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6139188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概论1.1 项目提要1.1.1 项目名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1.1.2 项目申报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申报单位:项目申报单位负责人:某1.1.3 项目执行单位及法人代表项目执行单位:项目执行单位法人代表:1.1.4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法人代表:1.1.5 项目建设地点辋川镇:梧山、许厝、庄上等3个行政村;螺城镇:王孙行政村;净峰镇:莲峰、杜厝2个行政村。1.1.6 项目总体目标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点,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项目

2、区实际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泛吸纳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推进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积极培育发展具区域比较优势的蔬菜和水产两个主导产业,在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和明显提高的目标下,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构建由生物、信息、材料、管理、营销、培训等要素综合集成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体系,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高效化。把项目区建成“布局合理化、种养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环境良性化”的大型农业现代化项目区,成为推动本县、市、省乃

3、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并成为闽台农业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参与国际现代农业竞争的前沿阵地。1.1.7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1)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蔬菜、水产优质高效良种的引进、驯化、选择、繁殖、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无公害高效蔬菜、水产产品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高效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示范;有机复合肥料应用技术示范;蔬菜节水灌溉和养殖场水质调控净化技术示范;蔬菜、水产品绿色加工、包装、贮运新工艺示范;蔬菜、水产品质量及安全标准速测技术示范;(2)产业基地设施与农业机械化装备主要是:现代化种植(养殖)场整体规划及建设示范;无公害种(养)基地本底调查、水土有害物质

4、降解技术示范;沿海地区种(养)区防风、洪、旱、污体系的建设;节水灌溉及水质调控设施、设备配套与合格装配示范;多种经营地区现代化农(渔)机具装备选型及其应用示范;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与管护规范示范;农业信息网络及农业推广培训中心建设、应用和管护示范;(3)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内容有:无公害生产基地安全生产力的保护和提高;种养业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项目区生活用水洁净化设施与技术;项目区休闲观光与体验教育农园的建设;(4)农业经营组织与管理体系建设内容是:公司+农户经济联合体的构建和运作模式;多形式土地流转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效果示范;外向型龙头企业对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作用范例;现代化农业培训和农业

5、推广服务对提高农民素质效果示范;项目区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示范;示范项目运行管理、目标管理及资料档案管理现代化示范;1.1.9项目总投资与资金筹措项目计划总投资435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900万元,省、市、县财政资金2100万元,企业及群众自筹资金1350。1.1.10 项目主要经济评价指标:项目区建成后,到第四年实现相对稳定的生产,达产期年均主要经济指标如下:项目总投资43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459万元,无形资产投资441万元,流动资金450万元;达产期年销售收入11590万元;总成本6904万元;营业利润3526.01万元;销售利润3537.6万元;新增农业产值11

6、59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1159万元,所得税1163.58万元;新增农民纯收入3607.5万元;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达53%(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10%;项目投资回收期3.93年(税后)。1.1.11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将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将提供本县及辐射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样板,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进行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社会提供优质无公害农(水)产品,其中:无公害优质蔬菜3.5万吨;水产品250吨,丰富菜篮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引导并吸纳农民进入高效的二、三产业,年可提供劳务收入近6000万元;促进项目区农村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大辐度提高农民绿色证

7、书获得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农户达80%以上。在生态效益方面:项目区通过科学规划和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蔬菜、水产业生产,并促进农渔结合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通过监测项目区水、土安全生产有关参数,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减少水体、土壤污染,提高农(水)产品安全性,提供洁净饮用水;通过项目区防护林建设,改善抗风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通过灌排体系的合理分布和沃土工程,降低埭田次生盐渍化,提高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具体的指标为:劳动生产率24000元/劳.年;主导产业产值占项目区总产值6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2%;农业机械化作业率60%;现代设备装备率75%;服务

8、体系农户覆盖率80%;农民绿色证书获得率80%;科技进步贡献率60%;1.2 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申报200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的通知;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的意见;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5、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试行草案);6、惠安县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7、惠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8、惠安县走马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规划1997-2005;9、惠安走马埭现代农业项目区可行性研

9、究报告;10、惠安县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农业区划;11、惠安县2000年统计年鉴; 第二章 项目背景2.1 项目准备过程项目区所在县惠安县,经济实力较强,已连续六年获得福建省经济“十佳县”和“十强县”称号。据2001年统计,工农业总产值203.67亿元,农业总产值29.45亿元。三资企业372家,年产值27亿元,出口总额67.44亿美元。从项目区来看,人民生活水平较高,200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650元,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倍以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见附表1)。目前,项目区农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为45%,日常消费结构支出趋于合理。项目区位于惠安县城东北,国道324线东侧,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原

10、为惠安稻谷主产区和渔业区。1989年初,项目区耕地被福建省列为首批重点耕地保护区之一,基本耕地得到有效保护。1994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福建途经项目区时,看到这里出色的耕地保护,深有感触地说“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自1989年以来,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1989年到1996年的7年间,项目区共投入800多万元,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加之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区内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在经营项目建设方面,至2001年,省、市、县各级政府亦累计在项目区投入了1500万元以上。为使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对泉州市的农业发展起到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1997年泉州市委提出“把

11、惠安走马埭建设成为泉州市农业的形象工程”的发展目标;同年5月,惠安县成立了走马埭现代农业示范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规划,编制了走马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规划,上报福建省政府,并于10月获准纳入全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规划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从1997年-2005年,用八年时间,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项目区建设任务。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粮、蔬、果、牧、渔综合发展的新格局,并先后吸纳了中绿、大明两家公司从事蔬菜保鲜出口的龙头加工企业和泉峰、惠丰两家从事水产品生产的企业进点经营并参与项目建

12、设。在极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惠安县政府十分重视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整体水平。2001年12月,受惠安县政府的委托,福建农林大学对惠安走马埭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组由农业经济、畜牧、作物、植保、科研管理、农业信息等学科的专家组成,进入实地考察,就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人力技术资源、生产现状、农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及前景等进行了调查访问,并收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编制了福建省惠安县2002-200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呈报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经专家论证和评审,确定向国家农业

13、综合开发办公室申报200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2.2 项目建设必要性2.2.1 适应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新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品种质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项目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并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确定以优质和特色蔬菜、水产为主导产业的主要建设示范内容,既适应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也符合国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战略方针。泉州市对该市1997-2005年农业结构与布局作了全面规划,提出泉州市农业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

14、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出发,继续优化农业结构。计划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农业科研、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教育、推广、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形象工程,以此带动泉州市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蔬菜、水产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促进泉州乃至福建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2.2.2符合省、市、县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技的长远规划项目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广泛吸纳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培育发展具区域比较优势的蔬菜和水产两个主导产业,通过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构建由生物、信息、材料、管理、营销

15、、培训等要素综合集成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体系,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高效化。其建设目标和内容与福建省“作为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省份,应在研究应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泉州市“科技兴市”和惠安县“依托农业高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农业指导精神和规划思想对接紧密。2.2.3有利于借鉴和吸收台湾先进农业科技,提高示范效应泉州惠安位于福建的东南沿海中部,与台湾仅一海之隔。自然气候和农业生产条件趋同,借助独特的人缘地缘优势,通过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可以加强与台湾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合作,把其设施农业、精致农业、集约农业、持久农业、高效农业等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的内涵吸收过来,并引进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直接进入高起点的发展。不仅符合新世纪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农业区域应用科技的积累水平。这必将会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为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超前的示范样榜。2.2.4有利于把当地农业带入国际经济一体化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