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本“标准”的必要性为确保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实现“22255”的发展目标,做到“科学 发展、安全发展、健康发展,使中煤集团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集 团,必须要使五大主业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而“煤炭生产与贸易”处于五大 主业的首要位置,煤矿建设又是煤炭生产的重要依托故编制并执行好“中煤集 团安保型煤矿设计标准”,能够使中煤集团所属煤矿的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有章 可循”,凸显中煤集团的煤矿特色,确保煤矿实现“持续先进高效、安全节能环 保”,使煤矿建设生产真正成为中煤集团基业长青的重要支柱故编制本标准是 十分必要的2、编制依据1) 中煤集团[2010]75 号文及[2010]81号文;2)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等3、编制原则1) 使本“标准”在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实现“登高”,“标准”的每 一篇章都突出一个“高”字,即“高起点、高目标、高配套”;2) 使矿井真正实现“四化五高”,即“生产集中化、系统简单化、装备自 动化、管理智能化”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3)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要求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规程、 规范、标准及规定。
本“标准”篇章中不再出现此方面内容4、编制基本思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安全性、示范性”,在执行上应注 重“可操作性”,形成一部“实用性、系统性、理论性”的安保型煤矿设计标准通过本“标准”的编制,能够达到规范和协调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 位、监理单位理念的目的,从而提高煤矿建设和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效益5、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45t/a及以上新建矿井,整合矿井参照执行第一篇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AA*——*々第二条第二章 地质勘探第一节资源条件勘探第一条AA*——*々第二条第二节安全条件勘探第一条AA*——*々第二条第三章地质勘探手段第一条AA*——*々第二条本篇由中国矿业大学编写)第一篇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标准提纲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地质保障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其工作要求第一节 煤层厚度及其变化第二节 煤层顶底板岩性空间分布及其稳定性第三节 地质构造第四节 矿井水文地质第五节 矿井瓦斯地质第六节 煤层中的其它地质异常体第三章 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及基础地质资料 第一节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 第二节 矿井地质基础地质资料第四章 开采地质条件勘查与评价标准第一节开采地质条件观测第二节开采地质条件勘探第三节开采地质条件综合评价与预测分析第五章 开采地质条件勘探方法与手段标准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煤炭地质钻探规程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DZ/T 0215—2002DZ/T 0080—93SL 326—2005DZ/T0181—1997MT /T1076 —2008MT/T 898—2000 煤炭电法勘探规范第一节 矿井设计阶段1. 任务矿井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 为矿井总体设计提供可靠地质资料,其成果应 满足设计部门选择井筒, 确定水平运输巷、总回风巷的位置和划分初期采区的 需要, 保证井田境界和矿井井型不致因地质情况而发生重大变化; 保证不致因 煤质资料而影响煤的既定工业用途2. 勘探方法2.1 煤田地质勘探2.1.1 矿井设计阶段的地质勘探任务 勘探的任务是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勘探一般以 井田为单位进行勘探的重点地段是矿井的先期开采地段 1)(或第一水平,下 同)和初期采区 2)。
勘探成果要满足确定井筒、水平运输巷、总回风巷的位置, 划分初期采区,确定开采工艺的需要;要保证井田境界和矿井设计能力不因地质 情况而发生重大变化,保证不致因煤质资料影响煤的洗选加工和既定的工业用 途2.1.2 矿井设计阶段勘探的工作程度2.1.2.1 对于拟建中型和中型以上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矿井的井田,勘探工 作程度的一般要求是:a) 控制井田边界构造,其中与矿井的先期开采地段有关的边界构造线的平 面位置,应控制在 150m 以内;b) 详细查明先期开采地段内落差等于和大于30m的断层,详细查明初期采 区内落差等于和大于20m (地层倾角平缓、构造简单、地震地质条件好 的地区为15m〜10m)的断层;对小构造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及对开采 的影响做出评述;c) 控制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的底板等高线,煤层倾角小于 10°时,应控制初期采区内等高距为10m〜20m的煤层底板等高线;d) 详细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及厚度变化,确定可采煤层的连续性,控制先期 开采地段内各可采煤层的可采范围(包括煤层因受岩浆侵入、古河流冲 刷、古隆起、陷落柱等的影响使煤层厚度和可采性发生的变化),对厚 度变化较大的主要可采煤层,应控制煤层等厚线;e) 严密控制与先期开采地段或初期采区有关的主要可采煤层露头位置,在 掩盖区,隐藏煤层露头线在勘查线(测线)上的平面位置应控制在75 m 以内,控制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的风氧化带界线;f) 详细查明可采煤层的煤类、煤质特征及其在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的变化, 着重研究与煤的开采、洗选、加工、运输、销售以及环境保护等有关的 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并做出相应的评价;g) 详细查明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矿井充水因素,预算先期开采地段涌 水量,预测开采过程中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及地段,评述开采后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评价矿井水的利用可能性及途 径;1)先期开采地段(第一水平):地层倾角平缓,不以煤层埋深水平划分,而采 用分区开拓方式的矿井,满足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相应服务年限的开采分区范 围,为先期开采地段,它相当于按煤层埋深布置开采水平时,一般以一个生产水 平来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该水平服务年限,其最浅的水平,即第一水平。
