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557320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益阳市大通湖区第二中学 陈瑛初中化学学科既体现了理科重视实验,重思维推理的一面,又体现了文科重视强化记忆的一面。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横向纵向关联复杂、疑难点密布,许多同学认为化学难学,内容多、杂、乱。给他们学习化学带来了不少的难题。所以,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是教学中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手段,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学习变得轻松,又能增强学习化学的趣味性。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初中化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给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同学一些帮助。一、“谐音字”法例: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是常见的实验室制氧原理。而它的实验步骤重要而复杂,主

2、要包括: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试管里装入高锰酸钾固体后塞紧带导管的橡皮塞;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将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同学们在操作中往往会出现操作步骤的混乱,从而导致实验中经常出现仪器破损,收集不到纯氧气或根本制不到氧气等现象。那怎样把这些步骤牢牢地记下来呢?我们首先可以将操作的七个步骤简化成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但这七个字没有逻辑性,不成句,不便于学生记忆。如果用“茶庄定点收利息”这七个谐音字来代替,同学们既容易记,又感到有趣,教学效果非常好。又如,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氢气、氧气,还

3、是氧气、氢气?这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只是在实验过程中明白,实验过后不久就很容易混淆记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我们也可以用谐音字“父亲正痒”(负氢正氧)来帮助学生记牢。再如,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也可以用趣味谐音“养闺女,贴!”来强化记忆等等。二、顺口溜法例:常见化合价的记忆是九年级学生的一大难点。化合价记不住,化学式的书写就成了问题。如能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则能帮助同学们快速、牢固地记下化合价。如: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九年级化学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是一个重

4、点,而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这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首先,同学们须弄清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物的条件是碱与盐反应、盐与盐反应必须二者皆可溶;生成物条件必须是气体、沉淀或水。在这些条件中涉及到了物质的溶解性问题,如能记住附录中溶解性表,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大突破。而溶解性表涉及的物质多,难记,如果能根据表中的文字特点编成顺口溜,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如: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踪影,盐酸盐(氯化物)除去银、亚汞,硫酸钡、铅(硫酸钡、硫酸铅)水不溶。三、坐标平移法以上谈到的是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一些记忆方法,而化学的思维推理也是很重要的。如同学们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对溶解度曲

5、线图的理解和运用总是存在很大的问题,若能发现溶解度曲线图的规律,运用“坐标平移”的方法来推理,这样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溶解度曲线表示了一定的意义: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某物质溶解度曲线上面面积的一点,表示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为过饱和状态,有晶体析出;下面面积的一点,表示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为不饱和状态;曲线上的一点表示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恰好达到饱和。那么,怎样运用溶解度曲线图的意义,去判断温度改变后的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呢?其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又怎样呢?正确运用坐标平移法,可顺利解决这个问题。例1:a、b、c三种物质的溶

6、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有t1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升温至t2时,(无水份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溶解度g温度/t1t2baA、c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B、a、b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cC、c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D、a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清楚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且知道这一公式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100%。再运用坐标平移法:bScSbacSbScSa溶解度g温度/t1t2ScSa设t1时a、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Sa、Sb、Sc,由图可知:t1时,SbScSa,则t1时a、b、c三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b%c%a%。升温至t2,这时,我们

7、将点Sa、Sb、Sc分别平移至Sa、Sb、Sc,发现Sa是曲线a在t2时下面面积上的一点。所以t2时a为不饱和溶液,无析晶现象。也就是说a溶液在升温过程中溶质和溶剂均不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与t1时比较不变。同理,Sb是曲线b在t2下面面积上的一点,同为t2时的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也与t1时相同,则t2时,b%a%。而Sc是c曲线在t2时上面部分的一点,此时它为过饱和状态,所以,溶剂不变的基础上析晶,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析晶后Sc落到Sc点上。(如图)从图解上可以看出,当t2时a%c%。所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排序为b%a%c%,上题中选项D是错误的。例2:右图是M、N

8、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B溶解度g温度/t2t1NMM、N两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两种溶液,当温度从从t1降至t2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PN温度/t2t1溶解度gPMPNPMBNM解析:设t1时,M、N两种饱和溶液在曲线上的点分别为PM、PN(如图),降温至t2,我们将坐标平移至PM、PN,可见t2时,PM、PN分别是曲线M、N上面部分的一点,所以t2时,M、N分别为过饱和溶液。这时两种物质都析晶,而t2时,交点为B,M、N的溶解度相等。析晶后PM、PN点都落至B点上

9、,据图可知,PN点在PM点的上方,N比M析出的晶体多,由此结论是错误的。AA温度/t2t1溶解度gBNM同理,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两种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后,A点可平移至A(如图),由图示可知A点在B点之上,所以M、N同时析晶,由A点落至B点。此时M、N都为饱和溶液,溶解度相等。而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所以其二者在t2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由此可断定,项是正确的结论。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探索学习规律,鼓励学生研究学习方法,在班级、年级、学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交流活动。以形成学生自已探索学法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借鉴、边探究,选择合乎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手段,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