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 儒家思想的演化 1、儒家思想的演化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见 (2)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宋明发展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见、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见 (4)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见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宝,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 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 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 轻” “性善论”等荀子的思想——人定胜大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等从孔子创立儒家提出学说,经过孟子、 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特点 儒家思想较为详细,带有深厚的志向化色调;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 和政治志向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起先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 地主阶级冷遇。
3.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 诸侯王国威逼中心政权、匈奴的威逼使统治者相识到加强中心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复原 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须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统治的需 要 董仲舒的思想 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学说;③“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④针对土地兼并严峻和百姓牛活困顿的 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的主见 意义 ①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巩固中心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 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化的发 展 4.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 背景 社会形势发展改变与动荡担心,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而出现危机,佛、道、儒“三教合 一”潮流的出现 理学的概念 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理学足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 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的儒学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宋代形成理学,即道学,吸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而形成 新儒学北宋有程颢、程颐,他们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干脆联系起来,认为仁是万 物俱生的;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陆九渊提出“心学”; 到明中期,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为“阳明心学”,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理 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 影响 一方面是主动的,对人的人格、气质、品德、立志、责任感等方面具有主动的影响;一方面是消极的,它 所规定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这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消极影响是 突出的 5.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 背景 政治上,中心集权化与专制制度的加强,严峻地阻碍了历史发展和进步;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引发人们的思索与批判。
主见 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黄宗羲剧烈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因而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他反对 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见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 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 唯物观点他还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辩证法思想 影响 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与基础,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但在君主专制强化、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 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斗争后才被统治阶层重视 李贽的叛逆性格主要体现在对宋明理学正统的批判上他从阳明心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动身,竭力反对宋明理 学家的道德说教和神奇主义他认为,宋明理学家所推崇的孔子已远不是历史上的真实的孔子,真实的孔子是人, 而不是神。
真实的孔子人人可学,而被宋明理学家神奇化了的孔圣人,则不行学,也不必学因此,他竭力反对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对孔子不切实际的迷信对于儒家的那些典籍,李贽认为,多半并不出于那些圣人之 口,因而并不能作为"万世之至论",而应依据这些话语的详细背景进行探讨和分析故此他坚决反对宋明理学家 假借圣人的语言以治人的把戏他称这些理学家为假道学,为"穿窬之盗",为欺世盗名者他们阳为道学,阴为 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既可恶、可恨,甚切可杀、可剐由此可见,李贽对那些假道学家是如何的憎恨 李贽对假道学的憎恨,按理说并没有涉及到儒学的整体和真正的儒家精神事实上,在没有新的资源作凭借 的历史条件下,他所憧憬的也只能是那些所谓的真儒学、真道学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李贽的叛逆性格和异 端思想只是对宋明理学正统有效,他所呼喊和憧憬的依旧是传统的儒学或称之为早期儒学 思索:宋朝的理学是怎样形成的?明朝时期有何发展?明清两代的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明清之 际,出现思想活跃局面的缘由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专题归纳与总结 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大致起于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 高峰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建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武帝起先,经过 董仲舒改造与发展了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而居于正宗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魏晋 南北朝及唐宋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广泛传播,为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儒家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以儒学为 主,三教合流”的趋势宋明时期儒学对佛、道思想加以汲取和扬弃,形成宋明理学当理学被官方利用、渐渐丧 失自身活力之际,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特性的学者向程朱理学及君主专制发出挑战,提倡“经世致用”,再一次开 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1.演化历程 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 创立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 主见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 西汉董仲舒依据当时社会须要,汲取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 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见,得到汉武帝的全面确定和 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学的发展: 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 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见“心 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儒学的新发展: 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见, 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儒学的演化规律 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验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 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 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汲取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意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须要; ③作为统治者不管实行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动身点的 3.演化缘由 思想是肯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 的作用。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确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 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 的思想体系思想的统一性和凝合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合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持续的主 要动力儒家思想的坚忍包涵、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礼 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达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 系 4.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主动作用 (1)“仁”“德政”的主见对巩固和持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意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主动作用 (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化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化中仍 有很大价值 (4)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珍贵遗产的重要部分 (5)今日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肯定关系,但也须要注 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消极作用 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钳制着人们的 思想意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 要影响 【学问串讲】 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主动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1)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见以爱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