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5594108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本 的信息治理托马斯 H 达文波特 技术专家们构造的精致的技术框架和企业信息模型常常只考虑了机器如何配置, 片面夸 大信息技术的作用, 却忽略了人们获取、 共享和应用信息的渠道方式, 忽略了人们在接受或 提供信息时的心理感受. 对于一家大型企业而言, 运用信息技术治理信息首先必须着眼于思 考人们如何应用信息,而不是如何使用机器. “以人为本的信息治理方法与 “技术至上的信息治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造成差异的 原因在于:“技术至上 论认为信息的含义唯一; 人们愿意实现信息共享; 改变 IT 系统就能 改变企业的信息治理方法.而“以人为本 论那么认为信息有歧义;组织内存在着诸多阻碍信 息共享

2、的因素; 改变 IT 系统不等于改变企业的信息文化, 要使 IT 系统有效运转,还需对企 业内部的信息文化做出相应调整.信息本身具有多重含义 信息要实现共享、 交换, 首先应有明确的含义. 但事实上一种信息无论看上去多么简单、 多么根本, 都可能引起不同的理解. 例如,在康柏公司, 当一个批发商或中间商订购一台计 算机时,间接市场的销售行为就完成了; 但对于直接市场,只有在最终用户收到货物时,销 售才算完成.而同样是直接市场,也有不同的观点:销售人员认为,收到订单就算是一次销 售;生产和后勤部门认为,货物发出才算是销售; 财务部门认为, 收到货款才算销售行为结 束.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信

3、息的多义性使信息很难用几个通用词来进行结构化的描述. 有时人们可以通过对某些概念的标准化定义来推动信息的交流, 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非 要通俗不可,有时组织内会需要一些无序的甚至是冗余的信息,需要对信息有特定的理解, 由于个性化的信息理解说明个人或小组在用更适用的方法定义信息,以便开展工作. 事实上信息标准化和信息个性化之间存在一种良性的张力,二者都不可缺少.而“技术 至上论过分强调信息标准化, “以人为本论那么强调信息的个性化.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 进行信息治理那么需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一词多义要求组织内与信息有关的人员, 包括信息收集并为信息分类的信息提供者, 以 及信息使用者在

4、交换、 共享信息时不要片面追求简化信息, 而要充分理解这种信息的多义性. 信息的多义性使信息标准化工作变得极为复杂, 而且在标准化的过程中, 很有可能省却了对 公司开展有用的个性化信息.信息共享的麻烦 1信息共享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信息共享一方面使公司的员工能够更便捷地获取重要信息,但同时也方便了公司的外部 竞争者、公众获取公司信息.最近很多公司的离职员工被指控带走了公司的大量专有信息, 这使得经理们把握不定是否应该公开某些信息. 以往企业通过保密和模糊处理等手段来限制 信息的扩散, 而数字化信息治理要求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编辑处理, 赋予信息精确的、 标准化 含义,这使信息更易扩散,更易被不利

5、于企业的人所利用. 2信息共享应有原那么 不同的信息文化衍生出不同的信息共享态度,加剧了企业并购、部门整合时的摩擦.解 决这种摩擦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治理制度原那么 即关于信息界定和信息传递的制度原那么 , 信息治理制度原那么是以人为本的信息工具之一. 在一个企业内部,各层级治理人员出于获取权力的欲望,有时也会产生信息摩擦.这时 要解决信息问题, 通常要深入地研究公司在组织限制方面所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如 果让低层员工同那些高层人员“共享信息,可能会形成一种不利的信息文化,即过多纠缠 于微观治理问题之中. 信息共享要有一个度, 如施乐公司规定主管人员只能查询使用本人下 两个级别的数据.

6、 没有限制的信息共享是没有效果的. 实际上, 信息共享程度的提升既有可能提升公司员 工的士气也可能导致公司员工士气低落. 例如有关公司业绩的信息共享通常有助于提升公司 员工的士气, 即便是业绩不尽人意也会如此, 由于如果员工不能获得公司经营运作方面的信 息,他们会认为公司的实际情形比他们了解的还要差, 流言蜚语的传播会使员工的士气低落. 3信息泛滥祸患不浅 很多人都受困于信息泛滥而不是他们所抱怨的“信息超载 .尽管技术专家开发出了个 性化的邮件过滤器, 但仍无法使经常使用电子邮件的人逃脱垃圾邮件的搔扰. 在很多情况下, 假设仅仅建立一个电子信箱系统,而对如何使用这个电子信箱系统没有一个相应的指

7、导原那么, 是不能解决信息共享和信息治理中的复杂问题的. 有研究说明: 真正的网络组织所必需的组 织信任和人际环境, 不仅仅是建立在电子网络的根底之上, 还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会议来建立. 4变革组织的信息文化是最能推动IT 的解决方案,也是最难实施的解决方案 有了信息技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具体到某一次交流沟通 而言, 没有人清楚什么样的方式最适宜. 不过,即便是使用次优的沟通媒介,也算不上公司 的一种错误, 公司的治理者应该澄清熟悉上的混乱.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交流技术和手段, 管 理者都必须铭记:一起工作的员工仍然需要经常的个人接触.为信息技术建立文化根底 工具不管

8、如何有价值,都只是工具;新技术不管如何高级,如果没有人的介入,都不会 改变人的行为.虽然有些学者已经对信息本身对工作中人的影响做了集中研究,但实际上, 我们还没有充分讨论信息治理中人所扮演的角色, 更不用说要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信息 文化的问题. 信息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证实, 信息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同新的组织需 求适应,更大程度地以人为中央,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在具体运作中具有更大的本钱有效性. 构建有效的信息文化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图.现在,绝大多数公司都有很多数据库,但是,由于公司组织内部信息的 泛滥,公司的员工往往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通过编制信息图一方面

