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巩固提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587369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巩固提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巩固提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巩固提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巩固提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巩固提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巩固提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巩固提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巩固提升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3、4、5、6大众传媒的发展7、8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9、10、11综合12、131.(xx烟台适应性练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致使“四万万人变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材料反映出清末移风易俗具有明显的()A.民主色彩B.革命色彩C.封建色彩D.政治色彩解析:D按察使代表政府下令禁止缠足,并不具有民主色彩,故A项错误;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的危害,并没有号召民众推翻政府,故B项错误;禁止缠足具

2、有反封建的色彩,故C项错误;缠足会导致民族的衰落,具有救亡图存的政治色彩,故D项正确。2.(xx湖北名校调研)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解析:B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故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3.(xx商丘月考)191

3、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解析:C根据材料信息“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体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革命巨子”的服饰引发政界人士互相效法,这种现象说明了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C项正确;A、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故A、D两项错误;B项提到西装革履的流行,是题干材料的表面现

4、象而非根本,故B项错误。4.(xx怀化模拟)有学者谈论中国近代的习俗现象时说:“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为近代中国带来这一习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西方文化的侵略B.维新思想的传播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D.民主革命的胜利解析:D根据材料信息“一岁过两年”,结合所学,可得知过两年指农历年除夕和公历年元旦,带来这一习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增添了国庆、元旦新节日,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直接原因,故A、B、C三项错误。5.(xx成都诊断)如图是1913年时事画报刊登的题为“女学渐兴”的时事画。它反映出()A.女学教育

5、始于民国初期B.中国女权事业取得进步C.中国教育实现男女平等D.新文化运动成绩卓著解析:B“1913年”“女学渐兴”体现了女子地位的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女学教育“始于”民国初期,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在当时并未实现,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故D项错误。6.(xx绍兴模拟)20世纪30年代中期,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这一现象说明()A.无袖旗袍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B.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C.女性穿无袖旗袍有伤社会风化D.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解析:B无袖旗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故A项错误;“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说明无袖

6、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故B项正确;女性穿无袖旗袍是新潮的表现,反映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错误。7.中国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主要报道地方性的和商业性的新闻。而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文章,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此变化不能反映()A.广大民众的觉醒B.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C.时代主题的变迁D.西学东渐进入制度层面解析: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破产,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寻求立国之道,反映出时代主题的变迁,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说明维新派受西学影响,从制度层面寻找救国之

7、路,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体现,且维新派也缺乏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8.(xx北京东城区综合练习)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年份当年创刊总数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189573189611718974945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维新派的主张为广大民众接受A.B.C.D.解析:C1895年后民族危机加深,从材料可以看出18951897年中国人自办报刊数量在不断增加,故正确;18951897年是维新思想传播时期,这时期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

8、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推动国人创刊数量不断增长,故正确;材料反映中国人自办报刊数量在不断增加,不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故错误;材料只能反映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不能说明维新派的主张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9.(xx眉山一诊)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制商行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A.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资本主义的产生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

9、了当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B材料描述了津浦铁路修成前后,蚌埠商业的经营状况,体现了交通是促进近代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的要素为私人投资和雇佣劳动,在材料里没有体现,故A、C两项错误;木竹市场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10.“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材料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交通运输出现近代化商业经营方式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当时

10、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A.B.C.D.解析:B从“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可知正确;从“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可知正确;从近代交通工具增多,采用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可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正确;铁路受列强操纵和控制在材料中无体现,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11.(xx扬州模拟)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

11、确的是()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解析:D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两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感受,而不是火车的便捷,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教师备用】 (xx台州调研)阅读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1年1886

12、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A.B.C.D.解析:C上海和重庆两地对西方发明的应用时间不同,说明了两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故正确;从表中看不出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故错误;上海和重庆应用西方发明的时间越来越短,可以看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2.(xx邯郸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

13、,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材料二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

14、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1982xx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xx年合计100100100100一人户11.858.4612.1214.13二人户12.4314.2723.5128.67三人户20.6733.5039.5837.57四人户23.2224.1014.3111.11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19.6710.488.52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

15、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解析:第(1)问特征从材料一中“六世同居”“五代同居”等信息可归纳出以血缘为基础世代同居;从材料一中“饮食一道,财产共有”“也同耕共食”的信息可归纳出共同劳动,财产共享;从材料一中“不分彼此”“不曾折箸争吵过”的信息可归纳出家庭关系和睦。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二中“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和“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等信息可归纳出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替代、公民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晚清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