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修改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5749952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程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程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程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修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程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修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程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菲《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修改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四年级教学形式课堂授课教 师程菲单 位转塘小学课题名称古诗两首学情分析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情境的创设,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情境复现,以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因为情境创设就是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的场境,通过眼前的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使情境丰富和逼真。同时,模拟情境,只需要相似而

2、以,在教学中运用时就显得简便易行。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抑扬顿挫的朗读。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努力创设一个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这就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样读“这个环节上,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教师范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读美,从读中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闯“悟”这个关上,出示了庐山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去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意境,并出示了实例,让

3、学生结合实际讨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2、边读边想象,学会观察方法,由感性的体会进入理性的分析,由情入理,体悟诗句涵义。教学难点:1、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目标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联系上下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通过朗读体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用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学习古诗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

5、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

6、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6、巩固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生观看录像。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7、(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

8、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8、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师检查背诵情况9、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不同。作业或预习1.课堂作业本第3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缘”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2.默写古诗题西林壁3.搜集并吟诵有关苏轼的诗。4.课堂作业本第五题自我评价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