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h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报告0001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3.50KB
约17页
文档ID:476135580
h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报告0001_第1页
1/17

工程概况 3二、 工程地质简介 4三、 检测依据 5四、 检测原理及设备 5五、 检测结果 10六、 结论 11附图表: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数据汇总表和曲线图12 〜15委托单位地 址工程名称工程地点检测项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检测仪器检测依据检测结论贵溪振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年 月曰一、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鹰潭市工业园区砼强度等级为 该工程的工程概况见表1-1表1-1 工程概况表工程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勘察单位/建筑结勾安全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桩 型桩径(mm)桩长(m)设计持力层基桩总数(根)单桩设计承受力特征值(kN)第#页试验桩施工检测参数见表1-2表1-2试验桩施工、桩身自反力平衡静载试验参数表认证证书桩号桩径mm有效桩长(含何载箱)(m)砼强度等级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检测日期受 委托,本公司对相关单位选定的 —根工程桩采用桩身自反力平衡静载试验法进行了检测现场试验时间为 至 现依据现场各试验数据提交检测报告二、工程地质简况根据 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细砂、砂夹卵石、全风化细砂岩、中风化角砾砂岩、中风 化细砂岩、强风化细砂岩、微风化角砾砂岩、微风化细砂岩。

详情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各岩土层的承载力参数见表 2-1表2-1各岩土层承载力参数表(人工挖孔桩)层号岩土名称极限侧阻力 标准值qsik(KPa极限端阻力 标准值qpk(KPa①粉质粘土②细 砂③砂夹卵石④全风化细砂岩⑤中风化角砾砂岩⑥中风化细砂岩⑦强风化细砂岩⑧微风化角砾砂岩、⑨微风化细砂岩三、检测依据:本工程基桩自平衡静载试验依据现行有效的规范和设计要求, 依据的规范如下:1、 《桩身自反力平衡静载试验技术规程(DB 36/J002-2006)》2、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 本工程设计文件四、检测原理及设备4.1桩承载力自平衡试桩法自平衡试桩法是接近于竖向抗压(拔)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一种试验方 法,可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拔)极限承载力和桩周土层的极限侧摩阻力、 桩端土极限端阻力4.1.1测试原理及设备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是将荷载箱放置在桩的底部, 向上顶桩身的同时,向下压桩底,使桩的摩阻力和端阻力互为反力,分别得到桩身和桩底 的荷载一一位移曲线,分别测得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叠加后得到桩顶的(a) 试验装置安装示意图(b)试验装置顶部示意图1、活塞;2、顶盖;3、箱壁;4输压竖管;5、芯棒;6密封圈;11、输压横管;12、压力表;13、14、15、百分表;16、基准梁图4.1-1试验装置示意图成人工挖孔桩持力层的原位荷载试验,对受场地条件限制和检测能力限制无法进行常规静载荷试验的桩进行单桩承载力检测。

桩承载力自平衡试桩法的主要装置是一种经特别设计可用于加载的荷 载箱,它主要由活塞、顶盖、底盖及箱壁四部分组成,顶、底盖的外径略 小于桩的外径或按一定的尺寸设计在荷载箱的顶、底盖上布置位移棒, 其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4.1-1试验时,在地面上通过油泵给荷载箱加压, 随着压力增加,荷载箱将同 时向上、下发生变位,促使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其试验原理示意图见图4.1-2由于加载装置简单,多根桩可同时进行试验JJ1js+1J上段桩f荷载箱中的压力可用压力J J:表测量,荷载箱向上、向下位移11L-荷载箱” Q可用位移传感器测量,根据测试i下段桩s-数据绘出相应的向上的力和位*1删*移图”及“向下的力和位移图”,根据两条Q-s曲线及相应的s-lgt、s-lgQ 图4.1-2试验原理示意图曲线,可分别求得荷载箱上段桩及下段桩(或桩底土)的极限承载力, 将上段桩极限承载力经一定处理后 与下段桩(或桩底土)的极限承载 力相加即为单桩的极限承载力4.2本检测中使用的荷载箱及其 放置方法及技术图4.2-1荷载箱放置部位桩承载力自平衡试桩法的主要 装置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液压千斤顶 式的荷载箱,也称为压力单元。

