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复习题分享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5939372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研究复习题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红楼梦研究复习题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红楼梦研究复习题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楼梦研究复习题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研究复习题分享(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红楼梦研究复习题一、简答题。(共30分)1、什么是“红学”?简要论述新旧红学的特点及其代表性学者、著作。(15分)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对红楼梦的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和考证。“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 李放八旗画录注“曹雪芹所撰红楼梦一书,风行久矣。士大夫有习之者,称为红学。而嘉、道两朝,则以讲求经学为风尚,朱子美尝讪笑之,谓其穿凿傅会,曲学阿世也。独嗜说部书,曾寓目者,凡九百种;尤熟精红楼梦,与朋辈闲话,辄及之。一日,有友过访,语之曰:君何不治经?朱曰:予亦攻经学,第与世人所治之经不同耳。友大

2、诧。朱曰:予之經学,所少于人者,一画三曲也。友瞠目。朱曰:红学耳。盖经少經即为红也。” (清稗类钞诙谐类)红学的出现几乎与红楼梦的出现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红楼梦尚未完成,红学就出现了。脂砚斋所作的评语,就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所作的。脂评牵涉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作者家世、素材来源、人物评价,是标准的而且十分可贵的红学资料。(一)“旧红学” 王国维之前的“红学”,即“旧红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即“评点派”和“索引派”。 “评点派”的代表者是脂砚斋、畸笏叟、松斋等与作者关系密切的评点者,此后有王希廉护花主人批序红楼梦总评、张新之、姚燮读红楼梦纲领、陈其泰等; “索引派”的代表者有蔡元培石头记索隐

3、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等,主要说法有:明珠家事说;和珅家事说;顺治董鄂妃事;康熙朝政事说。(二)“新红学” 1904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正式拉开现代新红学的序幕。 1921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相继问世,提倡“有证据的探讨”,在红楼梦的作者与版本研究上作出了独到贡献。胡适“自叙传说” 周汝昌“新自叙传”(红楼梦新证1953)(三)现代红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希凡、蓝翎的研究成果(红楼梦评论集)代表了新红学向现代红学的过渡趋势,他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红楼梦,揭示其反封建倾向及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从五十年代起

4、,伴随着红学珍贵资料的不断被发现,迎来了八十年代开始的红学研究热。现代红学的要点1、红楼梦是小说,不是曹雪芹的自叙;2、红楼梦里有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3、曹雪芹是一位超前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属于他自己的时代。他的批判是属于他自己的时代的,他的理想却是属于未来的;4、红楼梦里的未来世界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新人特征为其标志的,是未来社会两性关系的雏型。“红学”形成的原因:一、红楼梦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使读者百读不厌。每阅一次,都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之处。二、红楼梦本身以及作者,又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也吸引了许多研究者去探究,去弄个水落石出。2、“脂评”的含义是什么?红楼梦中脂评的意

5、义何在?(15分)脂评是较为宽泛意义的评,包括脂砚斋、畸笏叟等与作者同时代、关系较为密切的人的评点,并非仅指脂砚斋一人。一、脂评透露了作者的家世例如:第16回甲戌本批: “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第53回:“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庚辰本夹批: “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二、脂评透露了作者创作、修改的情况和所写的某些本事。甲戌本第1回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甲戌本第13回“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朱笔眉批: 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

6、。甲戌本第13回开头“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恸杀。三、脂评透露了石头记80回以后的某些情节,成为探佚学最主要的依据。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天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 庚辰、戚序本第19回双行夹批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庚辰、戚序本第31回末评四、脂评不同于以往评点A、脂评作者本身还兼有一定程度的小说作者的身份,更兼有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素材的身份,也即是过来人的身份。B、脂砚斋的立场与作者基本一致

7、。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可(不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 五、有助于红楼梦版本的正本清源,为尽可能恢复这一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巨著的本来面目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据此追索出原著的大致修改、演变过程。六、“脂评”相对于曹雪芹的石头记正本而言,是一种辅助性文本,既伸张了作家在正本中无法正面表达的“真实”,引导着读者对正本的深入解读,同时又阐发了朦胧的文艺理论。二、赏析题。(30分)林黛玉的三首代表性作品葬花

8、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都是自贾宝玉的视角引入红楼梦的叙事流程,贾宝玉听到或看到这些作品时的表现是不同的,对比分析这些变化,谈谈曹雪芹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出于刻意匠心?结合宝黛感情的进展分析其中隐喻的爱情发展的过程性。1、第27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贾宝玉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

9、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

10、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第45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11、。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宝玉却不留心,因见案上有诗,遂拿起来看了一遍,又不禁叫好。黛玉听了,忙起来夺在手内,向灯上烧了。宝玉笑道:“我已背熟了,烧

12、也无碍。”3、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宝玉一壁走,一壁看那纸上写着桃花行一篇,曰: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