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613081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新生代 xx 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xx1,2xxxx1(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2 中国科 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摘要:苏北断陷盆地中、新生代接受了厚达数千米的巨厚的沉积体系,沉积记录 了中、新生代以来复杂的地质构造变动影响和沉积环境变化过程。早、中三叠 世苏北盆地以海陆过渡相、海相沉积为主;中、晚三叠世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 发生碰撞,苏北盆地地表抬升,进入陆相沉积环境。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 以及早、中侏罗世太平洋板块与中国东部大陆板块开始碰撞,造成中国东部地 势抬升强烈,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山脉系统开始形成,由于

2、断裂活动引起的不 均匀快速隆升,苏北构造盆地雏形在早侏罗世开始出现,砂砾岩快速沉积。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加强,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行平移,推覆构造 发育,苏北断陷盆地与盆缘山地之间地势差异达到最大;晚白垩世郯庐断裂两 侧发生伸展,断陷盆地发育,苏北盆地的箕状断陷特征加强,呈山盆地貌景 观。晚白垩世末到早第三纪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东撤,苏北盆地构造活动减弱, 外力风化剥蚀与消高填低的夷平作用活跃,地势大幅度降低,并遭受短时间尺 度的事件海侵。晚第三纪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苏北盆地整体坳陷,盆地边缘山 地有所抬升,火山活动加强,第四纪以来苏北盆地继续沉降,在冲积和海积作 用下,现代苏北平原形成。分析了苏

3、北盆地早第三纪海侵的特点,指出了可能 的海侵通道;恢复了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古地形变化过程。1.引言中、新生代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环境变 化1,中国东部“宏伟的中生代高原-山脉系统”的形成、消失和世界屋脊青 藏高原的诞生,奠定了中国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研究和 地表系统物质循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青藏高原隆升使得高原成为欧亚大 陆的大河之源,以青藏高原为源地的巨型河流系统向世界大洋提供了大约70% 的陆源悬移质沉积物2。地貌作为地球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探索构 造与气候关系、地球系统过程演化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优越性。长期以来,我国 地貌和第四纪

4、地质研究十分重视研究新构造运动及其地貌标志4、地貌形态与 地质剖面沉积记录5,在青藏高原隆升的时代、幅度及其毗邻云贵高原、黄土 高原环境演化与东亚古季风研究中,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6-10。地球系统过程研究正朝着穿越圈层、跨越时空的方向发展,成为过去全 球变化研究热点3。近年来,中国东部燕山期高原的地质研究受到极大关注 11,43,高原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东部12。任纪舜(1999)认为在晚侏罗纪晚期-白垩纪初在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宏伟的中生代高 原-山脉系统”,该高原的范围在贝加尔湖-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以东的亚洲东 部,推测是西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碰撞造成的13。因此,

5、中生代燕山期中 国地貌起伏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点,中国大陆东部白垩纪到早第三纪存在复杂 高峻的山系4。本文选择长江三角洲北翼、郯庐深大断裂带东侧的苏北盆地开 展研究,根据前人在本区大地构造、地层、石油地质方面的大量研究资料,综 合分析了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沉积特征和地形演化,为研究中、新生代中国 地形倒转巨变事件提供一个区域尺度上的例证。2.现代自然地理概况与大地构造背景2.1 现代自然地理概况研究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的苏北平原,东临黄海,北部和西部与江苏北 部剥蚀丘陵、苏皖接壤地区的低山丘陵边缘为界,大致沿连云港东海宿迁 泗洪洪泽湖金湖高邮湖西扬州展布,南界在扬州泰州海安如东 线。平原区大部分

6、海拔小于20 m,其中可以划分为沿海海积平原和河流泛滥平 原和面积狭小的山前倾斜平原三种类型。黄河泛滥平原沿废黄河故道两侧分 布,海拔大部分在5m以上;海积平原海拔多在5以下,其中射阳一建湖一兴化 为轴心的浅洼平原,海拔多在2m以下。苏北平原地区,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 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315C,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 季,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 mm左右;区内河湖众多,位于平原西部的洪泽湖和 高邮湖,面积分别为1 578 km2和675 km2,是黄淮海平原重要的淡水湖泊;苏 北河网水闸密布,大运河贯通南北,有十分便利的灌溉条件,是黄淮海平原东 南部著名的渔米之乡和粮棉油