9、能方便公司员工查找获取信息, 增强信息的沟通与共享; 另一方面还能标识出具体信息的拥 有者或监控者, 他们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解释, 指出相应信息的目的、用途和缺陷, 并且 能帮助寻求信息的人找到其他信息资源. IBM 公司通过信息图防止了在外部市场重复购置信息, 为此节约了可观的本钱. 有些信息拥有者最初不愿意列出其姓名, 担忧由于答复别人 的问题而耽误工作, 现在, 很多信息拥有者都认为自己从别人的提问和评论中学到了不少东 西. 2信息指南.除了信息图之外,信息的使用者还需要有人引导,以直接查询他们所 需要的信息类型. Hallmark Card 公司在每一个经营单位都设置了一个信息向导的

10、职位,这 些信息向导负责向 IT 人员传达用户的信息要求, 使 IT 人员可以查询相应的数据库提取用户 所需要的信息. 他们的工作大大减少了公司员工寻找正确信息的时间和在各个经营部门之间 进行信息比拟的时间,改善了对信息的查询效率. 3业务文件.信息展示的形式对信息的使用和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原始的数 据毕竟不是信息; 数据堆砌也不同于以有用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数据诠释. 一般来说, 业务文 件提供信息的组织形式和内容, 它应剔除某些信息, 使余下的文件能被消化理解. 关注组织 真正需求的文件,比考察宽泛的信息要求或者试图规定诸如“客户之类的术语更有效果. 4群件. Lotus Notes 、

11、 NCR 的 Cooperation 和数字设备公司的 Team Links 就是群件, 它们是非结构化信息共享的绝好例子. 这些新技术可以使不同地方的小组成员共享文件、 在 线讨论,更方便地获取并传送信息. 不过,如果公司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足够培训, 群件的优 势就不能发挥出来. 实际上,群件的顺利实施依赖于公司的信息文化. 一方面,群件扩大了 使用者需求的信息而不仅仅是限制了信息, 因此公司必须为员工提供培训并给予他们一定的 时间, 使他们能处理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 群件需要长期不断地掌握技术,而不是单次实 施了事. 总之,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公司的信息问题,无论多么复杂的信息系统,都不能完

12、全控 制其中的数据信息. 只有当治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信息本身时, 他们 才会意识到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的有效运用之间其实没有太多的关联. 本文由符彩霞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信息技术的商 业价值?.返回 TOP网络公司如何树品牌? 网络公司的迅速崛起同时意味着大把大把的银子做铺垫. 新网站急于告诉人们自己的存 在,老网站不敢怠慢已有品牌的维护, 于是有限的传媒渠道成为新老网站的必争之地. 面对 重新洗牌的产业格局, 面对分新秒异的网络经济, 网络公司应如何打造维护自己的品牌呢? 跑马能否圈地? 前段时间有关某某行业、 某某方面第一家网络公司、 第一个

13、电子商务平台或是第一个专 业门户的新闻发布真可谓是接踵而至、 不绝于耳,被评论家们称为是跑马圈地的互联网时代. 研究说明,市场的早期进入者具有某些领先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那些领先进入新开辟的市场或开发生产新产品的公司, 其品牌更易被消费者记住, 受到媒体关注的频次也更高. 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最先浮现在消费者脑海里的品牌消费者往往最有可能购置. 再者, 网络缩短了品牌的成长时间. 过去某一品牌从最初进入市场到成为市场领袖平均 需要 13 年的时间,而成为知名网络公司的速度要快得多. 最后,网络使第一家品牌更易锁定客户群和营销关系,提升后来者的进入门槛. 所有这些因素说明, 互

14、联网给了有价值的新品牌更多的时机, 使它们能迅速获得消费者 的认可.面对网络浪潮, 老牌企业往往认为自己能后来居上, 所以刚开始并不急于赶潮,但 这种观望可能会使企业错过进入市场的最正确时刻.如Barnes & Noble 、美林证券和微软都是典型的例子, 以往的成功一度使他们无视了对新兴公司的高度关注, 以致给新兴的网络公司 分别为亚马逊、 Schwab 和美国在线让出了大片市场,现在他们要想收复失地就得付出 巨大的代价, 由于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些网络新贵. 看来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能占不少 廉价.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成为第一家就能百分之百地成为最好的一家.例如一说起网上书店, 亚马逊无疑是

15、首屈一指;而一说起网上经纪,那就不好说了,早期上网的人可能觉得当属 E*Trade ,由于它第一个开展网上经纪业务,但对于上网稍晚的人尤其是 Schwab 的上百万 新客户而言,十之有九认为当属Schwab.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市场最终出现赢家并改写历史时,早期的领先品牌极有可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悄无声息. 市场的早期进入者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这些不利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信息的迅速传播会通过市场示范效应激起消费者强烈的市场期望.从某种程度上 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就是 0、1 选择,这种心理会激起人们期待老牌强势企业进入相关 领域,而并不急于向无名新秀投诚. 其次,企业领导层为

16、了使企业迅速崛起,一方面需要快速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还得有恰 当的商业模型. 早期的网络公司像亚马逊和雅虎的创业者的光辉遮盖了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 的价值,其实它们能成功不仅得益于领先一步,更在于其正确的、适时调整的商业模式. 最后,第一家网络公司所采用的商业模式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难以长久的. 正是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第一家成为市场最终赢家. 可见笑在最先并不意味着能笑到最 后.创品牌就是烧钱? 退一步就算能笑到最后,对于网络公司来说,这种代价也是巨大而且惊人的.许多公司 的经理层说,新创立的公司常常要将他们所筹集到的资金的90%用于做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活动. 确实,单是技术很难确立起一个网上品牌.超级网民都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