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系统分类及其作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6475928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星导航系统分类及其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卫星导航系统分类及其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卫星导航系统分类及其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卫星导航系统分类及其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卫星导航系统分类及其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星导航系统分类及其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苏联是第一个探月。2.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国人。3. 世界上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是苏联。4.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卫星导航采用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目录1简要介绍2组成部分3主要原理4导航定位5导航分类 北斗导航 GPS导航 区别 6发展趋势1简要介绍采用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利用太阳、月球和其他自然天体导航已有数千年历史,由人造天体导航的设想虽然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有人提出,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实现。1964年美国建成“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并交付海军使用

2、,1967年开始民用。1973年又开始研制“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苏联也建立了类似的卫星导航系统。法国、日本、中国也开展了卫星导航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卫星导航综合了传统导航系统的优点,真正实现了各种天气条件下全球高精度被动式导航定位。特别是时间测距卫星导航系统,不但能提供全球和近地空间连续立体覆盖、高精度三维定位和测速,而且抗干扰能力强。2组成部分卫星导航系统由导航卫星、地面台站和用户定位设备三个部分组成。导航卫星: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部分,由多颗导航卫星构成空间导航网。地面台站:跟踪、测量和预报卫星轨道并对卫星上设备工作进行控制管理,通常包括跟踪站、遥测站、计算中心、注入站及时间统一系统等部分。

3、跟踪站用于跟踪和测量卫星的位置坐标。遥测站接收卫星发来的遥测数据,以供地面监视和分析卫星上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中心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卫星的轨道,预报下一段时间内的轨道参数,确定需要传输给卫星的导航信息,并由注入站向卫星发送。用户定位设备:通常由接收机、定时器、数据预处理器、计算机和显示器等组成。它接收卫星发来的微弱信号,从中解调并译出卫星轨道参数和定时信息等,同时测出导航参数(距离、距离差和距离变化率等),再由计算机算出用户的位置坐标(二维坐标或三维坐标)和速度矢量分量。用户定位设备分为船载、机载、车载和单人背负等多种型式。3主要原理卫星导航按测量导航参数的几何定位原理分为测角、时间测距、多普勒

4、测速和组合法等系统,其中测角法和组合法因精度较低等原因没有实际应用。导航卫星多普勒测速定位:“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采取这种方法。用户定位设备根据从导航卫星上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与卫星上发送的信号频率之间的多普勒频移测得多普勒频移曲线,根据这个曲线和卫星轨道参数即可算出用户的位置时间测距导航定位:“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采用这种体制。用户接收设备精确测量由系统中 不在同一平面的4颗卫星(为保证结果唯一,4颗卫星不能在同一平面)发来信号的传播时间,然后完成一组包括 4个方程式的模型数学运算,就可算出用户位置的三维坐标以及用户钟与系统时间的误差。用户利用导航卫星所测得的自身地理位置坐标与其真实的地理位置坐

5、标之差称定位误差,它是卫星导航系统最重要的性能指 标。定位精度主要决定于轨道预报精度、导航参数测量精度及其几何放大系数和用户动态特性测量精度。轨道预报精度主要受地球引力场模型影响和其他轨道摄动力 影响;导航参数测量精度主要受卫星和用户设备性能、信号在电离层、对流层折射和多路径等误差因素影响,它的几何放大系数由定位期间卫星与用户位置之间的几 何关系图形决定;用户的动态特性测量精度是指用户在定位期间的航向、航速和天线高度测量精度。4导航定位导 航定位分二维和三维。二维定位只能确定用户在当地水平面内的经、纬度坐标;三维定位还能给出高度坐标。多普勒导航卫星的均方定位精度在静态时为2050 米(双频)及

6、80400米(单频)。在动态时,受航速等误差影响较大,定位精度会降低。时间测距导航卫星的三维定位精度可达十几米(军用),粗定位精度 100米左右(民用),测速精度优于0.1米/秒,授时精度优于1微秒。5导航分类北斗导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想象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 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 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优于 100ns

7、。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GPS导航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 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 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己布设完成。在机械领域GPS则有另

8、外一种含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简称GPS。另外一种解释为G/s(GB per s)区别1、北斗系统与 GPS 定位系统原理是大体一致的,用的是无源定位,但是细节上有差异。GPS是全球定位,北斗是区域定位;GPS是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计算位置。2、坐标系不同, GPS 为 WGS84,北斗系统为 2000 中国大地坐标系。这两个坐标系是可以转换的,只是标准不同。3、北斗系统还具有短信通讯功能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讯息。在没有电信地面基站的地方,通过它就可以实现发短信。4、规划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数为 32 颗,比

9、 GPS 多,因此未来定位导航精度有保障。5、北斗系统拥有更多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6发展趋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实现全球连续、实时、高精度导航,降低用户设备价格,建立导航与通信、海空交通管制、授时、搜索营救、大地测量及气象服务等多用途的综合卫星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质量、安全、应用、效益”的总要求,坚持“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发展原则,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第一步,2003年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该系统由3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地面系统组成,投资少、见效快,具有 开机定位快速、支持位置报告和信息交换等特点,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中、低动态用户提供定位、短报文通信和授时服

10、务,已应用于水利、渔业、交通、救援等国 民经济领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第二步,2012年左右,将建成由十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采用无源定位体制,具有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功能。第三步,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性能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7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是由欧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洲委员会公布,欧洲委员会和欧空局共同负责。系统由轨道高度为23616km的30颗

11、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星,3颗备份星。卫星轨道高度约24万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2012年10月,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第二批两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太空中已有的4颗正式的伽利略系统卫星,可以组成网络,初步发挥地面精确定位的功能。“伽利略”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民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2008年投入运行后,全球的用户将使用多制式的接收机,获得更多的导航定位卫星的信号,将无形中极大地提高导航定位的精度,这是“伽利略”计划给用户带来的直接好处。系统由两个地面控制中心和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为工作卫星,3颗为备用卫星。卫星轨道高度约2.4万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导航定位系统主要是美国的GPS系统,欧洲人认为这并不安全。为了建立欧洲自己控制的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人决定实施伽利略计划。 伽利略系统的构建计划最早在1999年欧盟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经过多方论证后,于2002年3月正式启动。系统建成的最初目标是2008年,但由于 技术等问题,延长到了2011年。2010年初,欧盟委员会再次宣布,伽利略系统将推迟到2014年投入运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