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职高班语文试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61940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职高班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职高班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职高班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职高班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职高班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职高班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职高班语文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职高班语文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自诩(x) 大有裨(p)益 相形见绌(ch)B对峙(zh) 揠(y)苗助长 刚愎(b)自用C游说(shu) 锲(q)而不舍 疏(s)密相间D辍(zhu)学 大腹便便(bin) 长吁(y)短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变本加厉 铤而走险 陈词滥调 肆无忌惮B礼尚往来 草菅人命 迫不急待 旁征博引C微言大义 举一仿三 襟怀坦白 随声附和D走投无路 莫名其妙 世外桃园 残羹冷炙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呀,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上学?要迟

2、到的”。母亲催促儿子说:B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 C公安部、外交部日前发布并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这标志着中国“绿卡”制度正式实施。 D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是不容分说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B汉代石刻往往因才施艺,通过独特的雕刻技巧,追求一种雄浑博大的气势,因此常给人器宇轩昂之感。 C这种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我国当代民间艺人炉火纯青的聪明才智。 D今晚两队人马都要偃旗息鼓,闯字旗不用打了。5例句中标示的几个成分依次是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悦耳的冬不拉琴声响彻了整个

3、草原。A定语 定语 补语 B状语 定语 宾语C状语 定语 谓语 D主语 定语 谓语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秋蝉的衰弱的蝉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北平处处长着树,屋子又低, 无论在什么地方, 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A因为 所以 都 简直 B由于 所以 却 简直C由于 所以 也 几乎 D因为 所以 也 几乎7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油蛉在这时低唱,蟋蟀在这时弹琴。万时悲秋常作客,

4、百年多病独登台。A比喻 夸张 拟人 对偶 B通感 夸张 拟人 对偶C比喻 对偶 拟人 夸张 D通感 夸张 借代 对偶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源于十三亿中国人的绵绵不绝的爱能战胜一切困难。B对群众的意见,各级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千万不可置之不理。C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泻下来。D经过四个多小时与洪水的惊心动魄的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保住了大坝。9下列作家以小说著称的是A朱自清 B茅盾 C臧克家 D曹禺10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儒家的有论语.孟子.老子。B先秦历史散

5、文中,左传是编年体史书。C韩愈、柳宗无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与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D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的标志。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8分)11汉语语音规则中,声调符号标在 上。12用描画事物的方法造的字叫 字。13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小说家 的作品。14莫泊桑是 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三、判断题(每空1分,共7分)15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16“只有高寒山区,才能种植这种药材。”这是一个条件复句。17巴尔扎克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总称人间喜

6、剧。18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9论语是孔子编著的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20苏轼把词推向了广阔的社会人生,扩大了词风,开创了豪放的词风。21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四、现代文阅读(10分)生物材料仿生起初,仿生学单纯以生物的结构和器官为目标,设计生产出如“电子蛙眼”“雷达”等人造传感器,“叶桥”“薄壳穹顶”和“机械手”“鲸形舟”等仿生器械。但这些设计与生物的结构与器官相比,不但笨重,反馈功能也逊色。随着科技的发展,仿生学家已经造出极小的“神经

7、元”和机器灵敏的遥感仪器。 进入90年代,很多仿生学家的视点,已向生物材料仿生转移,因为生物合成材料时,技能高超,方法简单,材料性能优异。例如,人造的防弹纺织材料,要在高温、高压的硫酸中生成。制造条件极其苛刻。而蜘蛛却能在常温、常压下,以水为介质,抽出比防弹材料还要坚韧许多的蜘蛛丝,且不会带来环境问题。科学家一面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研究生物材料的细微结构,一面了解天然的制造方法,以便人工模拟造出高性能的新材料。 科学家对比了人造材料与生物材料的组织方法,发现生物组织材料,是原子排列成分子,再由分子装配纤维、晶体一类中间成分,再形成各种组织,且在每一步骤都有精确的生物遗传程序控制,做到天衣无缝。

8、而人再生产复杂材料时,最多由分子进行化学键的结合,与生物组合相比,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材料仿生的目标是要学习生物的方法,生产出高性能的材料,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但要破译生物制造材料的全部秘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仿生学家的最终目标是要制造出分子机器,用它去进行一切物品的自动化生产。 22对第(1)段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电子蛙眼、叶桥、机械手等仿生器械比生物的笨重,且反馈功能较差。 B.新设计的神经元,体积小, 比原有的仿生器械已有很大的进步。 C.原有的仿生技术只是以生物的结构和器官为目标,现在的则不同。 D.新的仿生产品神经元和遥感仪器的研制,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前

9、提的。23选出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 ) (2分) A.生物材料的制造条件十分苛刻,但生产这些材料的方法却比较简单。 B.人造材料与生物材料组织方法并不相同,后者步骤精确,由遗传工程控制,做到天衣无缝。 C.材料仿生的目的是要生产高性能的材料,用分子机器去进行物品的自动化生产。 D.生物组合材料,可在常态下进行,虽然材料复杂,但组合方式十分简单。 24第(2)段中说“制造条件极其苛刻”这个“条件”是(3分) 25文中“天衣无缝”这个成语比喻的是(3分) 五、文言文(15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

10、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11、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夜缒而出夜: 在晚上,名词作状语B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 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C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 雄、厚、薄弱,都是形容词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7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大王来何操?C沛公安在? D君安与项伯有故?2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失其所与,不知。29.结合文意,概括烛之武的性格特点。(4分)五、作文(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古语道: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以自己的伟岸为树下的生命撑起一片荫庇。也有人提出:大树底下少乘凉,大树的荫庇也制造着阴影。请以“成才与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不少于600字;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自拟标题;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职高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题答题卡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8分)11 12 13 14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7分)15 16 17 18 19 20 21 四、现代文(10分) 22. 23. 24. 25 五、文言文(15分) 26. 27. 28(1) (2) 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