2)初期采区:达到矿井生产能力最先开采(或最先同时开采)的采区,为初期 采区,亦称首采区h) 详细研究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区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 质特征、煤层瓦斯、煤的自燃趋势、煤尘爆炸危险性及地温变化等开采 技术条件,并做出相应的评价;i) 详细调查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和开采情况,划出其采空范围, 对老窑的采空区应尽可能地控制,并评述其积水情况,详细调查生产矿 井和小煤矿的涌水量、水质及其动态变化,分析其充水因素;j) 基本查明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k) 估算各可采煤层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在先期开采地 段范围内探明的和控制的比例的一般要求可参照附录正确定,在初期采 区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一般应全部为探明的2.1.2.2 对于拟建小型矿井的井田,勘探的工作程度可根据矿井建设的实际需要,参照1.2.1条并加以简化和调整资源/储量的比例要求参照附录E 中对小型井的要求确定2.1.2.3 现有生产矿井为了扩大井田范围,超出原已批准的地质报告范围 的部分,其工作程度应视扩大区所处的井田部位,依据矿井改扩建设计对扩大(延 深)范围的要求,由探矿权人与地质单位商定。
2.1.2.4 对于拟建中型以上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露天矿,其勘查工作程度一般除应参照1.2.1条的要求外,根据露天开采的特点,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 复煤层按分煤层基本对比清楚;b) 严格控制先期开采地段煤层露头的顶底界面及煤层露头被剥蚀后的形 态,露天开采的最下一个煤层的露头,其底板深度的误差应控制在 5 m 以内;c) 详细查明先期开采地段内落差大于10 m的断层;控制褶曲的产状,褶 曲轴部的标高应控制在10m以内查明作为露天边界的断层,以及露天 境界以外可能影响露天边坡稳定性的断层;d) 详细查明各煤层的夹矸层数、厚度、岩性,对不能分层剥离的夹矸和在 开采时可能混入煤中的顶底板岩石,均应了解其灰分、硫分、发热量和 真密度及视密度等质量特征;e )基本查明剥离岩层中赋存的其他有益矿产,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其他矿产,应提出必要的地质资料;f) 详细查明露天开采的最下一个可采煤层顶板以上各含水层,以及煤层底板以下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及水文地质特征,计算露天开采 第一水平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评价露天疏干的难易程度;g) 基本查明露天边坡各岩层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详细了解软弱夹层的层位、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特征,评价影响边坡 稳定性的主要地质因素,基本查明露天剥离物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 物理力学性质;h) 先期开采地段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储量比例,应比附录 E 的要求提高 10%。
矿井设计阶段的煤田地质勘探程度一般要求:1. 查明井田边界断层或褶曲轴在掩盖区,沿构造线方向有工程控制的地方 一般不少于三处,在第一水平范围内,其平面位置应控制在250米以内,变化急 剧处要加密控制;在裸露区,地表构造点应实测,深部要有钻孔控制2. 查出第一水平内落差大于 30米的断层查明初期采区内落差等于和大于 30 米(地质条件好的地区应查明落差20米)的断层;并对小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 的发育程度作出评述3. 查明煤层产状第一水平内煤层底板等高线变化急剧处,应加以检查控制 对设计部门提出的水平运输巷位置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应根据需要适当加密控 制煤层倾角小于10度时,要控制初期采区内较大的波状起伏4. 查明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主要可采煤层的可采范围对 初期采区内确定先期开采的局部可采煤层吗,应加密控制5. 查明主要可采煤层的露头位置在掩盖区,初期采区内沿勘探线上的摆动 应控制在150米以内;沿走向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控制点6. 详细了解并适当控制第一水平内古河流冲刷、古隆起、较大的陷落柱以及 煤的自然发火对主要可采煤层的影响范围7. 查明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划出可采煤层的煤种界限和风化、 氧化带接线。
进一步了解主要可采煤层的工艺性能,对其工业用途作出评价了 解煤矸石的质量及其变化情况8. 基本查明岩浆岩的种类、产状及其在第一水平内的分布范围;详细了解岩 浆岩对煤层和煤质的影响程度9. 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水位、 水质、富水性或导水性,基本查明直接充水含水空间的发育程度与分布情况,以 及强径流带的分布范围10. 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可采煤层之间隔水层的厚度、岩性组合及物理力学 性质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地表水三者之间的水力联系程度, 以及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基本查明间接充水含水层对直接充水含水层的补给 途径、部位与可能的最大补给量等11. 基本查明对矿井充水有影响的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12. 详细调查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及开采情况,划出其采空区范围 对老窑采空区应作控制,并评述其积水情况详细调查生产矿井和小煤矿的涌水 量、水质及其动态,分析其充水因素13. 基本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向矿井充水的途径,评价矿井充水因素,预计第 一水平的涌水量,并指出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大量突水的层位与地段,以及矿井 开采后可能引起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后果,提出矿井防治水和地 下水综合利用的建议。
14. 按矿区总体设计对供水规划的要求,进行水源详细勘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