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散文第七章遭遇文化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6296368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散文第七章遭遇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推荐散文第七章遭遇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推荐散文第七章遭遇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推荐散文第七章遭遇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推荐散文第七章遭遇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散文第七章遭遇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散文第七章遭遇文化(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遭遇文化 叶灵凤:文学与生活 没有文学的生活,就是等于死的生活。这样一种惊心怵目的古拉丁名句,由一个文学者看来,这是多么适合他的私衷。但是,假如一位站在文学圈子以外的人见了,他又要起怎样的反感? 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文学,即使他的生活不等于死,至少也不会是怎样活泼的生活。整天埋头在试验室中的科学家,他从这一根玻璃管看到那一根玻璃管,从这一种原料掺合到另一种原料,纵使他忘记了新婚的妻子,忘记了饮食,他也仍在用文学维持着他的生活,这就是说,假如他失去了那为着预期试验的结果所激起的好奇心和热望,他便免不了怀疑,对于试验生不出兴趣,于是他的研究生活便不得不告终结了。文学两字用在这上面,是指

2、那滋润生活鼓舞生活的一切兴趣和热情,不仅是狭义的指文学作品而言。 从狭义的一方面说,这就是说,从文学爱好者的一方面说,别人对于这两句话的意见怎样,我不曾征求过,至于我自己,我觉得这两句话说尽了我个人生活与文学的关系。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 第一,说到嗜好,我几乎是一个没有嗜好的人。我不吸烟,不爱喝酒,若一定要我说出有什么爱好,那便是:我喜欢买书与读书。只要有便,我总爱走到几家新旧的书店去徘徊。只要有钱,我总爱将要买的书尽量倾囊的买回来。只要有时间,我总爱翻开一册书来读。不消说,所买的书,所看的书,虽然有时也会越出文艺的范围,但大抵都是关于文艺的书居多。我可以一个月不看新闻纸,但是我不能一天不

3、看一两页书。我每到一个新地方,第一愿知道的是这地方有几间书店,每到一位朋友家里,最先要看的是他有些什么书籍。 第二,说到文学与我的生活的关系,那更是严重之至,简直是“生死交”,而不仅是一种泛泛的联系。在朋友当中,我通常被视为作家生活度得很安稳的一个。其实,这仅是一个表面浮浅的观察。用被视为劳动者血汗一样贱价的心思所创造的东西,仅仅换得一点比原稿纸还要薄的酬报。用这样菲薄的酬报来维持着的生活,这只要一看到内幕的人,他便知道这是在怎样不断的恐慌和挣扎,那里还说得上安稳的余裕。然而,这终是“生活”,这终是由文学得来的生活。抛去了文学,恐怕这样的生活也无从得了。 我常默想,假如我一旦发觉了我没有书可买

4、,没有书可读,没有人将文学视作商品来向我购买,我那时的生活是怎样呢?我真不敢预想。 没有文学的生活,就是等于死的生活。 想到这里,我才知道郁达夫所以要在文章上极力地喊穷,张资平所以要用文章拼命的聚钱,这里面原是各有各的苦衷。说前者是发牢骚,说后者是商人化,那都未免流于表面的观察了。 一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点评】 叶灵凤(),原名蕴璞。江苏南京人。年加入创造社,开始文学创作。曾主编过洪水半月刊,是创造社后期的重要成员。年与潘汉年主编幻洲半月刊。年主编现代小说和现代文艺。年与穆时英合编文艺画报。年去香港,在港多年一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还编过立报言林、万人周刊。他早期小说具有浪漫主义倾向,代

5、表作为女娲氏之遗孽,还有短篇菊子夫人,长篇红的天使、未完成的忏悔录等。 文学与生活:文学是生活活力的源泉,文学是生活的添加剂。从文学生活延伸到读书、买书、逛书店,这一切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将文学当做日常的生活一样,去体味和欣赏,又从日常的生活中提炼出文学的元素,将文学与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是文学的真正要义。 梁实秋:文学里的“幽默” 我们常在文字言谈中间遇见“幽默”二字,幽默到底是什么东西?据说,想寻求幽默的定义的人,就是缺乏幽默。大概幽默是不容有定义的,此其所以为幽默。但是我们既是缺乏幽默了,索性不幽默的来问问:幽默到底是什么东西? 幽默是的译音。又怎么讲呢?这个字的意义曾经有过剧