在该工程的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承载 力检测中使用的荷载箱为圆柱式,其底盖分别为直径为600mm的刚性圆板, 高度为400mm,荷载箱放置于试桩底部中心的持力层上,如图 4.2-1所示基桩成孔到持力层后,在桩底持力层上找平、清干净,并用高标号砂浆抹 平,使荷载箱和持力层受力均匀当荷载箱、试验连接装置和加压油管埋 设并固定好后,在荷载箱上部配置加密钢筋网两层,然后灌注混凝土成桩试验前,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估算桩侧土阻力, 当桩侧土阻力不够 时,可在桩顶提供一定量的配重4.3自平衡试桩法的试验时间及加载方法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成桩到开始试桩的时间:对 于砂土不少于10d,对于粘性土和粉土不少于15d,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不 少于25d在所有试验设备安装完毕之后,应进行一次系统检测其方法是对试验 桩施加一较小的荷载进行预压,其目的是消除整个试验系统和被测桩本身 由于安装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排除荷载箱及管路中的空气;检测查管 路接头、阀门等是否漏油等如一切正常,卸载至零,待位移计显示读数 稳定后,并记录初始读数,即可开始正式加载加载方式可采用慢速维持 荷载法,方法如下:1、 加载分级:每级荷载按预估极限荷载的1/10进行加载,第一级可按 两倍分级荷载加载。

2、 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间隔 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 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3、 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的作用下,每小时的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4、 加载终止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a) 已达到预定检测最大加载值或桩破坏;(b) 当荷载一向下位移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荷载的陡降段,且桩向下位 移沉降量超过40〜60mm (工程检测桩取小值,设计试验桩取大值);(c)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向下位移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向下位移 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d) 累计向上位移超过 20〜40mm (工程检测桩取小值,设计试验桩取 大值);(e) 向上位移和向下位移量合计超过荷载箱活塞有效行程5、 卸载与卸载位移观测: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 2倍每级卸载 后隔15min测读一次残余沉降,读两次后,隔 30min再读一次,即可卸下 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4h再读一次4.4极限承载力的确定1、应根据位移随荷载的变化特性确定极限桩身自反力, Qu上、Qu下:a对于缓变型P—s曲线,极限上桩身自反力 Qu上取对应于向上位移 s 上= 10〜20mm (桩端进入基岩取低值,土体取高值)对应的荷载;极 限下桩身自反力Qu下取s下=40mm对应荷载。

b、对于陡变型P— s曲线,取P— s曲线发生明显陡变的起始点对应2、可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桩身自反力, Qu上、Qu下:a、 下段桩取s下一I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b、 上段桩取s上—I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上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根据上述准则,可求得桩上、下段(或持力层)极限承载力实测值 Qu上、Qu下根据规范求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和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 如下:考虑桩的自重(W)影响,得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Qu为:Qu 上- WQu 二 Qu 下 (1 )扎式中,W为荷载箱上部桩自重;入为桩侧阻力修正系数,(1) 桩端进入基岩,入=0.8〜1.0 (工程检测桩取大值,设计试验桩取小值);桩侧土层为黏土、粉土,入=0.8,对于砂土,入=0.7(2)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为:Qu二Qu 上对于工程检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修正系数取 K=0.9五、检测结果:1、—、桩端持力层的荷载、沉降量汇总表分别见附表,其相应的 p-s 曲线、s-lgt曲线、s-lgp曲线分别见附图;试验桩上段桩身向上的荷载、上 拔量汇总表分别见附表,其相应的u- 5曲线、s-lgt曲线、s-lgu分别见附图2、—试桩的桩端持力层在加载至 时,持力层的累计沉降量为1.76mm,当加载至—后,持力层的累计沉降量为 —,p-s曲线上无明显 拐点,桩的最大上拔量为 ,终止加载并卸载。

该试桩桩端持力层的极限承载力不低于 该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不小于4858kN,该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 六、结论根据桩身自反力平衡静载试验检测结果: —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标准值不小于 ,该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 故 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均满足设计要求贵溪振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年 月曰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汇总表工程名称: / 试验桩号:测试日期: 桩长: 桩径:序号荷载(kN)历时(min)沉降(mm)本级累计本级累计01234567891011121314最大沉降量: 最大回弹量: 回弹率:工程名称: /试验桩号:测试日期:桩长:桩径:荷载(kN)05007501000125015001750200022502500本级沉降(mm)累计沉降(mm)U-5曲线8 (mm)11.00_11.005 -Igt曲线8 (mm)9.90 二8.80二7.706.60 二5.50 二4.40-9.90匚8.80二7.70-6.60-5.50二4.48.2500 kN■ 2250 kN* -・“ _一・ 2000 kN3.30 二2.20;1.10 =0.00 '■0” U (kN)1 1 I I I I ~I ~I~1500750 1250 1750 225(25003.32.*2.28J;--■■- *1.10- .———; 0.00 5 151750 kN3o 4560 90120002408 (mm)8 -IgU曲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