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完美答案精讲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6449416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育种学-完美答案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作物育种学-完美答案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作物育种学-完美答案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作物育种学-完美答案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作物育种学-完美答案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物育种学-完美答案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育种学-完美答案精讲(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2.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并且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3.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4.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5.无性繁殖:凡是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统称为无性繁殖。6.特异性:本品种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它品种的形态和生理特性。7.一致性:同一品种内,植株之间性状整齐一致。8.稳定性:繁殖或再组成本品种时,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保持不变。9.纯系品种:由一个变异单株

2、经过多代自交,选择,育成的品种。10.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的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或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称之为种质资源。又称遗传医院,基因资源,品种资源。11.原生作物: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如玉米,小麦。12.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时,就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如燕麦,黑麦。13.作物育种目标:是指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相应的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性状上的具体要求。14.经济系数 (收获指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15.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

3、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16.狭义引种 :指从外地区或国外引进新作物,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证明适合本地区栽培后,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17.生态环境(生态条件):与作物品种形成及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环境条件称为生态条件。18.生态型:是指在同一物种的变种范围内,在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与当地的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遗传结构也基本相似的作物类型。19.短日照作物:有些作物一定要经过短日照过程才能满足发育的要求,否则会阻碍其发育的进行,不能抽穗或延迟成熟,这类作物称之为短日照作物。20.长日照作物:有些作物一定要经过长日照过程,从营养生长转化到生殖生长,才能较好的抽穗

4、成熟,通常称之为长日照作物。21.选择育种: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途径,又称系统育种。22.单株选择:从品种群体中选择优良的个体,分别脱粒保存,第二年分别各种一小区,根据各小区植株的表现来鉴定上年当选个体的优劣,并据此淘汰不良个体的后代。23.杂交育种:是指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的方法。24.配合力:亲本与其它亲本杂交,在杂种后代中产生优良个体的能力。25.一般配合力:某一亲本与其它若干亲本杂交,杂种后代在某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26.特殊配合力:两个特定材料杂交组

5、配后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表现。27.复交: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28.系谱法:自杂种的第一次分离世代(单交F2,复交 F1)开始选株,分别种植成株行(即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系统中继续进行单株选择,直至选育出优良一致的系统时升级进行产量试验, 在选择过程中各世代都予以系统的编号,以便查找系统历史与亲缘关系,故称系谱法。29.系统: F3 一个株行内各株都来自同一F2 植株,从血统上看,可称为系统或株系。30.系统群:来自同一F3 系统的 F4 诸系统。31.姊妹系:系统群内各系统之间互为姊妹系。32.品系:参加产量试验的系统改称为品系。33.混合法:混合法是

6、在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分离世代,按组合混合种植,不加选择,直到估计杂种后代纯合百分率达到 80%以上时( F5-F8) ,才开始选择一次单株, 下一代成为系统,然后选拔优良系统进行升级试验。34.回交育种:杂交育种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采用一次或多次回交的育种方法,称为回交育种。35.回交: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36.轮回亲本: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37.非轮回亲本:只在第一次杂交时应用的亲本。38.受体亲本:有利性状(目标性状)的接受者。39.供体亲本:目标性状的提供者。40.近等基因系:不同基因型在相同遗传背景下的各个品系。41.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导农作物发

7、生变异,再通过选择而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42.远缘杂交:不同的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进行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43.异附加系: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数量不等的异源染色体,为非整倍体。44.异置换系: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染色体所取代。45.易位系:某物种的一段染色体与其它物种的染色体段发生交换。46.歧化选择:选择群体中两极端类型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形成新的群体再进行选择的方法。47.倍性育种:是以人工诱发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后所产生的遗传效应为根据的育种技术。48.染色体组:一个属内各个种所特有的,维持其生活机能的最低限度的一组染色体。49.染色体基数:一个染色

8、体组内的染色体数目。50.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组的个体。51.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有3 个或 3 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个体。52.单倍体育种:人工诱导单倍体并使其成为纯合二倍体,从中选育出新品种的方法。53.杂种优势:指两个性状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性状方面超过其双亲的现象。54.中亲优势:指杂交种F1 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P1 与P2)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的比率。55.超亲优势:指杂交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高值亲本(HP)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的比率。56.超标优势:指杂交种F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

