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的淬炼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622629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忧外患的淬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内忧外患的淬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内忧外患的淬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内忧外患的淬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忧外患的淬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忧外患的淬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忧外患的淬炼中国装甲兵的早期发展与作战思想演变(二)作者:王立本来源:坦克装甲车辆2018年第5期以1930年代末期的标准而言,陆军拥有一支装甲师在实力上的象征就好比海军拥有一艘战斗舰一样,有了装甲师也就象征着该国陆军实力的强大。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国府当局于1934与1935年连续向德国购置了一批克虏伯轻型战车,而首批已于1937年初运抵国门,成为装甲兵团战车营之主力装备之一。1937年6月又向德国加订120辆同型车,若这些战车全数运到则装甲兵团当然又有更充足的装备可以加以扩编了。对国民党陆军而言,几年下来大笔金钱的投入,的确也累积了相当的基础,不是几年前可以同日而语了。事实上,购车的工作在

2、抗战前一直都没有停歇下来,虽然因为国际局势变化,日本与德国越走越近,使得后来向德国继续订购军火逐渐发生困难,但是国府于此时转而向意大利、苏联等国订购战车,使得装备的来源也还没有太大的问题。在当时可以预期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装甲兵所属的战车数量一定会继续膨胀,所以此时如何得以有效地对装甲兵加以适当的集中编组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必须思考如何成立一个旅级,甚至是师级以上的装甲兵大单位。我们一方面可以从国府在抗战前所成立的装甲兵团在兵力的配置上了解到其中步、战、炮等兵种一应俱全,这已经是拥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单位了。所以,在同一时间蒋中正也于抗战前夕向国府军政部正式提出研究建立装甲师的要求:税警团

3、二十六年全部及各项预算望详报。中意以为该团等费,可改为装甲师,或装甲旅亦可。现除各团经费外,尽量节省,经费究有几何?希详报告,一面进行筹划装甲师如何蒋中正此时对于成立装甲师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甚至不惜将也同样以装备与训练著称的税警团的经费加以挪用于此,以尽全功。当时军政部长何应钦于1937年夏初正式对此一问题作具体的响应,并提出一份关于当时应否成立装甲师的建议书。我们根据此建议书可以看出当时国府军事高层对于中国装甲兵发展的期望与其对于装甲兵运用的观念。首先在当时国府装甲兵的状况方面,何应钦直言目前国府陆军还没有建立装甲旅的实力,更别遑论有装甲师了,所以若要扩编装甲兵必须先充实目前陆军装甲兵团的

4、实力,装甲旅建设需款过多,准备需时,连日主管与总顾问商讨,认为目下须先充实装甲兵团;建设基础再图扩编。这的确是比较务实的做法。他更向蒋中正提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建立装甲兵的计划。他认为宜以先旅而后师的步骤为本,逐步地加紧在人才的培育与器材的扩充上下功夫:一、关于装甲兵师建设程序之意见:窃以机械化部队之建设,除需巨大之财力外,尚需大量之人才。今如就我国现今之财力及国力两者而言,关于建设经费之筹措即感困难,而对于大量人才之培育又为不易;故此时欲成立强大之机械化部队,恐非事实上之可能。兹为求逐渐筹措经费,逐渐培养人才起见,曾先以原有之战车营、战车炮营、机踏车连,及将次成立之装甲车队等编成装甲兵团一团,

5、并拟予以器材上充分之补充,切实整理,限期完成各部教育(明年七月一日以前),俟基础巩固后,再将其扩充成旅,由旅而师,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二、关于陆军机械化着眼点之意见:窃以普通部队在武器充实,人员训练完毕后即可出动;而机械部队不然。盖机械化部队除上述两者外,尚有车辆之补充,车辆之修理,燃料之供应以及道路之建筑等问题在焉。故在此陆军机械化创办伊始之时,为求进行无阻起见,应同时拟具下列各项之着眼点。甲、关于汽车之制造及修理者:1. 奖励汽车之制造。2. 促进汽车修理厂之成立。乙、关于燃料之供应者:1.进行油矿之开采。2.实行燃料之研究。3. 人造燃料之研究。丙、关于道路及桥梁之建筑者:1.道路之宽幅须

