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球上的大气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5939489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地球上的大气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地球上的大气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地球上的大气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地球上的大气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地球上的大气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地球上的大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地球上的大气(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3-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选题(2013高考题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56题。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 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该日A 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B 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C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D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答案】5.B 6.B【命题立意】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气温的日变化、等温线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区域某日某时

2、刻等温线分布图,考查气温的日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难度较大。【解题思路】第5题,从图中看出,等温线平直且与纬线平行,说明同纬度海陆温度相同。根据材料信息,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此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A;“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D;12时太阳辐射最强,陆地增温超过海洋,陆地气温也高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C。该题选B。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判断太阳直射20N,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日落时刻越晚,也就是甲地日落时刻晚于乙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从20N向南

3、北递减,甲乙两地到丙地(直射点)的纬度间隔(纬度差)相同,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同。(2013高考题北京卷)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答案】5.B【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中。【解题思路】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实际上是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故A选项错误;二氧化

4、碳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B选项正确;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中悬浮颗粒就要要发生散射,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经过散射之后,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就到不了地面,这样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减少,故C选项错误;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故D选项错误。(2013高考题浙江卷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第1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 B C D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逆温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相关知识。从题中可以得知,要加速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要是促使空气不断的流动。如

5、果对流层出现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现象,即为逆温现象,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图中的四种气温分布图来看, 、 、三中气温分布图中均出现了逆温,逆温不利于空气的扩散。只有 图中的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是降低的,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故最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故选A。(2013高考题浙江卷)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78题。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

6、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降水的成因分析。从图中可知,拉萨降水白天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夜间(夜雨,晚上八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之间的雨)。拉萨位于高原的河流谷地,白天气温升高快,晚上降温快,气温的日较差大。夜晚地面降温迅速,但并不是导致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的原因。水汽凝结成雨要有气流上升冷凝的过程。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山顶和谷底间的热力环流十分明显。根据热力环流的知识分析,白天山顶气流上升快,而此时谷底盛行的是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晴空万里。晚上,大量的山顶下沉的冷空气,下沉到谷底,然后导致了谷底中的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凝结成雨。故本

7、题答案为C。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 防治湿地退化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ABCD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旅游规划、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拉萨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可以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提升文化生态景区的品味和内涵,同时可以实现开发中保护。利用河滩低地受水文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此处作为水源的保护地带,应该采取保持原有形态的措施,而不应该布局文化建筑。在开发利用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应该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防治河流湿地退化,从质量的角度着手。吸收外来文

8、化,但不应该改造当地民俗,这样更加不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故答案选B。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其主要原因是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 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 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答案】4.D。【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因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等偏难。【解题思路】从题干文字信息有一个关键词“背风坡”,可见这是一个小尺度的,因背风坡焚风(干热风)效应导致的局地增温现象。【知识拓展】虽然北半球西风为西南风,但阿尔卑斯山北坡有来自于大西洋及北冰洋的湿润气流,

9、降水量大,雪线低;南坡因阿尔卑斯山的山体走向及比利牛斯、亚平宁山脉对西风的阻挡,降水相对较少,雪线高。(2013高考题天津卷)读图1,回答第1题。【解题思路】从图1中可以看出,气流由甲到乙是先爬坡再下坡, 因为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温度应先下降再升高,由此便可选出B;甲侧为迎风坡,故降水逐渐增多,乙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受气流下沉影响变化明显,亦可选出B。(2013高考题重庆卷)图1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1回答13题。 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距海距离 B 地形条件 C 局地水域 D 植被分布【答案】1.B【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考

10、生可以根据经纬度很容易判断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的东北部,再就是考查对图中海拔曲线和降水量曲线的认知。【解题思路】根据图中的海拔高度和降水量曲线,可以得出海拔高的地方降水量对应就高。可得答案为B 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A 虫害 B 冻害 C 滑坡 D 洪水【答案】2.B【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东北区域气候特征的了解。也突出了中图版选修5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解题思路】该题主要是由于东北纬度较高,春季温度回升慢,而且离冬季风源地较近,极易受到冷空气影响,所以选B。【易错点拨】该题目容易选D洪水,因为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不一定就形成洪水,但是要注意题目问的是突

11、出的,寒潮冻害比洪水形成更突出。 材料所示的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 含沙量高 B 流程较短 C 春夏汛明显 D 冰川补给为主【答案】3.C【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东北河流的水文特征,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河流有春夏两个汛期一定要知道。【解题思路】东北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覆盖率尚可,所以,含沙量应该小;东北平原面积较大,河流不可能流程较短;该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应该以降水补给才对,所以选C。(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9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2829题。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 3月12日 晴朗 B 6月5日 晴朗 C 3月22日 多云 D 6月20日 多云

12、【答案】D【命题立意】考查曲线坐标图的判读能力。考点定位: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特征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解题思路】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故A、C错误;如果当地天气晴朗则太阳辐射应以当地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且下午略大于上午,但在北京时间约13时出现一波谷,因此应该受多云天气影响故D项正确。 该地可能位于A 祁连山地 B 大兴安岭C 南沙群岛 D 帕米尔高原【答案】A【命题立意】考查运用曲线坐标图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分析问题综合能力区域定位能力。考点定位:地

13、球运动地理意义 区域定位【解题思路】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推出当地日出时间约为12-14:40/2=4:40;北京时间6:00时该地迎来日出,根据地方时计算原则可推出其经度约为120E(6:004:40)*15=100E,选A项正确。 (2013高考题北京卷)图4 (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4(b)显示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第6、7题。图4(a)中A比风速大B比云量少C比气压低D比气温高【答案】6.B【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14、的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解题思路】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判断,比的等压线密集,所以比的风速大,故A 选项错误;接近高压中心,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为低压中心,为上升气流,阴雨天气较多,故B项正确;读等压线数值,比气压高,故C选项错误;位于冷锋前的暖气团,位于冷锋后的冷气团,比的气温高,故D项错误。锋通过地的时间可能为A上午B下午C傍晚D夜间【答案】7.A【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

15、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易。【解题思路】锋面通过地时应刮偏西风,从图中可以看出12点之前为偏西风,故A正确。(2013高考题天津卷)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5,回答1011题。 图5 4月14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据图5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10.B【试题立意】该题考查是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与风力大小。【解题思路】当时受风暴潮最严重区首先应是迎风区,从图中等压线可以得出甲风力虽大但是偏北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故排除A;乙、丙、丁为东南风,其中乙为迎风区,丙丁均为背风区,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