6、烈的变迁,可分为几个阶段来讲: (一)字源出于拉丁文之,其意义为“湿气”、“液体”。这是这个字的原来的意思。自从这个字变成了英国字以后,它的原来的意义亦并未消失,自十四世纪以至于十七世纪末,英国文学中不少按照原意使用这字的例。 (二)这个字传到英国,除原义以外,还有另外一义,那便是根据古代及中古之生理学,认定人的身体里面含有四种幽默,即四种液体热血、冷血、黄胆汁、黑胆汁。一个人的身体和性质的特征,便是要看这四种幽默的配合的情形而定的。例如冷血特多的人便是性情迟滞,黑胆汁特多的便是性情忧郁,黄胆汁特多的人易怒,热血特多的人活泼。这有一点像我们中国的五行之说,不过他们是四行罢了。由这一种意义,我们

7、可以知道“幽默”一名词有由“物质的”转趋于“心理的”变化了。这变化也是在十四世纪就有了。 (三)在英国戏剧中,班章孙的“幽默的喜剧”,是很著名的。他用“幽默”这名词是差不多完全撇掉它的原义,把“幽默”的意义完全变为一种心理状态,变为,变为怪僻的性格,变为奇特的脾气或嗜好。怪僻的性格和奇特的脾气,描写起来,自然的趋于“夸张”、“古怪”。 (四)由不自觉的一种脾气变为自觉的一种态度,这便是“幽默”一名词之近代的涵义之来源。性格怪僻、行为古怪的人同是一个“幽默者”:即善能发见别人或自己之怪僻古怪,或善于发见一切事体之矛盾冲突,他也便是一位“幽默家”了。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大家(也是一位幽默家)萨克莱在英

8、美及苏格兰的演讲录英国的幽默家,里面讲的是十八世纪的幽默家十二人,都是谁?是绥夫特、康格雷夫、阿迪生,斯蒂尔、蒲伯、与高尔斯密。 (五)幽默不仅仅是作家的观察人生的一种态度,并且也是作品里一种品质了。凡是以同情的、自然的、俏皮的笔调来描写人生之矛盾怪僻的作品,便自然的具有了幽默的品质。幽默不等于“俏皮话”,但幽默却永远是俏皮的。 以上说的是英文中“幽默”一词所涵的意义。至于翻译成中文后之幽默是橘变为枳,还是枳变为橘,目前不少事实的证明,是不须我来批评的。 幽默是文学里的一种品质,不是一种体裁。我们可以说某一篇文章含有幽默,或是幽默的,但我们很难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诸体裁之外再创出一种“幽默体

9、”。“幽默的诗”、“幽默的小说”等等的名词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是说在诗歌、小说中加入了幽默的成分。幽默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有了它可以使得文学作品分外的活泼有趣,没有它呢,诗还是诗,小说还是小说。幽默的本身不能成为文学,且亦非文学所必须备有的品质之一。 幽默既是文学的一种品质,所以在文学作品里绝不能从头至尾全篇的幽默,只可以在遇到适宜的情节时偶然的来幽默一下子。若是一篇作品,一句一幽默,那便成了幽默体,也便成了笑话。幽默专家,和开门便令人发笑的小丑差不多,他在文学里是有位置的,但是他自己唱不了一出戏。勉强叫他唱一出戏,那便成了一出低级趣味的笑剧趣剧。所以幽默这种东西,在文学里是颇有用处的,但亦不能

10、超过了一定的分量。 幽默是难以学习的,对于幽默的赏识也是难以学习的。令不幽默的人写幽默的文字,那真令人作呕;令不懂幽默的人懂幽默,那真是幽默了。有幽默的作家,在作品里不会不表现出他的幽默,遇到懂幽默的,不会不赏识幽默,那是再自然没有的事。提倡似乎很难罢? 幽默不是舞文弄墨的事,单在字上是不能推敲出多少幽默来的。一篇白话文,在里面硬插入几句古文烂调,之乎者也的大转一气,自然也有一点可笑(或可厌),但不是幽默。幽默是存在于作家的态度里,表现在他的作风里,如何立意,如何取材,如何布局,如何描写,如何遣词,这些地方是该注意的。但咬文嚼字是不必需的,因为那只能产生一篇“游戏文章”,不能给文学作品以幽默的

