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611460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城市规划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10个知识点 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6个理论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

2、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占10或65岁以上占7)、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英:费希尔、克拉克 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 2)美:贝尔 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

3、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 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

4、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10、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1)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6个。(动开关整群层) 2)城乡整体发展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

5、主要理论 共9个知识点 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历史约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3500年。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周代规划思想多元化: 东周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唐长安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城: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形成商肆。 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

6、,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2、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奴隶制社会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代表:米立都城。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机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封建社会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

7、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不少城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想外扩张。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3、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

8、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傅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

9、志。 4、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田园城市”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1933年 1922年发表“明天城

10、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中部为中心区,处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价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

11、挤和不卫生状况。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4)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5)戈涅工业城市法国 1904展出,1917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

12、典宪章功能分区的原则。 6)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7)格迪斯的学说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经美国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工组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雅典宪章1933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13、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

14、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

15、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的预测城市得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1924年,阿姆斯特丹 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从属于一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