9、与当地推广品种(CK) 同一性状的平均值差数的比率。57.杂种优势指数:杂交种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同一性状的平均值的比值。58.自交系: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合的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主要为异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制种提供亲本。59.一环系:从品种群体和品种杂交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60.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61.测交: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62.测验种: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称为测验种。63.测交种:测交所得后代F1 称为测交种。64.光敏型:光照长度是决定育性转换的主要因子,温度只起协调作用,包括长光不育短光可育和短光不育长光

10、可育。65.温敏型:幼穗发育敏感期的温度决定育性,光照长度不起作用,包括高温不育低温可育和高温可育低温不育。66.抗病性(狭义) :当作物遭到病害侵袭后,能产生一种能动的反映,去战胜病原菌或减轻其为害。67.作物的抗虫性: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或减轻某些虫害侵袭或危害的能力。即某一作物品种在相同虫口密度下,比其它品种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68.定向选择:当垂直抗性品种大面积推广后,相应的毒性小种便会大量繁殖增多,最终导致该品种丧失抗性,这就叫定向选择。69.稳定化选择:当生产上一个抗毒性强的小种品种的种植面积减小,感病品种的的面积扩大时, 会因强毒性小种适应性差,竞争不过无毒或毒性小种, 而频率

11、下降, 一些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频率升高,而不能形成优势小种,这就叫稳定化选择。70.病原菌的致病性:在抗病育种中,病原菌侵染其某一特定品种,并在其上生长,繁殖的能力。71.毒性:病原菌能克服某一品种的专化抗病基因,侵染这个品种的能力。72.侵染力:病原菌在侵染寄主的前提下,病原菌在寄主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和强度。73.生理小种:同一病原菌可以分化成许多类型,不同类型之间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的差异划分出的类型就是生理小种,也称毒性小种。74.优势小种:小种分化明显的病原菌群体,它是由若干毒性不同的小种组成,其中比例较大的小种称为优势小种。其余的称为次要小种。75.垂

12、直抗病性:寄主品种对某些生理小种高度抵抗,对另一些生理小种高度感染。76.水平抗病性:寄主品种对不同的生理小种没有专化反应或特意反应,对各种生理小种的反应大体在一个水平上波动。77.抗病性育种:利用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培育获得逆境条件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和品质的新品种。78.盐害(盐胁迫) :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量对作物造成损害。包括渗透胁迫和离子效应两种类型。79.耐盐性:作物对盐害的耐性。80.碱土:习惯上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碱土。81.盐土:把氯化钠和硫酸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盐土。82.抗寒性:作物对低温伤害的抵抗与恢复能力。83.群体(遗传学上的群体):指群体内个体间随机交配

13、形成的遗传平衡群体。84.轮回选择:循环式的选择,杂交,再选择,再杂交,将所需要的基因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新群体的育种方法。85.群体内的改良:改良单一群体,目的为了培育新品种,供生产直接应用或作物杂交亲本。86.群体间的遗传改良:改良两个群体,目的为了获得两个改良群体,当他们相互杂交时,能表现高度的杂种优势。87.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所具有的形成各种细胞类型的潜在能力,也包括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形成植株的能力。88.MS 培养基:无机盐和离子浓度较高,养分平衡,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培养基。89.植物原生质体:指用特殊方法脱去细胞壁的,裸露的,有生活力的原生质团。90.同工酶:指结构不同,功能相似的酶

14、,即具有同一底物专一性的不同分子形成的酶。91.种子生产:就是将优良品种在保持其群体遗传组成不变的条件下,迅速扩大繁殖的过程。92.品种混杂:是指在某一个品种群体,混有其它作物,杂草或同一作物的其它品种的种子或植株,也称机械混杂。93.品种退化:是指作物品种群体经济性状发生劣变的现象,表现为原有的优良性状部分或全部消失,生活力下降。94.原原种:由育种单位所提供的该品种纯度最高,最原始的优良种子。95.原种:由原原种繁殖出来的,或由正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经过提纯更新后,达到国家规定的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96.良种:原种在繁殖若干代后,符合质量标准,供应大田生产播种的种子。简答题:1.解决矛盾的方法: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量2.怎样提高单产: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选育优良品种)与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作物栽培技术)相结合的途径来。3.作物品种的特点?1) .作物品种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2) .品种的优良性和适应性都有其时间性和地区性;3).作物品种, 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要求或属性,即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简称DUS ,还应具有品种综合性状的优良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