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6451604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药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药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药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药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一) 怎样了解中药材市场信息?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大促进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使很多农产品包括粮食、经济作物、蔬果等产量大幅度提高,最大限度的满意和丰富了市场,近年来出现了季节性供大于求的局面,粮价过低,农夫种粮不挣钱,种菜效益不高,种水果,市场行情也有很大变更,致使有很多水果卖不出去而烂在地里。由于市场的变更,很多农村都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加大力度扶持,中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所以,现在的中药种植业正是很多农夫挚友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首选目标。但是,中药材生产也不能一哄而上,中药材生产也有很大的风险性,因药材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供人治病的,须要量有

2、限,多了就会卖不出去,太多就会烂市。所以药材行业通常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药材少了是宝、多了是草”、“黄金有价、药材无价”。所以在确定种药前肯定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药材市场价格,是常常变更的,有时变更也很大,我们种植药材也要跟着市场感觉走,市场须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药材短缺,价格高就种什么药材,但药材的市场须要及价格变更是有时间概念的,并不是今年的价格高,明后年的价格还高,很可能会跌得很低,这种变更是依据生产的发展而变更的,所以肯定要做好市场调查,还要对将来市场发展进行科学分析。不要信任虚假小广告,对当前一些热品种,特殊是广告遮天蔽日而来,大家都争着种的品种,你最好不要凑喧闹跟着种

3、。信息要从正值渠道去了解,可以订阅一些比较权威牢靠的中药材报刊和杂志,如:中药报(重庆解放西路120号,邮编400012)、中药探讨和信息(北京崇文区华蜜大街17号中国药材公司中药探讨和信息编辑部,邮编100062)、中华药都信息(236800,安徽亳州中华药都信息编辑部、安国中药与信息(071200,河北省安国市药都中大街药都大楼中药材购销站信息编辑部)等,还有其他药材市场编印的信息报,以上这些都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头两种报刊的信息量较大,覆盖全国各大药市的行情,后几种报刊是以本市场的信息为主,常常看看这类报刊或从网上查找对了解和分析中药市场行情和市场价格变更规律有肯定的帮助,还可以到一些

4、权威机构如农林医药方面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或各地药材公司及其收购部门的有关专家询问了解,然后把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从中选择一些近期或远期可能市场价较高的又能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几个品种,不宜太多也不易太简洁,一般56个品种,每年种植的当家品种认为是最有苗头,销路没问题,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12个,其余的作为后备品种,作小面积种植,以繁殖种源为主,等待时机,每年都要调整种植安排和作市场分析,进行品种调整。(二)如何识别虚假广告 中药材种植品种选择得当,销路又顺畅,种植中药材确是农夫脱贫致富,但是在选择品种的过程中常出现些损人利己的不法分子,为着私利进行着坑农骗农的勾当,他们散发很多虚假广告

5、,常常向农夫挚友邮寄一些自己印发的所谓“致富信息”小报进行误导,受骗上当的人有之,有的曾为此而败尽家业,教训是深刻的,现在这些所谓致富“信息”已没有了市场,但骗子也总结阅历,采纳更高级的骗术,他们把广告刊登在当地或全国发行量较大的报刊上,其广告词更具诱惑力,这样的广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广告中声称以某高等院校、某科研院所为依托,采纳高新技术(或什么高科技)经多年细心培育或探讨出最新的优良品种或一套完整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其实他们多是在这些单位租一间办公室或收买该单位的开发公司而已,并把自己冠以某某教授的头衔,打出这些单位的旗号,目的是为了迷惑大家,以骗取信任;其次,是大力宣扬该药材的经济

6、效益是如何,如何的高,每千克收购价千元甚至万元以上,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各地药材部门大量收购;第三,该药材种植技术简洁驾驭,种植不受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室内室外、房前屋后、阳台、花坛等,在我国各地都可以种植,一年栽培一年收获或一年多次种植多次收获;第四,小面积种植可获得高产量,每千克收购价千元至万元以上,并大量回收产品;第五,现供应优质种,每份可种*米2,暂收信誉保证金*元(回收产品时退还),免费赠送技术资料,实行产品长期上门回收,可签订公证合同,本公司负责一切经济法律责任等等。这是多么迷人的广告啊!这对于那些缺乏药材栽培学问和致富心切的农夫往往会上当受骗,一旦出了问题,需告状时,分

