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6081134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相碎屑岩油气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陆相碎屑岩油气田开发准备阶段和开发阶段油气层层组的划分与对比。2基础资料2.1岩心资料2.1.1岩心描述资料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包括井壁取心和岩屑)描述资料,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资料。2.1.2岩心分析资料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分析资料,包括油气层物性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分析等资料。2.2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应收集每口井油气岩性特征和流体性质的系列测井资料、标准测井资料及重点井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2.3

2、地震资料应收集本地区地震解释成果(包括VSP)资料。2.4油气水性质分析资料应收集下列油、气、水分析资料:地面脱气原物性分析资料;地面原油高压物性分析资料;原油化学成分和组分分析资料;天然气性质分析资料;油田水性质分析资料。2.5野外露头资料应收集本地区含油气层段的野外露头资料。3油气层层组划分3.1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3.1.1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划分沉积旋回应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层间的接触关系,结合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在区域地层划分和含油气岩系列分的基础上,将含油气层段划分为不同稳定分布范围的旋回性沉积层段。3.1.2分析油气层沉积相3.1.2.1收集区

3、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出含油气层段的区域沉积背景。3.1.2.2以岩心资料为依据,充分应用各种定相标志,细分出单井各层段的沉积微相,确定出单井含油气层段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3.1.2.3在单井各层段划分沉积微相的基础上,确定出含油气层段在平面上的相带演变。3.1.2.4根据油气层的沉积环境,确定出不同沉积成因油气层应采用的具体对比方法。3.1.3研究岩性与电性关系3.1.3.1选用岩心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齐全的取心井进行岩电关系研究,分析各种岩性、各类沉积旋回和各种岩性标志层在各种测井曲线上的显示,为应用测井曲线划分对比油气层提供依据。3.1.3.2根据各种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对本地区油气

4、层特征、旋回性特征及标志层的反映性能,选择出对比油气层所采用的测井曲线。选用的测井曲线应具有下列性能: 能反映出油气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特征; 能反映出油气层岩性组合的旋回特征; 能反映出岩性标志层的曲线形态特征; 能准确反映出各类岩层的分界面。3.1.4划分单井的沉积旋回3.1.4.1选用岩心资料齐全的井或井段,依据岩性在垂向上的组合类型和层间接触关系,划分出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等不同类型的沉积旋回。同一旋回内必须是连续沉积。3.1.4.2划分出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沉积旋回一般可划分为四级:a) 一级沉积旋回:包含整个含油气层系并在沉积盆地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一级沉积旋回的分界线

5、一般划分在剥蚀面上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分界处。b) 二级沉积旋回:不同岩相段组成的、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沉积旋回的界线一般划分在明显水退或水进沉积的分界处。c) 三级沉积旋回:同一岩相段内几个性质相近的最低级次旋回组成的沉积旋回,在油田范围内可进行对比。d) 四级沉积旋回:由不同岩性的单层组成的沉积旋回,在区块范围内能够进行对比。3.1.5对比沉积旋回界线3.1.5.1依据古生物特征、岩性特征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进行沉积旋回对比,找出多数井共同存在的旋回界线,修改不一致的单井旋回界线,使各单井的沉积旋回界线达到一致。3.1.5.2分析各级沉积旋回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搞

6、清不同地区各沉积旋回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油气层对比提供依据。3.2油气层的层组划分3.2.1划分层组的依据油气层的层组划分应考虑下列因素:a) 油气层的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及储层物性等油气层特征;b) 油气层之间的隔层厚度、分布范围、岩性特征等分隔条件;c) 油气层内的流体性质及压力系统。3.2.2划分油(气)层组3.2.2.1二级沉积旋回中油气层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物性特征和油气性质比较接近的含油气层划为一个油(气)层组。一个油层组可由一个或几个砂岩组组成。3.2.2.2油(气)层组之间应有相对较厚且稳定分布的隔层分隔开,其分界线应尽量与沉积旋回的分界线相一致。3.2.2.3

7、划分出的油(气)层组能作为开发初期组合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3.2.3划分砂岩组3.2.3.1以油(气)层内相邻近的油气层集中发育段划分为一个砂岩组。划分的砂岩组应尽量与三级沉积旋回的层位相一致。3.2.3.2一个砂岩组内可包含数个小层。砂岩组之间应有比较稳定的隔层分隔开。3.2.3.3同一油气田范围内砂岩组的数目和界线应当统一。3.2.4划分小层3.2.4.1上下以非渗透性岩层分隔开的油气层划分为一个小层。同一小层内可包含几个单层。一个区块内两个小层之间分隔开的井点数应大于其合并的井点数。3.2.4.2划分的小层界线应尽量与四级沉积旋回的界线相一致。各区块的小层数目允许不同,但分层界线应当一致

8、。4油气层对比4.1对比的原则以古生物和岩性特征为基础,在对比标志层控制下,以沉积旋回为主要依据,运用测井曲线形态及其组合特征,逐级进行对比。不同地区、不同相带应根据油气层的沉积成因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4.2对比的方法、步骤4.2.1选择标志层4.2.1.1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形态易于辩认的岩层选作对比标志层。常用的标志层有化石层、油页岩、碳质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纯泥岩等特殊岩层。4.2.1.2岩性组合特征明显、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易于辩认的层段或上下区别明显的层面可选作对比标志层。4.2.1.3应在沉积旋回分界线附近和不同岩相段分界线附近选取对比标志层。4

