郑人”和“楚人”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因此事情都没有做成。12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13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灵活性。楚人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