7、散的农夫又是最弱的群体,是没有实力告赢官司的,他们还会说你没有按我们的技术进行栽培和管理。吃亏的还是农夫,只能自认倒霉算了。当农夫挚友看到这类很迷人的广告时,一时分不清真假,没有把握时,肯定要到有关权威单位询问,要谨慎当心,不要再上当受骗,要切记,“天上是不会随意掉下馅饼来的”。这样发财实在太简洁了,广告越是离奇越不行信。(三)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药材生产? 一般药材市场价格变更都有肯定的规律性,过去认为:药材是“紧3年慢3年,不紧不慢又3年”。这是对过去安排经济时代药材市场运行规律的总结,但是现在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多次种药热,这个规律已基本被打破,规律性已不太强了,但是还有肯定的规

8、律可行的,它的规律受诸多因素影响和限制。一般一个周期大致有四个阶段:即低价、起价、高价和落价,再接着一个低价、起价、高价和落价,周而复始,通常一、二年生药材出现低价和高价持续的时间短,生长年限长的多年生药材的这种变更则相反,起价和落价持续的时间较长。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的变更规律,各种药材的这种变更规律时间长短是不同的,主要以药材本身的生长周期即收获年限的长短而定,在一般正常的状况下,一、二年生药材2、3年或35年一个周期,三、四年生药材46年一个周期,五、六年生可能68年以上一个周期。这种变更还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变更更是难以预料,进行药材生产肯定要把握好时机,一般在每种药材落价到低价或低价

9、后12年发展这种药材的种植,到收获时可能正赶上起价或高价,在升价和高价阶段,也就是在行情好时,最好不要凑喧闹随大流争着种,因到收获时可能会赶上落价或低价阶段,就会赔本,在某种药材种子很贵,价格高得离奇时最好不要种,可能是目前的热门品种,大家都争着种,你最好不要种。 还有一些人在总结以上阅历的基础上,采纳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因为有很多农夫曾经凑过喧闹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随大流大力发展种植,到收药时行情突变,价格降得很低而吃大亏。所以,可能有很多农夫都心有余悸,以后凡遇到这种状况就不敢再种了。而有些有逆向思维的人,在大家不敢种,正在观望的时候,他却敢于冒天下之不违,冒险大胆扩大种植,到下季收获时他很

10、可能成为赢家而赚大钱,也使得市场变更更加困难难以预料。 此外,对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的最新信息,如发觉某种药材有新的用途,有进一步开发前景,或国外需从我国大量进口某种药材,肯定要当机立断,抢在前面,大面积扩大种植。把握时机特别重要,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四)影响药材市场价格变更的因素有哪些? 一般认为市场价格变更是取决于产品供需双方的变更,如供大于求,市场就疲软萧条,价格就降低,货源太多还可能形成烂市,无人问津;如求大于供,市场就活跃,价格就会攀升,有时还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天价”;当供求双方基本持平常,价格和市场也会比较稳定。但影响供求双方冲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认清中药材是给人治病救

11、命的特殊商品。不会因药材价格上涨,有了病就不吃药,不治病,也不会因药价降低没病吃点便宜药。药材中也有一些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如:桔梗,除药用外,还可以做蔬菜腌制咸菜供食用,如有出口,其需求量可能增大;还有些滋补强壮药,如枸杞、西洋参、人参、黄芪、党参等等,这些药材在价格便宜时,的确可吃点便宜药来滋补身体,但它和水果、蔬菜等食品的需求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其需求量也是有限的。对那些纯粹是药材来说,其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比如:治疗流感和肝炎的板蓝根,在价格4元/千克时,它的年需求量是8000吨,价格上升到12元时(上涨2倍),它的年需求量还是8000吨,当价格下跌到2元时,年需求量还是8000吨。它

