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651674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语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中语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中语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中语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中语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语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语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语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人教版第五册年 级高一学 科语文版 本苏教版内容标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编稿老师卢庆刚【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幼子。他出身贵家公子,十几岁就受到宋仁宗赵祯的赏识。早年,他过的是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生活。后来,他的境遇一落千丈,生活坎坷,政治失意,只做过一任颍昌许田镇的小监官。晚年穷愁潦倒,衣食难以自给。 由于生活上经历过兴衰巨变,再加上性格的天真耿介,所以他的词大都是描写由富变衰以后的抑郁或失恋诀别之后的悲哀。对往事的回忆与穷愁潦倒的深愁成为贯穿他词作中的基本旋律。晏几

2、道正是以这样一些特点而成为北宋前期比较突出的纯情词人的。他与李煜的性格遭遇有某种相似之处,故词风也颇相近,但委婉过之而沉痛不及李煜。他兼有欧阳修的深细,但却没有欧词之疏朗;他兼有乃父之境丽,却不及大晏之温润圆融;但其伤感色彩却超过了晏、欧。叶嘉莹先生在大晏词的欣赏一文中说晏几道词缺少大晏词的哲思,其意境“实在远较乃父为狭隘而浅薄”。在小山词二百六十首作品中,只有寥寥几首是长调。小令的创作艺术在晏几道手中无疑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在北宋慢词大量发展的过程中,晏几道只倾心于小令的创作而置慢词这一新体形式于不顾,这不能不说是他创作上的保守思想在作怪。临江仙 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3、。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的这首临江仙词,是其所存二百多首词之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林林总总感旧怀人、抚今忆昔、伤离恨别词中的典范和代表,可以说极尽清婉柔美之境地。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句堪称情韵出尘、文具入画。尤其是“落花、微雨”二句,更具厚、深、雅、韵,成“千古不能有二”(谭献谭评词辩)之绝唱,被人广泛吟诵。 词的上片先从抚今开始着笔。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首韵以两个互文的六字句对起,先写梦觉酒醒后的凄寂景象,虽未直接言情,而情自在其中,大有人去楼

4、空、往事陈迹、欢情早去之悲感。二句景色互照,相共比文:高锁的楼台,低垂的帘幕,以所居之处的冷落点出梦回酒醒之时的凄清寂寥,通过环境的描写衬映出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眼前的春愁思恨。寥寥十二字,就把长离久别而引起的凄寂之感、惆怅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当代词学大家唐圭章老先生曾评价说“即此两句,已似一篇芜城赋”,足以见得这两句的高度概括力。次韵“去年春恨却来时”,承上启下,用“去年春恨”四字一挑,追怀过去,点明春恨,揭示了上文中为什么“楼台高锁、帘幕低垂”,为什么诗人酒多沉醉、深梦不起。同时,这四字还暗示首韵两句所隐含的情事,即与下片中提到的“小苹”的情别之事是于“去年”春季发生的。点明“去年春恨”后,

5、诗人又笔锋一转,用“却来时”三字,一下子把时间拉回现在,揭示“去年”的“春恨”即与“小苹”的离别情恨,随着今年春天的到来再度回到诗人心头。这样,很自然顺当地引起下文。“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上结这两句,一通过景物的描写补足上韵中的“时”,表明时节适逢暮春,同时转换境界;二运用比兴,通过暮春景象之描绘,进一步展示诗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之心境。“落花”、“微雨”点明时令季候:红英乱落春将尽,细雨如加天色阴。这本已是入愁之境了,但诗人却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更配以“人独立”、“燕双飞”映衬之,将一幅众芳摇落、百花纷谢、微雨迷蒙,落花、微雨之中一人茕然自立、双燕空飞的图画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同时也衬托

6、出诗人的孤寂凄惶。“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想,连无知的燕子都能够“双飞”,而有情有意的人却孤孑独立,其情何堪,怎不让人生恨感伤!往事已矣,伊人离去,好景无常落花有恨、绵绵细雨空生愁情,而这种状况还将年复一年地继续下去,难有尽时,如何不心中生慨、腑内生悲?!这是一种多么令人伤感的境地呀!词的上片全用内转笔法,抑扬顿挫,以幽清凄绝的景境衬写了眼前和去年的春恨,但对春恨的具体缘由只是含含糊糊、闪烁其辞,并没有明说。但这层层的景境描述却为诗人在下片展开怀人做了巧妙铺垫和蓄势。于是,词的下片便直接转入忆人。“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承接上片结句,面对“落花”、“微雨”,更见翩飞“双燕”,因景生情、睹

7、物思人,诗人自然触绪沓来,自然而然地将思绪追怀到比“去年春恨”更远的往事中。于是,诗人的心中情思如同开启的闸门,飞洪涌泻,喷薄而出,感情也由婉转变向了直率。下片以“记得”二字领起,以赋笔道出对歌女“小苹”的追忆。诗人既然这样深的怀念着“小苹”,想当初二人肯定有不少的“幽欢佳会”。但这些诗人并没有展开来写,而是仅仅抓住与“小苹”初见的场景来描述。读者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遇到某种事物或某个人,“初见”的印象往往是最为深刻的,感觉也是最为新鲜的,这也往往关乎到以后相互关系的发展。尽管词牌本身字数的限制,也不容许诗人展开去描述更多的情事,但诗人抓住“初见”这一场景来描述,也可见其“别有用心”。除了上

