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667373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电影作者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稳定而 极具个性的美学风格,是他区别于其他电影 作者最主要的标志。在能够影响电影美学风 格形成的诸要素之中,电影作者的个性特征 无疑居于首要地位。正如布封所言:“风格 即人”,艺术作品作为主体精神的表达,是 艺术家个人气质、性格、才情的体现。一个 电影作者具有怎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从根 本上决定了他能够拍出何种风格的电影。将 导演的个人特质最大限度地带入作品当中 是很多成功导演的共识,电影大师费德里 科费里尼声称:“我认为电影绝对不可能 没有自传性质。那样的痛苦、恐惧、信 仰和影片的气质可能直接与我自身有关。”当然,电影作者不可能脱离他所置身其 间

2、的历史环境而遗世独立,因而,电影作者 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企图的存在决不可能是 孤立的,民族、阶级以及时代的特点都在其 中得到曲折的响应。在个人美学风格形成的 过程中,电影作者自身个性的作用显得更为 直接,其他因素则是通过对电影作者的个性 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李安的学养和性格是由传统文化背景 下的成长经历决定的。儒家克己利群的思想、 道家均衡协调的观念和佛教清静超脱的旨 趣,共同铸就了他含而内向的中国古典人格。 矜持内向的人格促使李安形成了东方式的 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进而又决 定了其温柔敦厚的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温柔敦厚”一词,本用于对儒家诗教 传统的概括,最早见于

3、礼记经解:“温 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 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正 义对此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 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 厚是诗教也。”纯粹以儒家传统的“温柔敦 厚”之说论艺术,以古绳今,而忽略时代精 神的挖掘,无疑也是有历史局限性和片面的。 因此,后世在延续“温柔敦厚”之说的过程 中也对其有颇多发展,历代所谓的“温柔敦 厚”虽在同一概念之下,但其内涵已经发生 了偏转和游离。刘勰认为:“诗主言志, 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 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批评的重心从对 教化功能的考量转向对审美功能的观照,较 之原始意义上的“温柔敦厚”已经有了很 大

4、的差距。叶燮在原诗内篇中提 到:“温柔敦厚,其意也,所以为体也,措之 于用则不同”、“温柔敦厚之旨,亦在作者 神而明之”,将“温柔敦厚”引为风人之旨, 不同时代的作者可以结合传统理论和客观 现实拓展出适应各自时代特色的审美风范, 故而不必拘泥于成说。简言之,“温柔敦厚” 被儒家赋予的教化色彩逐渐淡去,而其美学 意义却随之凸显出来。“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的内涵即“中 和之美”,作为艺术创作的尺度,“中和” 的一般含义是抒发感情而又要有所节制,和 谐、适度地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各种关 系,“唯务折衷”,以达到主体与客体契合 的意境。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之下, 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原 则

5、。中庸是儒家最高的哲学范畴,在中庸之 道的基础上,儒家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以“中和”为 至美,主张“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怨而 不怒”,把情感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在对 立的两极中求得不偏不倚的“中和”。李安的内敛禀性和文化品位使他能得 风人温厚和平之旨,其作品也相应地表现出 “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温柔敦厚”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诉求 和美学原则在艺术上的统一,本身包含着教 化和审美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前一个方面来 说,李安的作品始终围绕伦理的话题展开, 以此统筹情节的发展方向,规划

6、作品的深层 结构,强调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义务,主 张个人应该为社会和家庭的和谐不断调整 自我、适应他人,前文对此已有论及,在此不 复赘述。就后一个方面来说,李安的作品呈 现出“中和”的诗性意蕴:情感的抒发委婉 含蓄而极具张力,喜怒哀乐发而皆中 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褒扬克制及隐 忍,“怨而不怒”,并不倾向于对所塑造的 人物进行直接的道德批判,虽有温和的反讽, 却不流于枯燥的说教。作为一种光与影的艺术,电影偏重于以 行动和语言动态地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心理 活动,这与中国古典小说借助外部描写间接 描摹人物内心境态的传统极其相似。在此基 础上,李安进一步追求“立象以尽意”,使 影像濡染上一派古典的委婉曲折的抒情意 味,“如果又和西方一样,不但拼不过,也无 新意,要能够取胜,就得发挥我们的长处。所 以我开始注意如何运用影像、情景,去反映 角色的内心风景。”1直抒胸臆的独白在 李安的电影里难觅踪迹,“我觉得情感无 法再造,只有透过具体行动或形象,去刺 激观众自己的感觉,希望观众产生同感甚或 不同的感受。抽象的情感思想,要靠具象 的情景来刺激,所以把它做出来的技术是很 重要的。”2此外,李安也致力于将富于中 国传统意趣的表现手法融入西片的拍摄过 程之中,丰富作品的审美意蕴,“拍理性与 感性时,因为语言不是强项,我开始注意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