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6015598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课 型课时安排课时总第 课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及策略准备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

2、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

3、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学习识记生字的方法和理解诗句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想象、表演。情感与态度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教学过程动态修改导语:同学们去过好朋友家里玩吗?去的路上大家心情是怎样的?如果发现好朋友不在家,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一、提示课题,释题读题。1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跟着一起书空。2学习生字。课题上有2个生字隐遇(1)学习“隐”。读准字音

4、;记字形(教师提示学法:识记字形是帮助我们学习生字的一个好方法);读词语“隐者”;理解“隐者”的意思;拓展理解“读者、听者、学者、作者”的意思,顺势引出本首诗的作者就是“贾岛”。相机板书。(教师小结学法:瞧,知道了“者”的意思,我们就能了解这么多词的意思呢!)(2)学习“遇”。读准字音;组词(教师小结学法:组词也是帮助我们学习生字的一个好方法);由学生组词“遇到、遇见”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不遇”的意思。3释题。4. 读诗题。要求:读出明显的停顿。过渡:贾岛去寻访隐者,却没有找到他。这个故事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读读古诗吧!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放声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5、觉得自己读熟了,就看着大屏幕再读一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过渡:同学们,刚才大家自由读了古诗,全班又一起读了好几遍古诗,你们都读懂了吗?三、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1、理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师:话说贾岛一路马不停蹄地赶路,辛辛苦苦地赶到了隐者住的地方,这时,他遇到了一个人,于是他走上前去询问“这位兄长,请问你的父亲在家吗?”(教师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等待学生发现。)生:错了,错了!师:什么错了?生:你问错了,不是“兄长”,应该是“童子”!师:你从哪里知道是“童子”呢?生:我从从诗句里知道的。(教师相机出示诗句,“

6、童子”变成红色)师:还从哪知道呢?生:我还从插图知道的。师:原来,我们可以利用诗句的重点字词和插图帮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呀。师:还有哪错了呢?生:不应该问“你的父亲去哪了?”,应该问“你的师父去哪了?”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生:我从“师”知道的。师:原来你是联系下一句,通过诗中的关键字词知道的。(相机出示诗句,“师”变成红色)师:那贾岛应该如何询问呢?谁来问一问?生:童子,请问你的师父在吗?(点多名学生试着问一问,巩固理解诗意。)师:我的师父去种花了。(教师错误的回答,让学生发现问题,以便过渡到学习“采药”)生:错了!不是种花,是采药!师:请你完整地回答一遍。生:我的师父采药去了。(点多名学生

7、回答,巩固理解诗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采药”:读词语;由“采”的甲骨文的写法,理解“采”的意思。(教师小结学法:我们可以像这样去找一找某个字的最初写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字的意思。)给“药”组词,由学生组词“草药”,提醒学生注意“药”就是“草字头”。指导朗读:你们看,贾岛一路辛辛苦苦,就要见到隐者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但是却得知隐者采药去了,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指名读,评读。过渡:贾岛一路奔波,好不容易来到隐者的住所,却得知他采药去了,难道就这样回去吗?2、学习“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师:那就赶快再问问童子呀!生:请问你的师父在哪采药呢?(再请一个学生问问。)师:

8、我的师父去那座山里采药了。(教师再次做出错误回答,让学生发现问题,顺势引导学生学习“此”。)生:不是那座山,是这座山。“此”的意思是“这”,不是“那”。(相机拓展“此人、此物、此书、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小结学法:知道“此”的意思,也就知道了这么多词的意思。)师:谁来当童子,告诉贾岛他的师父去哪采药了?生:我的师父就在这座山里采药。(点多名学生回答,巩固对诗意的理解。)师:本来没遇到师父,贾岛很失望,听到童子这么一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山里”,贾岛会想什么?心情又会怎样?指名回答,读“只在此山中”,评读。师:原来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呀,那贾岛不是就能找到他吗!这一趟可没白来,贾岛又有了希望。来

9、,哪位童子带贾岛去找找他师父?(教师故意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诗句,了解到因为“云深”,所以没法找到师父。)生:我找不到师傅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云深”这个词知道的。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可以用诗中的“云深”来概括。(出示诗句“云深不知处”,“云深”变红。)还可以用“云雾缭绕”“云雾迷蒙”来概括。(拓展词语,有助积累。)师范读这两个词,生跟读。师:既然童子没法带着贾岛找到师父,那得跟贾岛说清楚原因哪!谁来说?生:云雾太大,看不清路,我也不知道师父在哪儿呀。(点几名学生回答,巩固理解诗意。)指名读诗句“云深不知处”,读出“云深”的

10、感觉,评读。师:本来以为还有希望能找到隐者,听童子这么一说,贾岛的那一点希望算是彻底破灭了。谁来读读这两句?指名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评读。四、再读古诗,完整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师:你们看看,这童子够调皮的,让贾岛的心情一波三折,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失望也就罢了,一句“只在此山中”又勾起了一线希望,最后来了句“云深不知处”彻底浇灭了人家刚刚燃起来的那一丁点希望的小火花。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吧,体会一下贾岛的心情变化。自由练读,齐读。五、表演故事,巩固诗意。1出示答句:我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想问句,同桌练习。要求:问句最好也是五个字。3指名上台表演。六、拓展延伸。1讲“

11、推敲”的故事,揭示“苦吟诗人”。师:你们瞧这三问三答,贾岛却只用短短的二十个字作成,可见他写诗时用词多么简洁。说到用词,这还有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教师讲“推敲”的故事,揭示贾岛因苦苦琢磨,而被称为“苦吟诗人”。2讨论:在给本诗制作诗配画时,你会如何画?(通过此环节再次巩固理解诗意。)3.诗配乐唱一唱。师范唱,生自由配乐唱。作业设计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制作一幅诗配画作品; 配乐演唱这首诗。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希望 失望课后反思:本诗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1 没有用串讲的传统方式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而是用错误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利用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纠正

12、老师的错误,在边读边演中,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而我在课前根据教学的需要,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位兄长,请问你的父亲在家吗?” “我的师父去种花了。” “我的师父去那座山里采药了。”实际教学时,学生都能发现老师的错误所在,可见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同时,这种方法避免了串讲诗意的枯燥,让学生主动求知,用发现老师的错误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边读边演中,把静态的诗句变成动态的画面。2 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小结与指导。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掌握比知识的累积更加重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本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和理解诗意时都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比如:学习生字“隐”时,指导学生可以用识记字形的方法来记忆生字;学习生字“遇”和“药”时,指导学生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记忆生字;学习“采”时,则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字的最初写法来理解字的意思。再比如:学习“隐者”和“此山”时,引导学生拓展其它词作者、读者、听者;此人、此书、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指导学生可以借一词学多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时,指导学生可以用抓住关键词、借助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等这些方法。3 课堂容量比较大。没有仅仅局限于一首诗,而是拓展了词语、贾岛“推敲”的故事和相关的诗句,诗配画制作讨论和诗配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