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6464590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 桃花源记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90分钟) 学习者分析 通过一年的学习,这一届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不少,即使是面对艰涩的文言文,仍可以挥洒自如。但是理解能力却有些弱,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同学,面对文言文总是愁容满面。另外,孩子们由于长期生活在山区,见得少、听得也少,使得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是太好,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点。不过好在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很喜欢和大家一起探讨问题,这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

2、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方法,辩证的看待作者的思想,揣摩本文的写作技巧。 三、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皆”“咸”“具”的文言词语。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并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教学资源 图片、课件、板书、小黑板 桃花源记教学活动描述 教学活动1Y1 一、导入新课 1、口述:唐代大诗人王维在19岁时写了一首名为桃源行的七言乐府诗,最后四句是这样的(出示课件,桃花行

3、最后四句)请大家集体读一下这几句诗(学生齐读)。这首诗的题材就是取自于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散文桃花源记。出示课件(课题)。 2、口述:同学们,请看一组图片(出示湖南桃花源的美景),看过图片后大家有何感受,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学生回答)世外桃源就是出自于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为大家展现了一个环境优美、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纷争、安乐美好的社会。让我们一起去跟随作者感受一下。 教学活动2Y2 二、进入第一模块教学: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 口述: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作者陶渊明的资料,现在找几位同学来说一下。(找学生述说收集的材料,教师总结。) 2、归结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明白写作背景。 教学

4、活动3Y3 三、进入第二模块教学:首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词句。 1、首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之后出示课件(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后由大家做适当的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的线索、故事情节。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2、疏通词句 (1)分小组,对课文进行翻译。 讨论后,每一小组以自己的形式为全班同学讲解,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2)教师指导重点词句 (3)总结字词 口述:同学们,咱们已经了解的本课的字词,咱们现在来完成这样一个字词表出示小黑

5、板(有关特殊字词的表格),找一位同学上来完成,其他同学将其写在笔记本上。 学生完成后,教师对其稍作总结,并对完成情况作简单评价。对完成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教学活动4Y4 四、进入第三模块教学: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口述:大家再次齐读课文,思考这几个问题(出示课件(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读完课文后,让大家稍作思考后回答。 明确:1、课文第一段,忽逢桃花林 2、课文第二段,便得一山,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 3、见课文第三段 4、课文第四段 然后,教师总结:文章

6、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教学活动5Y5 五、进入第四模块教学:复述课文、重点研读。 1、口述:本文讲述的是渔人访问桃花源的故事,大家谁能将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呢?出示课件(复述注意事项)。同学复述之后对其做评价。 2、疑难问题 (1)“仿佛若有光”中的“仿佛”在此有何妙处?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3)“乃大惊”说明了什么? (4)“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桃花源的人怎样的品质 (5)桃花源的人为何“皆叹惋”?

7、 (6)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的目的何在? 小组讨论,完成这些题。教师总结。 教学活动6Y6 六、归纳对比、结束学习 1、学习了本文后,你觉得这里的人们与外界人们的生活有和不同,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作者描绘了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它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2、赏析桃花源诗并分析它与本文的异同? 将印刷的桃花源诗分发给各组的同学,对诗歌进行赏析,不要求过分的分析,只是简单的进一步的了解陶渊明的写作风格以及他追求的社会理想。 3、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段话,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就行评析。 板书: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民风淳朴 桃 发现 丰衣足食 离开 花 后遂无问津者 探访 安居乐业 再探 源 和平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