7、生产基地。2.2 区域大地构造格局苏北盆地及毗邻地区的大地构造背景比较复杂(图1),苏北平原主体以苏 北-南黄海构造盆地的陆上部分(苏北盆地)为构造基础,苏北盆地西北部以响 水淮阴盱眙断裂为界,将苏北-胶南地块与苏北盆地分开14,断裂带以北为 正向构造区,松散沉积覆盖层一般小于100 m,覆盖在前寒武系浅变质岩、变质 岩地层上;南部为苏北盆地,古老基底上发育厚达数千米的中新生代沉积体 系,在苏北盆地内部构造差异明显,进一步可以划分三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 即盐城-阜宁凹陷、高邮-东台凹陷,以及两个凹陷包围的建湖隆起15。苏北盆 地南部发育 WE 走向的如东扬州断裂和 NE 走向的金坛如皋断裂,断

8、裂东南 侧为如东隆起和扬州-仪征构造隆起;苏北盆地西南部推测发育有北西向的断裂 构造,和苏北平原现今 20 m 等高线的展布趋势一致16。苏北盆地断裂构造在 平面上以 NW、 NE、 NNE 和 WE 为主,断裂将苏北盆地切割成众多的箕状小盆地17。响水淮阴盱眙断裂是苏北平原北部的边界断裂,其形成和郯庐深大断 裂带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并对苏北平原构造盆地的发育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 影响。郯庐断裂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晚白垩世- 早第三纪的伸展运动和晚第三纪以来的逆冲活动18。苏北平原地区的大地构造 演化和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俯冲带东撤等有密切的联系,同 时

9、,苏北平原是中、新生代构造活化的陆内板块的接合地带,扬子陆块和华北 陆块(苏北-胶东地块)之间相互作用及深部岩浆活动也是苏北构造盆地演化的 重要影响因素。3 沉积特征与环境3.1 中生代沉积特征与古环境苏北盆地区中生界地层发育齐全,为海相-陆相沉积以及中、酸性火山岩 19,地层巨厚,相变空间差异较大(图2)。三叠系青龙组(T1)地层以页岩 与薄层灰岩互层开始,向上海相灰岩成份逐渐增加,中三叠世初期仍发育以周 冲村组为代表的泥灰岩、白云岩夹石膏沉积,陆相沉积特征日益显著,以紫红 色砂岩的黄马青组(T2)沉积为代表,标志着本地区大范围海相沉积环境的结 束,从此,苏北盆地地质演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侏

10、罗系地层与下覆地层呈明 显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下侏罗统地层以象山群为代表,为巨厚的砾岩、砂岩 为主,夹有煤层和中性安山岩,反映中生代构造运动在本区域表现十分强烈, 构造抬升明显,苏北构造盆地的雏形形成,强烈的侵蚀和流水搬运堆积过程异 常活跃,故发育了厚层砾岩19。晚侏罗纪的岩浆活动达到鼎盛,大量的中性岩浆岩喷出,广泛发育安山 岩、流纹岩和凝灰岩等,根据构造活动的特点,推断苏北盆地区晚侏罗纪的整 体构造抬升继续加强,对侏罗纪苏北盆地的抬升的幅度估计抬升到 1000-2000 m。白垩系自下而上发育葛村组、浦口组和赤山组,均为陆相碎屑沉积20,根 据岩性、古生物化石和玄武岩年代的研究,把泰州组划入

11、上白垩系21-24。白 垩纪早期太平洋-库拉板块活动强烈,以底角度向亚洲板块俯冲,苏北盆地西部 的郯庐断裂发生快速左行走滑,钻孔揭示苏北盆地中生代推推覆构造和逆断层 十分发育,葛村组沉积了超过千米的砂岩、泥岩和砾岩,而盆地周边地区火山 喷发活跃、喷出岩及其相关沉积占主导。白垩系以浦口组最为发育,最大厚度 2000 m 以上,根据岩芯岩性、古生物特征进一步划分四段,岩相变化趋势表现 为自下而上粒度变细,下部为杂色的砂砾-角砾岩,中部为暗棕色、灰棕色泥质 粉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局部夹有盐岩和石膏层,上部为暗棕色、灰棕色泥岩 和粉砂质泥岩。浦口组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而且下覆地层的时代跨度很 大,苏

