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6535904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课题组调查 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部门偏好和地区偏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 点,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收入差距 相对悬殊、转换工作的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差异巨大是大学毕业生择业偏好形成 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改变大学生的择业偏好,就必须逐步 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偏好;劳动力市场分割一、引言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创新高,2006年-2008年, 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13万、495万和559万,2009年将达

2、610万。庞大的高学历 就业人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格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呈逐年 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校园的考研热、出国热愈演愈烈。 “知识失业”引发了智力外流和教育过度,使我国这样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发展中 国家又在承受着人才高消费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有人开始怀疑我国的人才供给已 经超过了对人才的需求而出现了人才过剩。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一直 是很低的,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必然会引 发人们的深思。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几种观点:一是因为高校扩招,导致 大学生供给过剩;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大学生供求

3、 错位,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应使教育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来供给人才;三是因为传 统观念的束缚,大学生找工作时不愿低就,故要求大学生要放下架子,改变观念, 先就业,后择业。以上观点,更多的是从人才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 原因,而没有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来分析,忽视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 结构特点及其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本文将从这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 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出现强烈的择业 偏好。二、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大学生择业偏好是指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根据“教育 平等视野下的教育制度创新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数据,当前高校大学毕

4、业生就业 在部门选择、地区选择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偏好。1. 部门选择上的偏好我们将单位划分为大型外企、国家机关、科研教育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 民营企业和其他类。大型外企、国家机关、科研教育部门居于前三位。大型外 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28%。选择大型外企除收入原因外,更 主要的是外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 会。有近25%的毕业生选择了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机构,多年来一 直是高校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单位。个中原因,我们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国 家机关仍然是公共资源的重要控制者。据人事部公布,2007年公务员报考比例 为42比1,最热职位达到4

5、407比1。很显然,由于政府公务员的收入越来越高、 政府公务员的待遇越来越好,加之公务员社会地位高,大学生考公务员的热情自 然也就越来越高。科研教育部门排在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 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以及科研教育部门为了引进人才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密切相关。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 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单位之一。2. 地区选择上的偏好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高校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经 过30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抑或是 国际化程度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

6、要比其他地区好得多,为 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的空间也大得多,因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大学毕业 生的首选就业地。其次是选择大城市或就学所在地。这是因为多数大学都在大中 型城市,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相对较多的就业岗位和相对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选择在就学所在地工作,已有的师生关系、同学关 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对学校所在地的了解同样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较好的基 础。因此相比而言,在学校所在地就业风险较小、发展空间较大。第三是选择到 家乡或附近地区。选择家乡及附近地区工作,是因为家乡有较熟悉的文化和较强 的社会关系,为大学生择业及今后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可见,现 阶

7、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人更看重未来的发展 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 工作。另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2006年底对北京市高校已就业、未就业的 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在校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60%高校毕业生即便毕业时在本 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显然,其结论与 我们的调查结论吻合。三、大学毕业生择业偏好的解释一一基于LMS理论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但现实却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 市场经常被很多因素分割为不同的子市场。在这些分割因素中,有性别、种族、 学历等,不过在我国,劳动

8、力市场分割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性分割。这其中主要是 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在某种意义 上,这两种分割都可以统称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前述的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型外企、国家机关等可以看作是一级市场,而农 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等则可以看作是二级市场。择业偏好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如 偏好、理想、能力等,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更 受到社会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究竟哪个因素影响更 大,这要依情况而定。如果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 个体和

9、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择业偏好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 因素影响大。从前面的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 性,因此可以推断,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很大 影响,事实上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大学生 择业偏好形成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afion,LMS),也称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型,是美国 经济学家彼得多林格尔(P. B. Doefinger)和迈克尔皮奥雷(M. J. Piore)于20 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该模型是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典型代表。他们