6、以陆军车辆之大小为准。2.桥梁之载重抗力须以陆军军车之重量为准。三、关于装甲师装甲旅编成所须车辆购买费之计算:(下略)其实讨论到这里为止可以看到何应钦的构想与主张是认为要使陆军机械化其根本在于中国必须加强现有的工业基础。其实我们一再地说明过若是本身没有足够的工业基础与机械方面的人才,也就没有将陆军机械化的本钱,而何应钦所反应的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困境。而且我们也可以发现,他对于未来续购装备的问题并没有提的太多,更可以证实当时的问题并非出在装备有多少上,毕竟购买装备比建立工业基础与培育人才是要容易多了。另外他也具体地提出了未来装甲师的编制大纲,其下辖1步兵旅、1战车旅,而搜索营、炮兵团、战防炮营、通

7、信兵营工兵营、辎重队营、警备连等则是直属于师部的指挥;其详细情形如下文中表格所示。不久后全面抗战爆发,这个计划并未能实时实现,但是这份计划的架构在不久之后还是影响到号称中国陆军第一个机械化师第两百师的编制。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府军事高层的心目中,虽然认为要扩大装甲兵的规模仍然是困难重重,但是建立一支装甲师的计划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这支装甲师基本上是由装甲旅以及机械化步兵旅为骨干所构成的,虽然距离当时西方列强的装甲大单位动辄配备一、二百辆战车的规模而言依然是单薄了许多,但这也象征了在国府数年的努力之后,中国陆军的实力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值得讨论:大规模陆军装甲部队的运用与战术

8、价值。在西方军事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所出现的装甲兵其基本的构想仍然是为了掩护步兵作战而产生的,但是在它出现后不久就已经有少数高瞻远瞩的军事专家了解到这种武器可以有效地提升当时陆军的机动性与冲击力,有成为陆战主流的潜力。装甲兵的作战理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虽然此时期的装甲兵理论还是基于一次大战的教训而来,也就是用于突破敌军强劲的预设阵地;以战车独立进行大规模运动战的观念尚未建立;不过这已经跨出重要的一步,为下一次的战争需求奠定下理论的基础。英军最早使战车作战,所以有两位英国军人最早看出这个端倪。首先是著名的战略名家李德哈特爵士。李德哈特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之所以会造那样可观的伤亡,并且

9、又长期得不到关键性的胜负,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旧的陆军战术与陆上战争型态已经发展到了极点;若要在战场上求得突破并获得最后的胜利,则陆军必须加以改革,方法就是使陆军大量机械化。在其著名的战略名著战略论-间接路线中他明白表示,在敌人不预期的地点或不预期的方法上来打击敌人才是高明的战术;要能攻其不备就得在机动能力上胜过敌人,让敌人在挨打后却无力快速而有效的反应。当然,陆军使用战车部队来达成快速运动是最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李德哈特虽然力主机械化的陆军,在其整体观点中却仍有不少的保留。首先,李德哈特虽然提出了陆军用机械化来改革的主张,但是他并不对这项创见抱着绝对的信心,他以德法两国为例,认为德国人即

10、使将其陆军完全地机械化,还是无法突破法国人所耗费巨资完成的优良防线。所以他与传统的英国政治家一样,主张英国人千万不要直接参与下一场欧陆的战争,因为这将使英国重尝上次大战师老兵疲的苦果,不符合国家的利益。其次,法军自豪的炮兵与战车比起刚刚才大幅扩张的纳粹陆军装备有过之而无不及,德国人新建立的机械化部队也没有可能穿透亚尔丁(Ardenes)高原(主要在今日卢森堡境内,与法国东北部及比利时交界,对法国而言是重要的战略地带;二战初期德军战车就在此地成功穿透了法军的防线)的树林与崎岖不平的地形来向法国发动奇袭,以达成他在间接路线中所认为快速打击敌人所不预期的弱点所能带来的效果。其二,他认为在战争中防守的

11、一方即使是装备较劣也有可能在各种条件下有效地迟滞攻击一方,他并以西班牙内战与早期的中日战争为例,攻击一方就算在战争初期节节获胜,也无法彻底击溃防守一方而得到最后的胜利,因为防守一方只要有坚强的抗战意志,总是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后重组防线,所以更别遑论是在陆军实力上相近的德法两国了。所以,下一场战争必然会陷于长久的消耗战而没有多大的意义可言。我们并不需要太责怪李德哈特在这方面的保守心态,事实上他的想法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的人的看法。而且人要跳脱出时代背景的限制,并发展出一种先进而宏观的思想其实并不容易,无论如何李德哈特已经是看到了新契机的曙光,只是脚步上还比较犹疑了一点。而且我们不要忘记,对于李德哈特而