12、的需求量除正常须要外,还受当年流感和肝炎的流行状况,以及自然灾难等的影响,除非出口量增加或扩大医疗范围,其需求量才会有较明显的变更,多了就会烂市。所以中药材才会有“药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宝”,“黄金有价,药无价”的说法。因药材的需求量比较稳定又不是太大,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较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点: (1)药材的种植年限和栽培技术的难易程度 一、二年生药材的生长周期短,栽培技术比较简洁,或生长适应性较强,相宜生长的范围较广,生产复原较快,简洁引起生产过剩,市场的周期性变更就较短。如:款冬花(以花蕾入药有润肺、止咳、消痰下气的作用,是常用中药)在1985年6月市场价是46元(元/千克下同),款

13、冬花主要靠野生资源,因价格很低,农夫没主动性,不愿上山采挖,1986年6月涨到3032,一年就涨56倍,因而刺激农夫主动采挖野生冬花,甚至进行人工栽培,货源多了,价格又渐渐下滑,1989年6月跌为2024元,因库存量大,价格一时上不去,长时间低价,19901995年长期徘徊在1217元,又挫伤了农夫采药种药的主动性。农夫多年不种不采,1996年6月又暴涨到5060元,比1985年涨10倍,1996年8月再涨到8090元,产新后12月份又回落到50元左右,1997年下半年又涨到100150元,最高价180元,1997、1998年农夫再次大量种植,直到1998年10月产新后才起先下降,到1999年

14、以后急降到1520元。因为冬花是一年种一年收,栽培技术比较简洁,生产复原很快,种植面积大了,又会造成产品过剩和价格的下跌。 太子参以块茎入药,是一种滋补强壮药,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等功能,适应性较强,我国很多地方都可以生产,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福建等地,是越年生植物。秋季栽种,冬季长根,春季发苗,夏季枯萎休眠,生长季短。生产的复原更快,1986年前因产量大,供大于求,1985年出现烂市,出售价只有1元/千克,药贱伤农,农夫不愿再种,产量削减,加上库存量也渐渐削减,价格起先回升,1990年底突破百元大关,由于媒体的炒作,很多发财致富的小广告满天飞,又刺激农夫种植太子参的主动性,特殊

15、是1992年秋农夫大量购种扩种,1993年产量大增,再次跌入低谷为45元,农夫再缩小种植面积,加上部分地区遭遇水灾,产量大减,1995年产新后又升到14元,1996年7月产新后再升到1620元。 冬花和太子参都是一年生药材,其市场变更快,大起大落的周期短,下面再举一个多年生药材,黄连,从种子育苗到收获也许需67年的时间,市场的周期性变更至少也需68年以上,黄连的栽培技术难度较大,技术较困难,需搭棚遮阴,生产的发展和复原相对会较慢,市场的周期性变更可能会更长。从解放后黄连生产的变更,看黄连市场的周期性变更,20世纪50年头,国家比较重视药材生产,黄连生产也有所发展,当时全国黄连的年产量达20万千

16、克,年须要量也约20万千克,供需基本平衡,到60年头因政策缘由,以粮为纲,对黄连生产不加重视,生产管理不善,加上自然灾难,黄连产量剧下,年均产量只有14万千克,1965年最低已降到8万千克,而此时的年需求量已增到50万千克,出现严峻的供求缺口,因当时是安排经济时代,价格比较稳定,70年头生产有所复原,年产50万千克,供求缓和,1975年以前的市场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元以下,80年头初改革开放,市场放开,黄连的价格也渐渐攀升,到1985年曾达到5058元,最高价曾出现过120元的高价。当时确有一批黄连专业户脱贫致富,成为当时的万元大户,当地产区也流行过这样一句:“要挣钱、种黄连”的口头禅,农夫一哄而上争种黄连,从80年头初到80年头末,种植面积一路攀升,1982年的种植面积只有1066公顷,1984年发展到2467公顷,1986年又创历史新高达3600公顷,19801990年平均每年种植2670公顷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