10、认 为应当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所谓的一级劳动力市场或主要劳动 力市场(Primary Market),在这个市场上,工资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工 人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和升迁的机会;另一个是二级劳动力市场或次要劳动力市场 (Secondary Market),在这个市场上,工人的工资水平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 不稳定,而且缺乏升迁机会。该理论实际上暗含了两个潜在假设:其一,一级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效率工 资,存在向下刚性或粘性”。效率工资与传统的边际生产力工资不同,它强调员 工的努力程度是其实际工资的单调增函数。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在于一级劳动力市 场的雇主很难对雇员进行完全的监督

11、,实行比市场均衡工资率高的工资,可以提 高和保持企业的整体素质,可以调动雇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保持雇员队伍的稳 定性,有助于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其二、二级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 市场。这种假定的合理性在于二级劳动力市场满足或基本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类型 的四个条件,即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劳动者是同质的,员 工教育水平低,工作几乎不用培训,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脑力劳动,劳动者 流动率高,市场信息基本充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完全竞争的二级市场上, 劳动力的工资趋于均衡水平,劳动力的供求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工资的调节。但是 一级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却要复杂得多,劳动力的价格和数量由

12、一整套管理规则 和程序调节,总体工资水平一般要高于均衡水平,而且一个劳动者一旦进入了这 个市场,他便会享有“内部人”的种种特权,并避免来自“外部人”的竞争。关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劳动力缺乏流动的现象,现代LKS理论也做出 了相应分析。他们认为,高技能的劳动者一旦在一级市场失业,他宁愿保持失业 状态,也不愿意到二级市场就业。因为在哪个市场寻找工作实际上可以起到信号 传递的作用,厂商有理由相信,宁愿留在一级市场失业也不到二级市场寻找工作 的劳动者其生产效率较高,而二级市场的求职者生产效率较低。因此,斯宾塞的 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模型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当前的自愿失业和 岗位空缺的现象。2

13、.我国大学生择业偏好的形成与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相比,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更强,二元性质更 为明显。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主要表现为制度性分割、城乡分割、地区 分割、行业或部门分割,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我国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工资收 入和工作流动性具有显著影响。考虑到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流动性更低,劳动 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之后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工作条件、更有保障和更高的工资 收入。因此,对于那些正在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进入哪一级 劳动力市场,对一生的收益(无论是货币收益还是非货币收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 响,应届毕业生必然会显示出对就业部门和就业地区的明显偏好。在我国大学生就

14、业市场上,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差异表 现为:前者大学毕业生的存量较多,有的地方和行业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教育 过度”,工资高、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权利较平等,并有较多晋升 机会;后者的大学毕业生存量少,甚至可以说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 提供的工作往往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差、就业变迁性大。另外,二级劳动力市 场的工作几乎不提供培训,晋升机会也少,而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培训却是经常的。 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障碍,即如果劳 动力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流动没有或很低的流动成本,则我们可以推断, 很多大学毕业生会先到二级市

15、场去就业,边工作边找寻,等有合适的机会再离开 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去就业,而不至于在一级市场形成失业。但由于下面三个原 因,大学毕业生一般不愿意到二级市场就业。(1) 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悬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小 城镇和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这种二元分割产生的原因不同 于由职业形成的二元分割,这种二元分割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各 种制度性因素所形成的。在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市 场之间,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许多差别,比如, 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 能便捷地享

16、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在小城镇和农村,不 仅收入低,而且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现实的情况是,诸 如户籍制度等一些比较严格的体制性障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使得他们一 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以后要进人大中城市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成 本。如果他们进入了小城镇、农村,就意味着大学生一旦进入当地劳动力市场, 就很可能被长期锁定在这一市场中,难以实现将来进入大城市一级劳动力市场的 预期,形成就业的“地域锁定效应”。选择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就业,从本质上讲,是毕业生对一级劳动 力市场的偏好。这种偏好符合预期成本和收益比较下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从 成本来讲,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城市就业时,沉没成本相对已就业的年轻人要低, 他们没有养老金转移的束缚,也没有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 障资金转移的障碍。从预期收益角度来看,年轻人对于区域之间的工资差异是最 敏感的,因为在选择哪个城市立足时,需要考虑的是一生的预期收入,年轻人未 来时间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