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原理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475830177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大《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南大《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南大《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南大《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南大《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大《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大《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原理(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大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基本技术原理网络传播概述网络传播基本技术原理新媒体在网络传播中应用网络传播中信息安全问题探讨网络传播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传播概述交互性网络传播允许受众与传播者之间进行实时互动。定义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全球性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打破地域限制。个性化网络传播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多媒体性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网络传播定义与特点Web1.0时代Web2.0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发展历程以

2、静态网页为主,内容主要由网站编辑提供,用户互动有限。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传播更加便捷和个性化。动态网页和社交媒体兴起,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主流,互动性大大增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传播的精准度和效率。重要性网络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对于个人而言,网络传播是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网络传播重要性及应用领域对于企业和组织而言,网络传播是品牌建设、营销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手段。网络传播重要性及应用领域网络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社交媒体网络传播

3、重要性及应用领域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使得教育资源更加普及和便捷。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等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商业模式。网络传播重要性及应用领域电子商务在线教育02网络传播基本技术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相应软件支持下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在局域网中明确一点讲就是文件服务器、工作站和电缆等的连接形式。现在最主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型。网络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4、TCP/IP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其中应用层的主要协议有Telnet、FTP、SMTP等,是用来接收来自传输层的数据或者按不同应用要求与方式将数据传输至传输层;传输层的主要协议有UDP和TCP,是使用者使用平台和计算机信息网内部数据结合的通道,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与数据共享;网络层的主要协议有ICMP、IGMP、IP(IPV4IPV6)等,主要用于网络中数据包传送方式的控制信息;链路层的主要协议有ARP、RARP,主要用于建立送到物理层上的信息如何传输。TCP/IP协议HTTP协议是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它可以使浏览器更加高效,使网络传输减少。它不仅保证

5、计算机正确快速地传输超文本文档,还确定传输文档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哪部分内容首先显示(如文本先于图形)等。HTTP协议互联网协议与工作原理数据传输方式: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方式类似于传统的电话交换方式,用户在开始通信前,必须申请建立一条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物理信道,并且在双方通信期间始终占用该通道。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单元是报文,报文由首部、正文和尾部组成,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存储转发”方式。分组交换是采用具有统一长度和格式标准的分组作为传输单元的一种交换方式,分组由分组的头部和分组(负载)两部分组成。数据通信过程: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数字、文字、语音、

6、图形或图像,计算机产生的信息一般是字母、数字、语音、图形或图像的组合。为了传送这些信息,首先要将字母、数字、语音、图形或图像用二进制数据来表示。为了传输二进制代码的数据,必须将它们用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来表示。数据通信的工作过程概括为分割、编码、传输和译码。数据传输与通信过程剖析03新媒体在网络传播中应用新媒体定义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特点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概念及特点介绍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

7、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信息传播作用新媒体能够迅速聚集和放大社会舆论,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社会动员作用新媒体为各种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传承作用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娱乐休闲内容,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娱乐休闲作用新媒体在网络传播中作用和价值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PC、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接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传播互动。微博在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的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微博案例分析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

8、程序,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微信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和便捷的使用体验,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微信在社交、商业、政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微信案例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04网络传播中信息安全问题探讨信息安全定义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系统和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破坏、修改或销毁的能力。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安全对于保障个人隐私、企业机密、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网络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信息安全概念及重要性阐述包括病毒、木马、黑客攻击、钓鱼网站、恶意软件等,这些威胁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常见信息安全威胁包括安装杀

9、毒软件、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补丁、使用强密码、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等,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防范措施常见信息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加密技术定义加密技术是一种将敏感信息转换为无法阅读的代码形式,以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加密技术应用在网络传播中,加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领域,以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加密技术也是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机密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密技术在网络传播中应用05网络传播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问题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介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

10、。国际相关法律法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电子通信隐私法案等。网络传播中,虚假信息、谣言等不实内容的传播,误导公众,造成不良影响。虚假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网络暴力未经许可公开他人隐私信息,侵犯个人权益,破坏网络空间秩序。网络言语暴力、网络欺凌等行为,给他人带来精神压力和伤害。030201伦理道德问题在网络传播中表现0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在网络传播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网络传播中的挑战和问题。01强化行业自律机制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监管,推动网络传播行业健康发展。02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

11、众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公众素养06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传输速度大幅提升5G技术将带来更快的网络传输速度,使得网络传播更加高效和便捷。传播内容更加丰富高速的网络传输将使得视频、音频等富媒体内容更加普及,网络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范围更广泛5G网络的覆盖范围更广,可以使得网络传播覆盖到更多的地区和人群。5G时代对网络传播影响预测030201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智能推荐相关的网络传播内容,提高用户体验。智能推荐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化地生成一些简单的网络传播内容,提高内容生产效率。智能内容生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网络上的舆情进行智能分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智能舆情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传播中应用前景面临挑战和对策建议网络安全挑战随着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防范。信息过载问题大量的网络传播内容可能导致信息过载,使用户难以筛选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需要通过智能推荐等技术手段解决信息过载问题。技术更新换代快网络传播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需要不断跟进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升级网络传播平台和技术手段。对策建议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筛选能力,鼓励技术创新和升级,推动网络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感谢观看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