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笔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6681641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笔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笔记1 6993 (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古代汉语绪论_、什么是古代汉语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2、查检词语和典故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1)助字辨略清人刘淇著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著(3)词诠近人杨树达著,(4)古书虚词集释(5)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第一章文字第二节汉字的结构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二、汉字的形体构造1、象形甲骨文“鱼”金文“鱼”甲骨文“马”甲骨文“虎”曲11(2) 象形字的特点ll A WT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2、指事3、会意甲“逐”篆“戒”篆*会意字

2、的特点4、形声(1) 许慎对“形声”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俶:“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2) 形声字的特点(3) 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见教材P77(4) 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栽、腾、亦毂、赖、疆、荆、佞 旌、旗、徒、胃游、随胃、星主、屦豪、雷、夜5、转注6、假借(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一、甲骨文二、金文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一、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哦手”的“拱”、“供应”的“供

3、”等词,如: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商君书修权)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荀子赋)贡之不入,寡看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3、古今字的特点然燃 孰熟 隙一 M 其一箕 要一腰 反一返辟一避属一嘱章一彰竟一境宣一债昏一婚取一娶解一懈敛一殓赴一讣悦味一障身一娠诗经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二异体字1. 什么是异体字2. 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三、通假字1. 什么是通假2. 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四、繁简字松一瓢干一乾一斡一tt斗一巧(或阿谷一毂里一襄(禅)余一馀后一住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篷一偏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鼓乐之。”-S-“獴唯古书中表示的意义较多,“猎获”、密获

4、”、“获得嘴意义都要写作“猿”。而嗾唯古书中一般表示瞰获庄稼”或“农业收成”的意义。如诗经七月 :“八月剥枣,十月凌稻。”丑一酰第二章词汇第一节古今词汇的继承与发展一、词汇的继承二、词汇的发展1. 旧词的消亡。第二节古今词义的继承与发展一、古今意义基本相同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三、古今意义同中有异。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2、掌握词的本义有何意义3、探求本义的方法二、词的引申义1、什么是引申义第三章语法第一节词类的活用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将某个常属某词类的词临时灵活地用为另一词类的词,使它在句子中改变其基本的 比较固定的语法功能。二、动词的活用三、形容词的活用四、名词的

5、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例如:从左右,皆肘之。(左传)2.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例如:宦士三百人于吴。(国语越语上)既臣大夏而君之。(汉书张骞传)3.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例如: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责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一)4. 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作状语,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处所。可译为响”、唯”等。例如:(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郊迎三十里。(战国策秦策一)(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可译为“用”、“以气“按照”、依据等。例如: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三国志华佗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

6、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当作”等。例如:(4)表示比拟。往往形容某些行为动作的情态、方式等。可译为“像一样气例 如:射之,豕人立而啼。(齐襄)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左伟庄公八年)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一)(陈涉)转而攻秦,新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贾谊过案论)五、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也可视为词类活用的判别方法)六、形容词等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何异同七、词类活用会使词语发生哪些变化第二节古汉语的词序一、宾语前置1. 什么是宾语前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称宾语前置。2 .宾语前置的语法条件(也可视为宾语前置的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

7、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二、主谓倒置子邪,官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悲哉,世也1(刘基良桐为琴)三、定中倒置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定语放到中心词的后面。即通常所谓“定语后置”。例如:第三节古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用谓语之所指对主语之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二者是否属于同一 事物,或者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类别等。一、古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基本形式第四节古汉语的被动句一、意念上的被动句二、结构上的被动句此类被动句,有人称之为“语法被动句”或“被动句式”。1-“于”字式。将介词“于”放在及物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动词+ 于+名词”的形式。如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隙文公上)2. “见”字式。在动词前面加“见”表示被动,构成“主+见+动词”的形式。例如: 欲予案,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顺蔺相如列传)3. “为”字式。就是在及物动词的前面用“为”表示被动,如:4 .“为所”式。“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主语后;又在及物动词前加“所”字, 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形式。例如: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侯)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活板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5 .噬”字式。动词前面加“被”字表示被动,构成“主语+被+动词”