12、言,在战车运用的理论上是没有任何可以遵循的前人经验与轨迹。但是另外一位与他同时代的英国军人富勒就比他更能看到未来,这可能与富勒有过亲身运用战车作战的经验有关。在1917年的坎布瑞战役对战车的大规模使用点亮了这位战略先知的灵感,他开始认清到:要尽快结束这场遥遥无期的战争就必须在战术上作通盘的改变,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对敌人的前线指挥系统做致命的打击,以求得对敌军部队造成瘫痪性的作用,让敌军在前线因为得不到指挥而坐以待毙,如此方有可能打破目前的僵局,并且又可有效地降低我军的伤亡。而这种快速突入的工作一定得挺住敌军猛烈炮火的打击,这必须要交给战车部队来完成。第一步必须将战车大量地集结起来运用,用战车来发

13、动一场大攻势。他以英国皇家陆军战车团上校参谋的身份于1918年将他的新构想交给了协约国联军最高军事当局,但是这份计划只被当作一份在1919年协约国作战计划中的备忘录,这里转录了其中一部分的内容: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根植于其组织之中,要想毁灭这种战斗力,其方式有二:其一,是慢慢地将其消耗完毕;其二,是设法使其消失作用,前者的内容就是杀伤与俘虏敌军-属于肉体的战争;后者为使其指挥全丧失作用-属于头脑的战争。试以一个人为例,前者是使其遍体麟伤,流血过多而死,后者则是往他的脑袋上开一枪。一个部队的头脑就是它的参谋组织-各级司令部。假使:今天德军在一个战线上的广大地区中突然丧失了这种组织,则不要几个小时的

14、时间,它所指挥的部队也就会完全自动崩溃,这是一种新的战场思考方向。而我们现有的理论的毁灭只是毁灭人力,这种新的理论却是毁灭指挥体系。这又不是在敌军已经被瓦解以后,而是在其尚未被攻击之前,换言之,当我们发动大规模攻击时,敌军的组织早已溃散了。所建议的办法就是用快速的战车中队,突然地冲入敌区,直接打击敌方的各级司令部,或是将其俘虏,或是将其击败。同时一切可供动用的轰炸机也都应向补给点与道路中心作攻集中的攻击。必须等到这种作战生效之后,才向敌方防线发动正常攻击,而一旦透入之后,也就应立即施行追击。富勒并且建议英国陆军当局向国内的厂商要求生产一种时速可达30千米的新式轻型战车,以求能符合他在战术构想上

15、快速突入、扩大战场纵深的要求。但是这项1919计划随着德国在1918年年底因内部经济崩溃而没有得到验证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出,富勒的战术思想是彻底的机械化与快速运动的具体实践,这种用大量的战车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打击敌军防线中的一点,来加以全力的突破,一直前进到击溃敌军防卫体系的中枢为止的作法,实际上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装甲兵所施行的闪击战的雏形!富勒于1930年自英国陆军退役,其时官至少将,并且活到战后,拥有丰富的著作。尽管他不断地呼吁英国陆军应该要尽早地机械化,装甲车辆应该集中使用,要赶紧研发新型的战车,决策当局应该多注意战车的研发;但相对承平的时期,除了少数人如马太尔(Giffa

16、rdLeQ.Martel)将军外,可以说是曲高和寡,寥寥可数。而西方各国的原地踏步就是德国人在军事上翻身的机会,1933年纳粹基本上掌握了德国的政权后就立刻撕毁凡尔赛和约并开始大力整顿德国的军备,其重点就是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这支在第二次大战初期所向无敌的装甲兵震撼了全世界。西欧诸国就因为在观念上没有深入体察因而慢了半拍,最后使得国家惨遭危亡的命运!对欧美列强来说,由于都已经具备坚实的工业基础,所以建构机械化陆军,不论是人才、设备、教育体系、工业设计与生产能力等,都已经足以做到。而后进的工业化国家,如日、苏联等也在奋力追赶之中。但是,这样的主张对于当时贫弱且工业落后的中国而言,却还是很奢侈的想法,短期内无法做到。虽然如此,中国人对于坦克的运用与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战术与价值,都开始有所思考,并且出现具体著作。比起同一时代的欧洲军人,在思想观念上,中国军人中的翘楚可说丝毫都不逊色。何应钦提出的建立装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