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化运动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566704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合作化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业合作化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业合作化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业合作化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业合作化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合作化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合作化运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 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 集体化。历史演化初期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 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 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 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 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

2、办了农业生产合作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 冒进倾向。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 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 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 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 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2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 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 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 社。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

3、化问题上 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 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3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 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 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 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 髙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 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1954年10月

4、,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 决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共中 央批准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 作社发展到67万个。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 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 题,发出了 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1月10日,中央发出 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力 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 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 和适当发展。为了贯彻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

5、了全国 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 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华东区、中南区和河北、天津、 北京等15个省市委书记会议。根据毛泽东原来的提议,会议提出1956 年发展到100万个社的意见。6月中旬,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 了关于到1956年合作社发展到100万个的计划。不久,毛泽东从南 方考察回来,主张修改计划,加速发展。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 恢不赞成改变计划,认为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速度发展相适应,不 宜发展过快。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思想右倾。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至

6、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 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 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 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 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 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 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 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 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 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

7、.3%, 参加髙级社的达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 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高潮农业合作化的起源可追溯到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时期,那时许多 农村组织了互助组进行农业生产。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农副产 品供应紧张的矛盾,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如何加强农业发展问题。 1953年底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组织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运动迅速在全国展开,1954年农业合作社的数量 比1953年增加了 15倍,已大大突破了原定的发展计划。1954年4 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1955年合作社要发展到30万 个或35万个。195

8、4年1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互助合作会议进一步 提出在1955年春耕前将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于是,1954年冬、 1955年春全国农村掀起建立合作社的浪潮,1955年3月全国农业合 作社达到67万个,经过整顿仍然达到65万个。由于农业合作社短期 内增长过快,不少新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出现许多问题,中央农村工作 部部长邓子恢提出整顿和巩固合作社。1955年3月,毛泽东同意农 业合作社停、缩、发,的方针。但他在1955年四、五月外出考察后, 对中央农村工作部提出的发展合作化方针产生不同的看法。1955年7 月31日,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社问题的报告,严厉批评邓 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政策,提出农业合

9、作化不是下马的问题,而 是赶快上马的问题。毛泽东的这一报告,推动全国农业合作化进入髙 潮。终结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形式上似乎回复到了农业合 作化前的个体经营状态,于是有些人便发出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的感概,甚至认为当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根本就是不必要的,是多此 一举。其实,以包产到户为基本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 合作化以前的个体农业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是作为农村主要生产资 料的土地,合作化之前它是个体农民私有的;而包产到户之后只是经 营方式由集体生产变为农民个体劳动,土地的所有权仍是集体的,农 民与集体是一种承包关系。当年农业合作化的目的,就是要将主要生 产资

10、料的私人占有改变为合作化运动的成果,而是合作化事业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深化。可参考书籍: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当代中国农村变迁丛书)。农村工业新中国建立后以农业合作化对个体小农经济的改造,与农村工业 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村工业化包括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和 农业工业化,关于农业合作化对农村工业化的作用,可以从发展农村 的工业企业和促进农业工业化两个方面来考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适应的农业合作化应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村工业化的主要 途径。农村企业在1958年以前,农村工业基本上是自给性的手工作坊式的手工业 和农产品初加工,不仅主要限于为农村服务的范围,而且很大一部分 是从事农产品的

11、加工。因此,随着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 统一收购范围的扩大以及数量的增加,农业社的副业活动便由于原料 困难而举步维艰。公社工业随着人民公社的组成应运而生。为了纠正 社办工业群众运动式发展带来的问题,中共中央制定政策对社办工业 给予规范,决定在国务院财贸委下成立人民公社工业管理总局,以加 强领导(后因公社工业整顿等原因而未成立),且国家财政决定每年拿 出10亿元,无偿支援公社工业和穷队。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央召开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大办地方农机厂、农具厂以及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企业。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中国农村工业在相当艰难的环境中 顽强生存且日益壮大,农村工业企业围绕农业办

12、工业,为农业生产服 务,为城市工业加工服务;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因此具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好的灵活性。在农村工业企业发达地区已涵盖 了以下门类:以食品、饲料为代表的粮食转化行业;以经济作物和林 业、牧业以及其他副业产品为原料的农副业产品加工行业;围绕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的小型矿业、能源和建筑材料等行业;传统工艺、各类 编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制造、修理行业;为大工业 协作配套或拾遗补缺的行业;为城乡市场服务的轻纺、五金以及当地 土特产加工等行业;供出口创汇或为外贸部门加工服务的行业等。伴 随着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农村工业企业逐渐发展起来,构成农村工 业化的重要内容。毫无

13、疑问,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助于改变 农业在中国工业化中的重要而又有些被动的角色。促进工业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改造小农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从互助组向初级社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互助组一般规模较小,由三五户或 十几户农民组成,其成员各自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劳动过程 中换工互助,有的还实行某些技术分工。互助组是带有社会主义萌芽 性质的互助合作组织。推进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合作化的长处在于可以快速动员、 组织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从农业合作 化向农业集体化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推进农村的农田水利建

14、设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投入,提髙了防灾抗 灾能力,为农业的稳产髙产打下了良好基础。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没有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业化是不可想像 的。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一定的基础,个体小农经济条件下是不 可能出现机械化的。正是农业合作化使得农业机械化成为可能和现 实。因为无论是农业机械的使用还是化肥的使用,都只有在农业已经 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或者才能大量使用。农业合作一、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和搞好新农村建设,主要课题有三个: 投入问题、组织问题和土地问题,新型合作化是农民为探索解决这些 问题自发进行的制度改革探索。二、由农民创造的各种新型合作组织,各有其不同的产生背景和 发展特点,经过不断的发展进步,很可能成为解决当前三农难题和谋 求未来长期发展的一个新体制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