9、的形式。国一日被攻,虽欲事案,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请师见拒,辞行被拘。(后汉书臧洪传)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第五节副词一、程度副词1. 表程度高的古汉语中常见的有:最、太、孔、极、甚、殊、尤、良、颇2. 表程度轻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少、略、颇、微3. 表程度有所加深古汉语中常见的有:意、加、益、更、弥、滋诗经小雅采薇:“岂不日戒,狁孔棘。”郑玄笺云:“孔,甚。棘,意也。诚 曰相警戒也。狁之难甚急。”诗经-小雅小明 :“念我独兮,我事孔庶。郑玄笺:“孔,甚。庶,众也。我事独 甚众,劳我不暇。

10、”颜之推颜氏家训诚兵 :“然而每见文士,颇读兵书,微有经略。”二、范围副词1. 表范围大的古汉语中常见的有:皆、悉、举、咸、毕、尽,凡2. 表范围小的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只、但、独、仅、第、暇特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成集。”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魏文帝善弹棋,不复用指,第以手巾角拂之。”魏邯郸淳的艺经弹棋中说“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以特 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三、时间副词1. 表过去时的,常见的有:尝、既、已、业、曾2. 表进行时的,常见的有:方、正、适、会、鼎3. 表将来时的,常见的有:将、且、行、垂4. 表时间长短的,常见的

11、有:俄、暂、常、素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旁舍生】乃谋于妻,以女鬻于商人,得钱四十万,行与父母诀,此所以泣之悲也。”苏轼祭常山神文 :“今夏麦垂登,而秋谷将槁。若时赐需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岁秋九月,当与吏民,复走庙下。”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四、情态副词1.表行为动作的频率,常见的有:虱屡、累、辄2. 表行为动作的速度,常见的有:暂、遽、猝、渐、稍史记李斯列传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 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 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三国志-华佗传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

12、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暂腾而上胡儿马。”五、否定副词古汉语中常见的此类副词有:不、弗、毋(无)、勿、非、未、微 参阅: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 微子之言,吾不知也。六、语气副词1、表肯定语气常见的有:必、定、诚(的确)、信、果2、表揣度语气常见的有:盖、殆、庶几3、表惊昇语气常见的有:曾、乃4、表祈请语气常见的有:其5、表反问语气常见的有:岂、其、宁(难道)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o(P311)昭王之不提,君其问诸水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七、谦敬副词1、表敬副词常见的有:请、道、惠、辱、幸2、表谦副词常见的有:窃、伏、忝、猥、敝后汉书杨赐传

13、 :“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第六节代词古代汉语的代词主要有三类:人称代词 代词三大类逮示代词 疑问代词一、人称代词1. 人称代词的类别二、指示代词1. 近指代词其所指代的人、事或处所距离说话人较近。常见的有:“信、“斯”、“此”、“兹”、“之噂,可译为“这”、“这些”。例如:例如晋书顾恺之传:作危语,(桓)玄曰:“矛头浙米剑头炊。”(殷)仲堪曰:“百岁老翁攀枯枝。”有 一参军云:“盲人骑瞎马临深池。”仲堪眇目,惊曰:“此太逼人|”2. 远指代词其所指代的人、事或处所距离说话人较近。常见的远指代词有:“彼七“夫”、“其”等,可译为“酣、“那个”、“那些”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3.

14、 无定指代词又称“无定代词”、“不定代词”等,其所指不够十分明确.主要有“或”、“莫”、噪”。澳”是否定性无定指代词,可以指人、事物或处所,可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东 西”、“没有什么地方”等。噪”可以指代某个人、某个时间或某个地点。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战国策秦策二)4 .旁指代词或称“他指代词”,是指表示“其他的”、“别的”等意思的代词。古汉语中,旁指代词主要有:“版、“它”争5 .逐指代词含有“逐一”意义的代词。古代汉语的逐指代词有“每气“各”。三、疑问代词指人的,如:谁、孰、何疑问代词三大类 7指事物的,如:何、胡、曷、安、奚指处所的,如:安、恶、焉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