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6572947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17古诗三首《望洞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镇市教育云平台教学设计模板(小学)学科语文主备人姬云艳执教人姬云艳班级三(4)班课时1课型新授课课题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材简析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 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前两句诗的大意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 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后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 像青螺一样的君山。课文插图简洁而富有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照。设计理念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

2、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 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 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诗歌已成不朽的经典,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 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增强学生的诗歌修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在“以学生 为主体”的前提下,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引导学生学会品读诗歌,掌握 诵读诗歌的技巧;学会鉴赏诗歌,并能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怀;能够懂得提炼情感,用最简洁的 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总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 的过程中得到享受,感到愉悦,能够有所收获。让大家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

3、努力建设开放而 有活力有深度的语文诗歌课堂。学情分析通过在第4课古诗三首的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学习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比如可 以借助插图、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等等,因此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可以先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借此巩固的同时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一举两得。但是古诗这一体裁由于离现实生活比较久 远,理解起来也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特别是里面出现的一些生僻词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课前预习不扎实甚至不预习的孩子来说,连最起码的读准字 音都没有做好,因此课堂上他们可以说是从零开始,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定在课堂上要多关 注他们,不然学会困生的形成就开始了。教学目标1. 通过多种

4、识字方法,认识“庭、未”等4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 生字。2. 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3 .通过反复读故古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 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之美。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 成的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 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之美。教

5、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教学过程课时目标:1. 通过多种识字方法,认识“庭、未”等4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磨”,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2. 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 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用 自己的话说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3. 通过反复读故古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 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之美。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1. 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 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

6、古诗,师生评议。3.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 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 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 令他诗兴大发,写1、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 刘禹锡。(板书:望洞庭)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 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 入教学情境。4. 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772 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 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7、有刘梦得文集。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1. 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2.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3. 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jing wei mo yao yin pan ting镜未磨遥银盘庭(1 )指名读。(2 )重点强调:前鼻音“银盘”,后鼻音“镜庭”。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 念。(3) 指名小组齐读生字。(4 )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形近字辨析:境一镜末一未摇一遥很一银挺一庭组词扩展:磨面磨坊盘子玉盘(4 )全班齐读。4

8、.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1 )望:从远处看。(2)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3) 湖光:湖面的波光。(4) 两:指湖光和秋月。(5) 和:和谐,优美。(6 )潭面:指湖面。(7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 水平如镜。(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9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10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5.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 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 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

9、,浑然一体,远望 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集中写字,抓住重点生字 的重点笔画进行引导,在 避免学生写错字的同时, 又有效的引导学生写好 字。1. 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1)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2)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相和”是指水月 交相辉映,宁静、和谐。(3)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4)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这两句诗的意思: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 面尚未打磨的镜子。2.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近景:

10、柔美)(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 学生自由朗读。2. 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1)遥望:远看。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 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2)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 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3)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3. 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 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远景:壮美)四、学习新字,指导写字1.认读生字:(1)镜未磨遥银盘(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3)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11、,读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4)开火车读、齐读。(5)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 说说笔画名称。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磨,半包围结构,“广”写大,写长,里面“林、石”注意穿插避让, 写得扁一些。“盘”上下结构,上长下短。注意“舟”不要写太长,横基本压住横中 线。(6)老师范与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 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7 )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五、积累内化,迁移运用。1.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绝望洞庭。2. 指名有感情读背,齐读,学生自由朗读。3. 其实与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并阅读。板书设计望洞庭 唐刘禹锡比喻:潭面镜子近景:柔美洞庭湖白银盘 远景:壮美 君山青螺宁静之美作业设计1. 作业:收集与洞庭湖的诗。2. 背诵望洞庭。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