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试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6681230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专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专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专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专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专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专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专语文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焦作市中职学校学业水平测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一、填空题(共10分,每题1分)1、 韩愈,字退之,他是唐代“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2、 苏轼,字子瞻,号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3、 多情自古伤离别, 。4、 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5、 别有幽愁暗恨生, 。6、 钟鼓馔玉不足贵, 。7、 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指的就是 。8、 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9、 关汉卿的元杂剧代表作 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10、合欢树是一篇回忆母亲的 。二、选择题(共1

2、2分,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谋(mo)求惩(chng)罚挟(xi)私报复B、发难(nn)商埠(f)运筹帷幄(w)C、怯(qi)弱耀(yo)眼联袂(qu)演出D、干戈(g)证券(qn)亘(gn)古及今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奢侈销毁出类拨萃语无伦次B、黯淡震惊卑恭屈膝恰如其分C、谦恭致意鞠躬尽瘁提纲携领D、束缚妇孺民生凋敝罄竹难书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B、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C、这场戏演的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D、小

3、说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把这几个有着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B、即使它再被贬谪10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10个洛阳牡丹城。C、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作为富贵膜拜。D、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还木然呆立,无动于衷。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古人的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东面西位置为尊。B、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C、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里的珍品。D、将进酒中读“qing”,不能读“j

4、ing”。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A 明喻 设问 对比 对偶 B 对比 设问 对偶 明喻 C 对偶 设问 对比 明喻 D 对偶 对比 设问 明喻三、判断题(共计8分,每题1分)1、琵琶行中塑造了一位曾经红极一时、艳压群芳的琵琶女形象,她与作者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 )2、荷花淀叙述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居民的抗敌故事。( )3、项链是一篇短篇小说,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情节紧凑。( )4、“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

5、两个典故都出自元杂剧窦娥冤。( )5、茨威格是俄国著名作家,他拜谒托尔斯泰墓后写下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6、“唐诗宋词元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 )7、“婉约派”词人代表有宋朝的柳永、李清照。( )8、“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儒将风范,指挥作战从容淡定。( )四、现代文阅读(共计20分) (一)读语段,完成习题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

6、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一)填空(每空1分)、这三段文字选自 (课文题目),都是描写 (人物)的。2、句属于描写,句属于描写。(二)选择(每题2分)3、“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穷困失意,懒惰愚笨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4、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除对偶外,段还用了排比、比喻段作了反语(三)判断(每题1分)5、句对宝玉进行无情的抨击,就是实话实说。( )6、从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了贾宝玉形象。( )(二) 读语段,完成习题荔枝呈心脏形、

7、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达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一)填空(每空1分)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 ,这是一篇 文。(每空1分) 2、以上的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8、: (2分)(二)判断(每题1分)3、这两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 ) 4、第一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逻辑);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侧(空间)的顺序。( )5、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选择(2分)6、 文章说明荔枝的果形“呈心脏形、卵圆形”,最后说明旧记载中的一些稀奇的品种。说明这些稀奇品种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读者对古今荔枝果形有个全面了解。 B. 突出这一荔枝果形说明的科学性。C. 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D. 说明我国荔枝品种繁多。五、文言文阅读(共计10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9、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一)选择(每题2分)1、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不同 B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亦相同 C与的“惑”不相同,与的“所以”也不同 D与的“惑”不相同,与的“所以”相同 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11、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二)判断(每题4分) 3、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 念,很有积极意义。 4、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5、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 从师的不良风气。 6、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 烈的责备和讽刺。 (三)翻译句子(每题2分)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作文(共计40分) (一)张华同学下午去球场打篮球时,把随身携带的新概念英语课本,公交车IC卡物品遗失,请你为他拟一则寻物启事。(要求字数在50字左右,满分10分)(二)以让我最 的一件事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400字,满分3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