12、北地区浦口组沉积时期应具有海安、高邮、白驹、淮安、盐城五个沉积 中心25。对苏北盐阜坳陷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显示,区内钻井岩芯浦口组沉积 厚度从630m到2700 m,变化幅度较大,并与上覆地层呈明显不整合接触关 系,浦口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三种主要沉积相类型26。赤山组 在苏北地区的东台坳陷、盐阜坳陷中广泛发育,建湖隆起带上缺失36。泰州组 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一段为砂岩和含砾砂岩,上部二段为黑灰色泥 岩,构成一个由粗到细的沉积旋回。包括苏北盆地的南黄海盆地及邻区中生代 地层的对比分析显示,南黄海盆地及邻区中生代地层具有东部沉积薄、西部沉 积厚,东部沉积环境以氧化为主、

13、岩石发红,西部以还原环境为主、岩石发 暗,东部以火山岩类岩相为主、西部以碎屑岩为主的特征27,反映中生代晚期 从南黄海盆地东部向苏北盆地,地形变化大势应和今天相反,呈东部高西部低 的态势,而且东部火山活动更为强烈,东亚中生代大面积的岩浆活动,有从西 部向东迁移、岩浆时代逐渐变新的趋势28。苏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包含若干 沉积中心,沉积中心底砾岩厚度普遍较大,四周渐薄,反映沉积初期的古地形 起伏较大;据石油地质钻孔浦口组厚度变化特征26,估算白垩纪苏北盆地区的 地势最大差异接近2000 m,属于山、盆相间的地貌环境。3.2 新生代沉积特征与古环境苏北地区第三纪地层有下第三系的阜宁组、南戴组、三垛

14、组和上第三系的 盐城组,沉积的总厚度4500-5000 m (图2)。苏北平原石油地质研究十分深 入,下第三系为主要油气存贮地层,包含多个构造沉积旋回和沉积中心。其 中,阜宁组包含四段,黑灰色的泥岩与泥灰岩、砂岩层互层为沉积特点,下部 一、二段和上部三、四段构成两个沉积旋回,其中阜宁组与泰州组呈整合接触 关系;南戴组分上下两段,构成又一个沉积旋回,上部以黑色泥岩为主,下部 杂色砂岩为主,与下覆地层不整合接触;三垛组一段为块状砂岩、泥岩与砂岩 互层,二段为泥岩和砂岩互层,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关系23。下 第三纪地层中普遍夹有玄武岩层,其中,阜宁组上部三、四段有3-4 次玄武岩 喷发,三

15、垛组的玄武岩喷发多达6-7 次24。下第三系地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 示,早第三纪苏北平原地区构造活动强烈,下第三系沉积多表现为楔状沉积 体,广泛发育箕状断陷盆地29。苏北平原地区上第三系盐城组和第四系东台 组,为在坳陷背景下的相对连续的沉积,盐城组与下覆地层不整合接触,厚度 超过1000 m,第四系东台组中心在东台-海安一带,厚度超过250米,为海陆交 互相地层。在盐城组沉积层中夹有1-2 层玄武岩,反映晚第三纪以来岩浆活动趋于弱 化。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东撤,构造活动减弱30;早早第三纪苏北平原地 区拉张断陷明显,由于不均匀沉降,发育箕状断陷盆地,同时在盆地拉张作用 下有多次的玄武岩喷发活

16、动。箕状断陷盆地中心沉积厚度大,箕状断陷盆地缓 坡突起部位外力剥蚀作用强烈。根据苏北盐城凹陷的地层相对削失量的计算结 果,盐城凹陷真武事件相对剥蚀量为01247m,三垛事件相对剥蚀量为0 480m。在白驹凹陷,真武事件相对剥蚀量为01362m,三垛事件相对剥蚀量 为0596m29。由此可见,苏北盆地早第三纪的夷平作用十分显著。苏北盆 地阜宁组二段、四段地层中具有海侵的痕迹,发现有龙介虫科栖管、藻叠层石 和钙质超微化石、自生的海绿石以及海相介形类新单角介等22, 31, 32。有关海 侵的问题尚存在很多的争议33, 34,根据海相生物分布局限、不连片和垂直分 布星散的特点,推断早第三纪苏北平原地区的以河湖相沉积为主,曾短暂受到 海水侵入的影响。苏北平原地区晚第三系盐城组中新统(盐一段)顶部发育厚 度 40-80 m 的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