11、品质。古文里尽有幽默的作品,白话文里也尽有幽默的作品,白话掺古文呢,也许能有幽默的效果,但不是可以屡次尝试的一条路。 (本篇原载于年月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九期。) 【点评】 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年月日晨报第版。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

12、外文系主任。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文学里的幽默:作者先从幽默一词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说起,进而指出幽默在文学中的作用就是“兴奋剂”。幽默是文学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应该是自然流露的而不是刻意的表现,幽默也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体现在作家的态度和作风里。 杨绛:艺术与克服困难 中国古代的小说和戏剧,写才子佳人的恋爱往往是速成的。元稹会真记里张生和莺莺的恋爱就是一例;不过张生虽然一见莺莺就颠倒“几不自持”,莺莺的感情还略有曲折。两人初次见面,莺莺在赌气。张生和她攀谈,她也没答理。张生寄诗挑逗;她起初还拒绝,经过一番内心斗争才应允张生的要求。皇甫枚三水小牍写步

13、飞烟和赵象的恋爱,就连这点曲折都没有:赵象在墙缝里窥见飞烟,立刻“神气俱丧,废食忘寐”。他托人转达衷情,飞烟听了,“但含笑凝睇而不答”,原来她也曾窥见赵象,爱他才貌,所以已经心肯,据她后来说,她认为这是“前生姻缘”。戏剧拘于体裁,男女主角的恋爱不仅速成,竟是现成。王实甫西厢记里张生和莺莺偶在僧寺相逢,张生一见莺莺就呆住了,仿佛撞着“五百年风流业冤”,“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半天”。莺莺并不抽身回避,却“尽人调戏香肩,只将花笑拈”;她回身进内,又欲去不行,“眼角留情”,“脚踪儿将心事传”;还回头相看,留下“临去秋波那一转”。当晚月下,两人隔墙唱和,张生撞出来相见,虽然红娘拉了小姐进去,两人却“

14、眉眼传情,口不言,心自省”,换句话说,已经目成心许。白仁甫墙头马上写裴少俊和李千金的恋爱更是干脆:两人在墙头一见,立刻倾心相爱。汤显祖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压根儿还未碰见柳梦梅,只在梦里见到,“素昧平生”,可是觉得“是那处曾见,相看俨然”,便苦苦相思,弄得神魂颠倒,死去活来。 这种速成或现成的恋爱,作者总解释为“天缘”、“奇缘”、“夙缘”、或“五百年风流业冤”。这等情节,古希腊小说里也早有描写。在海留多拉斯()的有名的埃修匹加()里,男女主角若不是奇缘,决不会相见。他们偶在神庙相逢,“两人一见倾心,就在那一面之间,两个灵魂已经互相投合,仿佛感觉到彼此是同类,彼此是亲属,因为品质相仿。当时两下里都一

15、呆,仿佛愣住了两人深深的相视半晌,好像是认识的;或者似曾相识,各在搜索自已的记忆”。阿克琉斯泰洽斯()的琉席贝与克利多封()写女主角到男主角家去避难,两人才有机缘相见。事先男主角有个奇梦,预示他未来的命运。第二天两人见面,据男主角自叙:“我一见她,我马上就完了”,“各种感觉掺和在我胸中。我又是钦慕,又是痴呆,又怕,又羞,又是不识羞。她的相貌使我钦慕,她的美使我痴呆,我心跳可知是害怕,我不识羞的光着眼睛看她,可是给人瞧见时我又害羞。”这两个例子都写平时不得见面的男女青年,一见倾心,而这一见倾心是由于夙世或命定的姻缘。当然,一见倾心和似曾相识的心理状态,并不由时代和社会背景造成。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男女主角是在许多男女的舞会上相逢的,他们不也是一见倾心的吗?不过在男女没有社交的时代,作者要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