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六遗传的分子基础含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644773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六遗传的分子基础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六遗传的分子基础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六遗传的分子基础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六遗传的分子基础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六遗传的分子基础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六遗传的分子基础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六遗传的分子基础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评估检测(六)遗传的分子基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2,3,4,5,6,262.DNA的结构和复制7,8,9,10,11,12,13,14,273.基因的表达18,19,20,21,23,24,28,29,304.综合考查15,16,17,22,25,3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D)A.该实验说明R型菌是无毒的B.该实验说明R型菌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S型菌C.加热杀死的S型菌无致死性是因为其蛋白质已变性失活D.在一定条件下R型菌实现转化

2、是因为其发生了基因突变解析:将R型肺炎双球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存活,表明R型菌是无毒的;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从小鼠体内提取出活的S型菌,表明R型菌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S型菌;将有毒的S型菌加热,会使其蛋白质变性,从而使其失去致死性;在一定的条件下,R型菌实现转化是S型菌与R型菌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重组所致。2.科学家为探究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该组实验不能得到的结果或结论是(D)A.实验2只出现R型菌落B.实验1、3均出现R型和S型菌落C.DNA是转化因子D.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解析:三组实验中,自变量是培养基加入的酶种类,实验1中加

3、入RNA酶,由于S型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加入的RNA酶不起作用,R型菌可能发生转化,出现R型和S型菌落,同理推出实验3也出现R型和S型菌落;实验2中加入DNA酶,破坏了DNA,R型菌不发生转化,只出现R型菌落;三个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本实验不能得到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的结论。3.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C)A.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解析:仅通过图中实验

4、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搅拌充分,几乎没有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具有放射性;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但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放射性,上清液放射性没有变化;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大肠杆菌应是没有标记的。4.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A)A.B.C.D.解析: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P所在的部位是;根据氨基酸结构通式,可知S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所以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

5、和蛋白质,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磷酸()和R基()。5.赫尔希和蔡斯在探究遗传物质时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A.赫尔希和蔡斯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B.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保温时间过短上清液放射性较高C.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保温时间过长沉淀物放射性较高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用培养基培养,该实验是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保温时

6、间过短,则大部分T2噬菌体没有将遗传物质注入大肠杆菌中,从而造成上清液放射性较高;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如果搅拌不充分,则T2噬菌体的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上,从而造成沉淀物的放射性较高,保温时间过长不会影响沉淀物的放射性;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6.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D)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直接使小鼠死亡C.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均含放射性D.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不含放射性解析:格里

7、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不具有毒性,不能直接使小鼠死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以细菌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不一定都含有放射性;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以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7.某基因一条链中(G+T)/(A+C)=2/3,则其互补链和整个基因中(A+T)/(G+C)分别为(D)A.11 B.3/23/2C.2/32/3 D.无法计算解析:DNA分子的一条链中(G+T)/(A+C)=2

8、/3,即(G1+T1)/(A1+C1)=2/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1=T2、T1=A2、C1=G2,G1=C2,则(A2+C2)/(G2+T2)=2/3,故其互补链中(G+T)/(A+C)=3/2,但无法计算出互补链中(A+T)/(G+C)的比例;整个DNA分子中A=T、C=G,所以整个DNA分子中(G+T)/(A+C)=1,但无法计算出整个DNA分子中(A+T)/(G+C)的比例。8.20世纪50年代初,查哥夫对多种生物DNA做了碱基定量分析,发现的比值如表。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得出的结论是(D)DNA来源大肠杆菌小麦鼠马肝马胸腺马脾1.011.211.211.431.431.43A

9、.马的DNA结构比大肠杆菌DNA结构更稳定一些B.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C.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D.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解析:马的DNA中的比值大于大肠杆菌,由于A与T之间的氢键是两个,C与G之间的氢键是三个,因此马的DNA结构比大肠杆菌DNA结构更不稳定;小麦和鼠的DNA的的比值相同,但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遗传信息不同;此题无法计算小麦DNA中 A+T 的数量与鼠DNA中C+G数量的比值;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是由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的,DNA碱基组成相同。9.真核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0、(D)A.解旋酶使DNA双链打开需消耗ATPB.合成两条子链时,D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D.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相同解析:解旋酶使DNA双链打开需消耗ATP;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合成两条子链时,D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是互补的,因此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10.现有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4N(表示为 14N14N)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理论

11、上DNA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D)A.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3B.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1C.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D.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解析:一个14N14N的DNA分子利用15N的培养基复制两代,再转移到14N的培养基中复制一代,共产生8个DNA分子,其中6个DNA分子为15N14N,2个DNA分子为14N14N。11.如图表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处理来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图中轻带表示14N/14N的DNA分子B.本实验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

12、制C.细菌繁殖三代后取样、提取DNA,离心后离心管中出现三个条带D.若将DNA双链分开来离心,则b、c两组实验结果都是得到两个条带解析:图中轻带表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DNA,即14N/14N的DNA分子;分析离心后的实验结果,繁殖一代后,DNA分子出现在中带位置,表明形成15N/14N的DNA分子,繁殖两代后,出现14N/14N(轻带)和15N/14N(中带)的DNA分子,因此本实验可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细菌繁殖三代后产生1/415N/14N的DNA分子和3/414N/14N的DNA分子,所以试管中只能出现轻带和中带两个条带;若将DNA双链分开,b、c两组得到的都是14N脱氧核苷

13、酸链和15N脱氧核苷酸链,离心后都得到两个条带。12.下列关于真核生物遗传物质和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B)A.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始终等于DNA的数目B.有丝分裂有利于保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间遗传性状的稳定C.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等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D.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决定解析: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可以不等于DNA的数目;有丝分裂有利于保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间遗传性状的稳定;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性状的DNA片段,构成DNA的碱基数远大于构成基因的碱基数;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一种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14、一个基因也可能影响多种性状。13.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序列为GTACATACATG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D)A.2种B.3种C.4种D.5种解析:以单链序列GTACATACATG为模板,遇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停止,遇4种脱氧核苷酸,子链继续延伸,模板链中共有4个腺嘌呤,在此情况下复制时,可最多形成

15、5种不同长度的子链。14.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DNA呈伸展状态,且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与SSB功能相关的推测合理的是(A)A.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以分开B.SSB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DNA复制C.SSB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D.SSB与单链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单链的结合将利于DNA复制;根据题干中“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说明SSB不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是一种DNA结合蛋白,故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5.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B)A.噬菌体内DNA和RNA共同存在,遗传物质为DNAB.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DNA和RNA的参与C.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但必须逆转录出DNA才能指导蛋白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