8、面所叙说的原因之外,叙写“初见”情事,也往往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既写“初见”,那么初次相见的景境又是什么呢?“两重心字罗衣。”这里,诗人紧紧抓住了和“小苹”初次相会时,“小苹”留给诗人的第一印象来描述:她穿着双叠“心字”形领口的轻裳罗衫。至于这个“心字”,一说是“罗衣”经过两次的“心”形香熏过。不管是“罗衣”领口呈“心字”,还是“罗衣”被“心”形香熏过,这已经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句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诗人对于景象捕捉的擅于、精细和“小苹”的“与众各别”。“小苹”的“与众各别”,不仅仅是衣着上和外表上的,同时也是从外表到内心的。“小苹”的这种“与众各别”,就象“心字罗衣”一样的美。 需要指出

9、的是,“两重心字罗衣”这一句,表面看来诗人是在描写“初见” “小苹” 时的衣着,是物语,实际上内含了诗人的万千的情思在里面,是情语。诗人是在陈情而非纯粹写物,含蓄佳妙得很,很值得读者细细去品味。 “琵琶弦上说相思”。这句继续叙写与“小苹”初次见面的情景,进一步写“小苹”高超的琵琶技艺和丰富的感情世界。两人见面后,“小苹”为诗人弹奏琵琶,而这悠悠的弦弦琵琶声中却寄托了“小苹”无限的“相思”。“小苹”作为歌女,会弹奏琵琶是很平常的,但她能够在弹奏中寄予自己的“相思”之情,也足以见得她的琵琶技艺之高超。“高山流水”,弹者擅弹,还要擅听之人来听,这一句也从另一方面映衬出诗人与“小苹”正所谓百世难求之“

10、知音”,“心有灵犀”之绝对。由此也就明白地告诉读者为什么诗人是如此深深的怀念“小苹”了,的确是“人美情深意缱绻,心有灵犀难忘怀”呀! 下片写到这里,诗人已把一个活生生的所怀所思之人的形象完完整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她叫“小苹”,初次相见时着一件“两重心字罗衣”,她不仅能弹琵琶,而且能在奏出的乐音中寄予自己的情思。由此很自然地把词带入结拍。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又是一个寓情于景的佳妙范例,又是一个千古绝唱。“当时”句回应下片开始的“记得”二字;“彩云”借指美女,这里特指“小苹”。这两句既写出了“当时”与“小苹”作别而归的情景:“明月”高悬,辉照着“彩云”即“小苹”翩然而去。同时,这两句还

11、以长在“明月”回应、烘托了开篇“梦后”“酒醒”时刻的凄清孤寂:“明月”如初,而“彩云”即“小苹”已不知所踪。这是多么的让人难以忘怀、恨恨不已呀。这一结不言怀人而寓怀人之情,不说怀人而怀人之意清晰可见,自然地点出了年来春恨之因,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寄而情无限,着实耐人品味。综观全篇,诗人以“春恨”为主点,以“梦后”“酒醒”句开篇写眼前景境,以“落花”“微雨”句状“去年春恨”,以整个下片的“记得”书过去的“初见”,以结句的“明月”再回应开篇,首尾贯穿,由近及远,层层翻转,叠叠推进,把一幅幅深情的画面不断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是这首小令最显著的写作技法之一,很值得我们仔细去探讨、研究

12、和学习。清平乐 晚春赏析 【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赏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首句因晚春景色将尽,内心惋惜,心绪茫然,才有此痴情的发问。 次句作答:“寂寞无行路。” “寂寞”二字,写出春归的无影无声,同时也暗示出词人的孤寂之情。 这里似问非问,似答非答,两句含蓄隐微,惜春之情于不经意间透

13、露了一点。一开章即点明题意,是伤春悼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若有人”一句假设,语气并不肯定,说明作者对此假设信心并不足。看来,虽有与春同住的痴情,但希望渺茫。 话说得天真、恳切,足见作者对春的一腔深情。 这是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阕第一句直接说出:“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

14、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词人为了到处寻找春的遗迹,于是便去“问取黄鹂”。为什么寻春要问黄鹂呢?黄鹂鸣于春夏之交,该知道春天的去处吧,这是其一;冯贽云仙杂记高隐处书中有“往听黄鹂声”句,词人在这里借黄鹂来抒发自己的心胸形势不利,老大无成,春风得意的往日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只有隐居山林,自得山水之乐,这是其二。 “除非”是“只有”的意思,语气坚决,与“若有人”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一丝希望。 作者就这样漫不经心似的,一会儿说不知春归何处,一会儿又好像知道;一会儿仿佛有人知道,一会儿似乎只有黄鹂知道。迷离朦胧,真意不露。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当作者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黄鹂身上时,结

15、果再次让人失望“百啭无人能解”,因为黄鹂用清脆宛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这种归隐之念,很难为世人所理解,因此黄鹂啼叫虽然十分宛转好听,但也无人能解,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总说】 在这首词中作者分明惋惜春的归去,但又不费劲似地掩住了这种感情。全词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十分委婉含蓄,看不出丝毫的伤春之感。直到词尾才隐约显现出作者的真意。

16、作者就这样跟读者捉迷藏,将一腔惜春深情全部掩埋在平淡朴实而又像谜语一般的语言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黄庭坚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与其它词人写伤春的词相比,他的构思比较别致,描绘得生动、形象、含蓄,具有诗意,令人爱读。词的上片写春天归去,下片写他寻觅不到春天的失望心情,作者晚年曾被贬官两次,这首词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可能是作者藉伤春之情,抒发自己的理想无法实践,怀抱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在这首词中充满了“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的感慨,然而用笔含蓄。全词是自问自答的形式,在自问自答之中饱含忧怨、惆怅之情。作者以词来抒写胸怀,颇受苏轼影响,这对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来讲,起了良好的作用。 踏莎行雾失楼台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