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6575802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时间消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安排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安排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 篇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学问单一的传统模式,注意促进学生的情感、看法、价值观、实力、学问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一、教材简析:教材采纳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年级品社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

2、侧面,突出一个显明的教化主题,本册教化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有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化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育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化: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酷爱祖国的教化,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部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

3、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3、参加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须要为学生供应自己亲自参加、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加,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详细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相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依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支配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

4、,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纳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留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供应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视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纳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老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老师特

5、殊要激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当推动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老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刚好、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意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动,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老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驾驭有关科学学问、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建性,敬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加、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详细操作型活动和内涵

6、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加”,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加”,是指学生的参加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连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加;“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验,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行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驾驭,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

7、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行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老师创建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供应了范例和空间。老师要想借助教材胜利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运用中的决策者和创建者。老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状况,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三、教学措施:1、力求突破学问单一

8、的传统模式,注意促进学生的情感、看法、价值观、实力、学问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2、依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化的针对性、实效性。3、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探讨,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化。培育学生明辨是非的实力。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化目标,就力求尽可能供应学生参加、亲身体验的机会四、教学进度支配:(略)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 篇2试验教学是中小学素养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特殊是对学生的动手实力,实际操作实力的培

9、育,更有其不行替代的作用。为加强对试验教学工作的管理,更好地为教学供应服务,特作本学期试验教学安排如下: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改变”、“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探讨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其次部分引导学生视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视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相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相识到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视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

10、)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相识很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终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学问。地球表面及其改变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改变及发生缘由。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探讨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其次部分学习测

11、量力的大小,相识力的单位,为探讨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打算。第三部分相识摩擦力,探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探讨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二、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喜爱学习科学,而且喜爱做试验。从试验状况看,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试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试验记录。也有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试验。三、试验目的:1、培育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2、使学生获得简洁的科学学问。3、培育学生包括视察、发觉和记录的实力。四、试验措施:1、课前老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试验过程。2、课上培育学生视察、发觉和记录的实力。3、培育学生的动手活动实力。4、养成搜

12、集资料的习惯。五年级上册教学安排 篇3学生状况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整体来说都比较活泼,学习也较主动,对学习英语都有比较深厚的爱好,学习英语的自信念较强,但有个别同学的学习习惯较差,不情愿学习英语,听说读写的实力都有待提高。教材分析:依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从好玩的故事场景导入和呈现新学的语言,培育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力都得到训练,同时自然渗透其他学科的学问、生活科学常识和跨文化学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激发学习英语的爱好,培育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看法,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念,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帮助他们能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同时,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和世界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听:能够依据听到的会话内容选出关于图画内容问题的答案,能听懂简洁的英语故事。说:能够就日常内容回应问题和提出问题,说一段简洁的话。读:能够大声、有感情朗读和理解完整的句子。写:能够仿照示范写出完整句子以及简洁的英语作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