9、.2.1.4应识别出局部地区分布的辅助标志层。4.2.2建立对比标准剖面4.2.2.1应根据对比地区的面积大小和油气层在平面上分布的稳定程度,建立一条或数条不同方向的油气层对比标准剖面。4.2.2.2对比标准剖面应贯穿整个对比地区,并充分选用取心井。选作对比标准剖面的井或井段沉积层序不应有地层重复或缺失。4.2.2.3通过对比确定标准剖面上各井的分层界线。4.2.3对比各井的层组界线4.2.3.1依据标准井的层组划分结果,通过井间对比,划分其他井的油层组、砂岩组及小层的界线,并用邻井进行验证。4.2.3.2通过油气层对比,确定出钻遇断层井点的断点深度、断失厚度、断失层位等,并标明所依据的井号。

10、4.2.4区块统层4.2.4.1应在区块范围内按照一定方向和顺序对各单井进行统层,使区块内各井的层组界线达到一致。4.2.4.2在复杂断块区,应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合成地震记录的基础上,搞好相应强反射相位标定,然后进行平面上的横向追踪,以保证在油田或区块范围内不同井点层组界线划分的一致性。4.2.5对比油(气)层组在对比标志层或辅助标志层的控制下,依据岩性组合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以及油层组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在二级沉积旋回内部对比油层组的界线。4.2.6对比砂岩组在油层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三级沉积旋回的性质、岩性组合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厚度变化规律对比砂岩组的界线。4.2.7对比小层4.2.

11、7.1在砂岩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四级旋回对比划分出小层界线。按照沉积旋回的不同成因,分别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4.2.7.2湖相沉积的油气层,按照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具有渐变的特征,采用相邻井同一小层的旋回性和岩性相近、曲线形态相似、厚度大致相等的对比方法划分小层的界线。若个别井点小层的旋回性不明显,应按照各小层在砂岩组内的厚度比例确定小层界线。4.2.7.3河流沉积作用为主的油气层,岩性和厚度在侧向上具有突变性,应依据河流沉积旋回具有起伏冲刷底面的沉积特征,按照同一小层旋回顶界大致小平的原则,采用不等厚对比方法划分小层界线。4.2.8对比单层的连通关系4.2.8.1在划分单井分层界线的基础上

12、,按照一定方向和顺序,对比相邻两井之间各单层的连通关系。若需要不相邻井之间的连通关系时,应通过中间井间接确定两井之间各层的连通关系。4.2.8.2在小层分层界线的控制下,根据油气层的不同沉积成因,分别按照各微相的沉积机理和不同沉积微相砂体之间的连通状况,确定井点之间各单层的连通关系。a) 湖相沉积的油气层,依据砂体平面层位分布稳定的特征,两井点层位相当的单层确定为连通。b) 河流相沉积的油气层,因平面上砂体的沉积成因具有突变性,故应依据各沉积微相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井点之间各单层的连通状况。多期河道砂体叠合的厚层,应对比出单期河道砂体之间的连通关系。c) 其他沉积环境形成的油气层,可根据其

13、具体沉积特点和砂体展布规律,采用相应的对比方法确定井间单层的连通关系。4.2.8.3确定井点之间单层的连通关系时,断层两盘的油气层不能相连通。 1.储层地层单元分级目前关于储层地层单元的划分级别及其术语尚不统一。结合油田的应用实际,将油气盆地划分为5 个级别的储层单元。(1)地层序列:为不同构造阶段的沉积地层组合,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是生、储、盖组合的基础。(2)含油层系:为同一地质时期内沉积的不同岩性、电性、物性和不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含油层组组合,是一个“等时不同相”的沉积复合体,是生储组合、储盖组合的基础。(3)含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结构特点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

14、不等时同相”沉积复合体,是生油层段及储集层段沉积组合。如垦西油田东营组东三段沉积的湖相泥岩,其电阻率呈低阻特征,而下伏沙一段湖相泥岩含灰质较高,其电阻率呈高阻特征,据此,可划分为不同的含油层组。(4)砂层组为含油层组内的“等时同相”沉积体,多由数个具成因联系的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小旋回组成,其形成受水位、沉降速率及碎屑输入量的幕式及周期性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如研究区东营组二段上部为三角洲平原成因,由向上变细的多个小旋回组成,而下部为三角洲前缘成因,由多个向上变粗的小旋回组成。因此,可划分为两个砂层组。(5)单砂体单砂体是低级别小旋回内部具储集能的砂体部分。小旋回构成砂层组的基本单元,其形成主要受

15、控于碎屑输入量和水位的波动。该沉积单元含有一个独立的单砂体,单砂体有时被局部薄层泥岩隔开,视具体情况可进一步划分出单砂层。单砂体为最基本的油层开发单元,通常被称为小层。在研究区东营组共划分出了0 个小层。 在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中,关键是砂层组,尤其是单砂体低级别单元的合理划分与对比。2.小层单元的划分储层单元的成因分析是小层单元划分的基础。对于高级别的储层单元,可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以沉积、构造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划分,而低级别的储层单元,尤其是小层则要在成因相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面变化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来进行划分。3.小层单元的对比小层单元的对比要在初步确定沉积相的基础上,利用1:200测井曲线选择合适的对比方法进行等时对比。3.1旋回厚度对比法(1)利用标志层对比 首先研究标志层的分布规律及沉积的旋回变化,同时遵循油田划分的生产实际。(2)利用沉积旋回对比(3)利用岩性厚度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